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省

  一、将军辖区
    黑龙江地区,从商周、秦汉至魏晋,为肃慎(挹娄、勿吉)、濊貊(夫余、豆莫娄)和 东胡(鲜卑)等部族住地。唐代,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营州 战乱”之际,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境内)建立震国,又称靺鞨。713年(唐先天二年), 唐朝皇帝遣使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遂去靺鞨号,并以其辖地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官职, 亦称渤海都督。唐天宝末年(1755年前后)徙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渤海全盛 时期,“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其疆域东至海,南接新罗(今朝鲜咸镜道),西抵辽水 (今辽河),北至松花江下游。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渤海 东北的黑水靺鞨诸部和西北的室韦诸部,先后设置勃利州、黑水府和室韦都督府。宋代,女 真族在黑龙江地区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子)。金承宋辽之制,“建 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位于黑龙江地区的上京路,辖有会宁府、肇州(治所 在今肇源县)、蒲与路(治所在今克东县)、胡里改路(治所在今依兰县)、恤品路(治台 所在双城子,今苏联乌苏里斯克)等。元朝,黑龙江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后又分设水 达达路。明朝,黑龙江地区属奴儿干都司辖区,分设卫所,屯营戍驻。清朝,中原地区分设 省制。东北因是清之“发祥地”,实行八旗驻防制度,设将军辖区。顺治初年,黑龙江地区 属盛京昂邦章京(总管)管辖。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廷从盛京辖区内将松花江、黑龙 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划为单独的行政区,于东北重镇宁古塔(今宁安县)设宁古塔昂邦章京镇 守。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移驻吉 林乌拉城(今吉林市),留副都统管辖宁古塔地区。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为抗击俄罗斯帝国入侵,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镇 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划宁古塔将军(后改为吉林将军)所属西北部 地区归黑龙江将军统辖,“自是东北三分,吉江并列”。将军衙门初驻瑷珲旧城,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移驻黑龙江城(即瑷珲新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清廷以墨尔根 地方紧要,移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移驻齐齐哈尔城。
    黑龙江将军辖区初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 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按《清文献通考》记载:南北距38 00余里,东西距3100余里。以齐齐哈尔为中心,东至毕占河接吉林将军界2300余里,西至喀 尔喀接车臣汗部界800余里,南至松花江接吉林将军界500余里,北至外兴安岭接俄罗斯界33 00余里,东南至叶里伯赫河接吉林将军界2300余里,西南至雅尔河接扎萨克、科尔沁、扎赉 特各蒙古界120余里,东北至外兴安岭接吉林将军所辖之哈达乌拉河界3600余里,西北至额尔 古纳河接俄罗斯界2000余里。
    自17世纪中叶始,沙俄武装部队不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各族居民颇受其害,中国军 民予以武力抗击。沙俄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同中国清朝政府议和。经两国政府使臣谈判, 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以外兴安岭至海、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存放另议”。 自此,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进入19世纪以后,沙皇野心复萌,不断入侵中国东北,非法霸占中国黑龙江下游地区和 库页岛,并划为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进而向黑龙江中游推进。迫使黑龙江将军 奕山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使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 公里的中国领土被俄国吞并,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以中俄“共管”名义, 被俄国侵占。《中俄瑷珲和约》签订以后,俄国加紧了侵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活动, 占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与英法联军勾结,迫使清政府屈服,于1860年(清 咸丰十年)签订了《中俄续增条约》(又称《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中俄瑷珲和约 》外,又将《中俄瑷珲和约》议定的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俄共管区变成俄国独占,划入俄 国版图。至此,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领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将军在江左仅管辖精 奇里江以南至豁尔莫津屯中国居民居住的村庄(又称“江东六十四屯”)。条约签订后还不 到半个世纪,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入侵江南中国东北地区,镇压义和团起义 ,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大屠杀”的惨案,血洗“江东六十四屯”,我和平居民7000人 遇难,沙俄非法占领了黑龙江将军管理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区。
    为便于进行行政管理和抗御外敌入侵,将军辖区内分地筑城,划分副都统辖区,派副都 统或副都统衔总管镇守。黑龙江将军辖区,先后设置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 呼伦贝尔、呼兰、兴安、通肯八城(地区),设副都统或总管或城守尉镇守。1699年至1734 年(清康熙三十八年至雍正十二年),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三城改设副都统镇守,呼 伦贝尔城改设副都统衔总管,分别划定副都统和总管辖区范围。布特哈城设总管,统辖索伦 、达斡尔两部,无固定辖区。呼兰城设城守尉,管辖呼兰一带镇兵和官屯,1879年(清光绪 五年)改设副都统,管辖呼兰、北团林子一带及其以东地区。1882年(清光绪八年),于兴 安岭上太平湾设兴安城,派副都统衔总管一员统属鄂伦春牲丁,无固定辖区,1894年(清光 绪二十年)裁撤。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设通肯城,派副都统一员管理海伦、拜泉一带 地方。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为吉林将军)辖区,先后设置七城,属今黑龙江省境内有四城 ,并划分有副都统辖区。即:宁古塔城,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 后,留副都统一员管辖宁古塔一带地方;三姓城,1731年(清雍正九年)改设三姓(今依兰 )副都统,管辖三姓一带及其以东至海地区;拉林城,1744年(清乾隆九年)添设拉林副都 统,管辖五常、拉林一带地方,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阿勒楚喀城,1756年(清 乾隆二十一年)添设阿勒楚喀城,管辖阿什河、蜚克图一带地方。
    黑龙江将军辖区内,还设有专理蒙旗事务的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 克明安旗。
    至晚清同治、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垦,人烟渐稠,民事日繁, 遂添设府、厅、州、县建制。从1862年至1906年(清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二年),黑龙江地 区先后设置呼兰、绥化、依兰3府,宾州、五常、双城、绥芬(厅治今东宁境内)、黑水(厅 治今齐齐哈尔)、大赉(今大安)、海伦、肇州、安达9厅,巴彦、临江(今同江)2州,长 寿(今延寿)、汤原、大通(今通河)、木兰、兰西、青冈、余庆(今庆安)、拜泉8县,并 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添设绥兰海兵备道,管辖呼、绥、海2府1厅。1906年将绥兰海 道改为兴东兵备道,移驻内兴安岭以东托萝山北,管辖汤原、大通2县。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在 奏请添设民官的同时,鉴于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副都统辖区已添设民官,“布特哈系打牲 部落,牲丁无多”,奏请批准,亦于1906年撤销    了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四城副都统。其他各城副都统因地处边防等因,仍依其旧 制不变。
    二、设立省制
    清朝晚期,由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旗民双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吏 治因循,民生困苦,亟应认真整顿,以除积弊”。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 发布改革东北地区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制的政令,决定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 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黑龙江行省的行政区域承袭黑龙江将军管辖范围,东南和南部与吉 林行省毗连,西南与奉天行省为邻,西部与蒙古接壤,北部和东北部以黑龙江与俄国为界。 全省总面积约57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27.3万。省会驻齐齐哈尔城。
    行省以下分设府、厅、州、县,并设道区分辖府、厅、州、县。厅(州)分为直隶厅( 州)和散厅(州)。府和直隶厅(州)视情况领属厅、州、县,散厅(州)与县同。1907年 5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奏为《东三省设立职司官制及督抚办事纲 要折》陈述:“江省边城率无民官,增置更不容缓,且动系通商地方,民官体制自须略为加 崇”,并“拟照江省裁撤呼兰等处副都统之例,酌拟裁撤,改设兵备道员暨以下各官,以重 民治。”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拟 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称:裁撤墨尔根、呼伦贝尔、瑷珲副都统,但因呼伦贝 尔、瑷珲两处办理交涉、关税事务,任务较重,且有兼辖属部之事,改设呼伦、瑷珲兵备道 ;并经“通盘筹划”,拟“略分次第”,即设黑河、嫩江等11个府、厅、县,缓设佛山、漠 河等12个府、厅、县,黑水、海伦2厅即升为府;道、府、直隶厅分属一二个或三四个府、厅 、州、县。经清廷会议政务处议奏,于同年8月清廷批准了黑龙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 法。吉林行省也于同年经朝廷批准,增设1府、1州、2县,并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奏准, 改设双城等12个府、厅、州、县,新设珲春、东宁等7个厅、州、县,缓设宝清等5个州、县 ;新设东南路道和东北路道,将滨江道、西路道改为西北路道和西南路道,由道分辖各府、 厅、州、县;珲春、三姓、宁古塔、伯都纳、阿勒楚喀各地方,已“皆添民官,足资镇抚” ,所有各该处副都统一并裁撤。至清宣统末年(1911年),黑龙江全省分设3道、7府、6厅、 1州、7县,即:兴东、瑷珲、呼伦兵备道,呼兰、绥化、海伦、嫩江、黑河、胪滨(今满洲 里)、龙江府,讷河、瑷珲(今黑河)、呼伦(今海拉尔)直隶厅,大赉(今大安)、肇州 、安达厅,巴彦州,兰西、木兰、余庆(今庆安)、青冈、拜泉、大通(今通河)、汤原县 ;今黑龙江省境内吉林行省设有东北、西北2路道,依兰、临江(今同江)、密山、宁安、宾 州、五常、双城7府,绥远(今抚远)1州,东宁、虎林、滨江(今哈尔滨市道外区)3厅,长 寿(今延寿)、饶河、富锦、桦川、穆棱、方正、阿城7县。
    黑龙江行省境内,还有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和依克明安旗。
    黑龙江地区各兵备道署驻地和管辖府、厅、州、县情况:
    兴东道,驻兴东(今萝北县境内),辖汤原县、大通县。
    瑷珲道,驻瑷珲城,辖黑河府、瑷珲直隶厅。
    呼伦道,驻呼伦贝尔城,辖胪滨府、呼伦直隶厅。
    东北路道,驻三姓城,辖依兰府、临江府、密山府、绥远州、虎林厅、桦川县、富锦县 、饶河县。
    西北路道,驻哈尔滨,辖宾州府、五常府、双城府、滨江厅、长寿县、方正县、阿城县 。
    东南路道,驻珲春城,辖宁安府、东宁厅、穆棱县等。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黑龙江省名称和行政区划仍旧。同年6 月,黑龙江省撤销兴东道,于原道署设置萝北厅设治局;将瑷珲道移驻黑河,改为黑河道; 撤销黑河府,并入瑷珲厅;添设呼玛厅设治局和肇东、龙镇设治局。呼伦贝尔由于沙俄策动 宣布“蒙旗独立”,呼伦道废。1913年初,按照全国统一公布的《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 厅组织令》,黑龙江、吉林两省都督府先后通令各属,将原有府、厅、州制一律改为县的建 制,“以昭划一”。1914年,黑龙江省设置龙江道和绥兰道,加原黑河道共为3道;吉林省将 原西南路道改为吉长道,原西北路道改为滨江道,原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原东南路道改为 延吉道,仍为4道。由道区分辖县和设治局。至1914年末,黑龙江省共辖3道、23县、5设治局 、4旗;吉林省管辖属今黑龙江境内有2道、18县。各道署驻地及辖县情况:
    龙江道,驻齐齐哈尔,辖龙江、嫩江、讷河、拜泉、青冈、大赉、肇州、安达、肇东9县 和泰来、林甸2设治局。
    绥兰道,驻绥化县,辖呼兰、绥化、海伦、兰西、庆城(原余庆县改称)、巴彦、木兰 、通河、汤原9县和龙镇设治局。
    黑河道,驻黑河,辖瑷珲、萝北、呼玛3县和漠河设治局。
    滨江道,驻哈尔滨,辖滨江、双城、五常、宾县、阿城、同宾(原长寿县改称)等县。
    依兰道,驻依兰县,辖依兰、桦川、富锦、同江(原临江州改称)、绥远(今抚远)、 饶河、虎林、密山、穆棱、方正10县。
    宁安、东宁2县由延吉道辖。
    1915年,中俄签订《呼伦贝尔条约》,将呼伦贝尔定为特别区域,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 节制,受黑龙江省长监督,复设呼伦贝尔副都统。1920年,中央政府下令取消中俄会订的《 呼伦贝尔条约》,副都统仍予保留。同时,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呼伦厅改为呼伦县、胪滨 府改为胪滨县、吉拉林设治局改为室韦县,并设置奇乾设治局(翌年改为县制)。1925年, 设置呼伦道,驻呼伦县,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
    在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一些行政管辖权之后,为统一事权,1923年3月 ,于哈尔滨正式设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其管辖区域为原中东铁路占地范围。以哈尔 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西抵满洲里,南到长春,包括铁路沿线的哈尔滨、长春、张家湾( 德惠)、一面坡、横道河子、穆棱、绥芬河、安达、昂昂溪、扎兰屯、博克图、海拉尔、满 洲里等市镇。东省特别区独立于黑龙江、吉林两省行政区域之外,成为与省并列的特别行政 区。1926年设置哈尔滨特别市和哈尔滨市政局等。
    1915年至1929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黑龙江地区陆续增设30个县和设治局。有 的是先置设治局作为向县过渡的阶梯,俟条件具备即升为县。清末已奏准缓设之府、厅、州 、县,基本上已正式设置了县的建制或设治局。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设立了黑龙江省城市 政局和松浦、滨江市政局,管理市政治安和铁路交涉等。
    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令行裁撤道区,改为省、县两级制。黑龙江省共有42县、11设 治局。即:龙江、拜泉、讷河、呼兰、海伦、绥化、巴彦、望奎、瑷珲、呼伦、庆城(今庆 安)、安达、克山、大赉、肇州、青冈、肇东、泰来、兰西、木兰、汤原、林甸、嫩江、依 安、明水、雅鲁(今布特哈旗)、龙镇(今北安)、通河、通北、绥棱、萝北、绥滨、漠河 、胪滨、室韦(今属额尔古纳右    旗)、奇乾(今属额尔古纳右旗)、呼玛、鸥浦(今属呼玛)、奇克(今属逊克)、乌云( 今属嘉荫)、佛山(今嘉荫)、景星县;布西(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索伦山(今 属科尔沁右翼前旗)、泰康(今属杜尔柏特)、甘南、德都、东兴(今属木兰)、铁骊(今 铁力)、凤山(今属通河)、逊河(今属逊克)、富裕、克东设治局。还有郭尔罗斯后旗、 杜尔伯特、扎赉特、依克明安(今属富裕)4个旗。吉林省分设42县,在今黑龙江省境内有: 双城、五常、滨江、宾县、阿城、延寿、珠河(今尚志)、苇河(今属尚志)、宁安、穆棱 、东宁、密山、虎林、饶河、依兰、桦川、富锦、宝清、勃利、方正、同江、绥远(今抚远 )等22县。
    黑龙江省在裁撤道区的同时,将呼伦、黑河道改为呼伦、黑河市政筹备处,辖原道属各 县。
    三、省区划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按照日本侵略者进行严密统治的需 要,逐步把省划小。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时,仍按原行政建制分为奉天、吉林、黑 龙江、热河4省,于3月底公布《兴安省官制》,把兴安省分为东、南、北3个分省。同年底和 翌年初,按伪民政部令,将黑龙江省的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划归兴安北省,将雅鲁、 布西、索伦3县(局)划归兴安东省。1933年7月,将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特别区总 面积1017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
    1934年10月,伪满公布所谓“地方行政改革制度”和“省官制”,将东北4省肢解为奉天 、吉林、滨江、龙江、黑河、三江、间岛、安东、锦州、热河10省和新京(长春)、哈尔滨 2特别市(新省制于同年12月1日起实行)。同年底公布各省名称及区划时,包括兴安东、南 、北、西4省在内,东北地区实际被分割为14省、2特别市和1特别区。1936年1月,撤销北满 特别区,将其所辖地区划入邻近市、县、旗。
    1937年7月,将14省、2特别市改为16省、1特别市,即增设牡丹江省和通化省;哈尔滨特 别市改为普通市,划归滨江省管辖。
    1939年6月,伪满推行所谓“北边振兴计划”,加强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增设北安省和 东安省。1941年增设四平省,东北地区增加到19个省和1个特别市。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先后 分设7个省。各旗由其所在地区的省管辖。
    龙江省 1934年由原黑龙江省中部的龙江、克山、拜泉、讷河、依安、嫩江、德都、龙 镇、通北、克东、明水、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来、泰康、大赉18县和杜尔柏特、依 克明安2旗与奉天省东北部的洮南、洮安、镇东、安广、开通、瞻榆、醴泉7县合并为龙江省 ,共辖27县(旗),省会设在齐齐哈尔。1937年7月,将洮南、洮安、镇东、安广、开通、瞻 榆、醴泉7县划归兴安南省。1939年6月,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据1940年10月1日统 计,全省总面积6748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93500人。
    滨江省 1934年由原黑龙江省的呼兰、海伦、绥化、望奎、兰西、青冈、安达、肇州、 肇东、巴彦、木兰、东兴、庆城、绥棱、铁骊15县和郭尔罗斯后旗与原吉林省的双城、阿城 、五常、宾县、延寿、珠河、苇河、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12县合并为滨江省,共 辖28个县(旗),省会设在哈尔滨。1937年7月,将哈尔滨特别市改为哈尔滨市,划归滨江省 管辖。据1940年10月1日统计,全省总面积6386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34206人。
    三江省 1934年由原黑龙江省东部的通河、汤原、萝北、绥滨、凤山5县与原吉林省东部 的依兰、桦川、富锦、方正、勃利、同江、宝清、饶河、抚远9县合并为三江省,共辖14个县 ,省会设在佳木斯。1939年6月,增设鹤立县;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据1940年10月1日 统计,全省总面积904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15633人。1941年8月,将黑河省的佛山县划归 三江省管辖。
    黑河省 1934年由原黑龙江省北部的瑷珲、漠河、鸥浦、呼玛、奇克、逊河、佛山、乌 云8县成立黑河省,省会设在黑河街。1937年将瑷珲县南部地区划出设置孙吴县,黑河省共辖 9个县。据1940年10月1日统计,全省总面积11889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9887人。1943年1月 ,将北安省的嫩江县划归黑河省管辖。同年7月,将奇克、逊河两县合并为逊克县。
    牡丹江省 1937年7月,将滨江省东南部的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5县和牡丹江 市划为牡丹江省,共辖6个市、县,省会设在牡丹江市。1939年6月,增设林口县和绥阳县。 据1940年10月1日统计,全省总面积329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88424人。
    北安省 1939年6月,从滨江省划出绥化、铁骊、庆城、望奎、海伦、绥棱6县与从龙江 省划出的明水、通北、北安、克东、拜泉、德都、依安、克山、嫩江9县,设置北安省,共辖 15个县,省会设在北安街。据1940年10月1日    统计,全省总面积7618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18957人。1943年7月,将庆城、铁骊两县合并 为庆安县。
    东安省 1939年6月,从牡丹江省划出密山、虎林2县和从三江省划出饶河、宝清2县,并 新设林口县,设置东安省,共辖5个县,省会设在东安街。据1940年10月1日统计,全省总面 积4139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12240人。1941年9月,增设鸡宁县(今鸡西市)。同年将三江 省的勃利县划归东安省管辖。1942年1月,将东安街改为东安市。
    1943年10月,日本侵略者为使伪满国境地带的军事管辖区与省的行政区域一致,将牡丹 江、东安、间岛(今属吉林省)3省合并为东满总省,省会设在牡丹江市。1945年5月,撤销 东满总省,将原牡丹江省与原东安省合并为东满省,管辖牡丹江、东安2市和绥阳、东宁、穆 棱、宁安、密山、鸡宁、虎林、林口、宝清、饶河、勃利11县,省会设在牡丹江市。
    至伪满洲国覆亡前夕,今黑龙江省境内共设有滨江、龙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 ,共辖5市、76县、3旗。
    四、重划省区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重行划分东北行政区 划。除原“热河省仍沿旧疆”外,将东三省划分为辽宁、安东、辽北、吉林、松江、合江、 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基本是原伪满2省并为1省。属今黑龙江省境内有松江、合江、黑龙 江、嫩江4省。同年9月5日,国民党政府任命了各省的省主席。1945年底至1946年初,黑龙江 地区处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夺建立政权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央派遣干部到达黑龙江地区 后,首先建立省或地区党的组织和军队,开辟工作,建立政权;而国民党“接收大员”未到 达前,由伪满军政官吏成立地方维持会,“接收大员”到后按国民党政府公布的省市建制, 成立省、市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建立后,随即解散了省、市维持会和伪省、市 政府。
    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局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先后建立了合江、 松江、黑龙江、嫩江、绥宁五省和哈尔滨市建制。各省管辖10个至20个县(市)左右,为便 于开展工作,在省县之间设立了专区。但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变化 的需要,省(区)建制调整变动比较频繁。1945年12月31日,由于时局变化,嫩江省政府撤 离齐齐哈尔市,于1946年1月将嫩江省划分为嫩南、嫩北两个行政区。至5月撤销嫩南专区, 并入嫩江省,并从6月起将嫩南6县划归吉江行政区。1946年10月,撤销绥宁省,改设牡丹江 专区,直属东北各省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简称东北政联);同年11月,将哈尔滨市 改为特别市,仍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1947年2月,将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为黑龙江、 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至9月,复将黑嫩省重新划分为黑龙江、嫩江两省。同年10月, 将牡丹江专区与合江省东安专区合并,设置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将其所辖 市、县分别划归松江省和合江省管辖;将辽北省所属洮安、前郭尔罗斯旗等10县(旗)划归 嫩江省管辖。至此,黑龙江地区的省(区)、市建制,由1946年初7省(区、市)调整合并为 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4省共辖82个市、县、旗。各省分设的专区 ,除边远地区的黑河专区外,均已撤销,由省直接管县。
    合江省 1945年10月下旬,设立三江地区,成立行政专员公署。11月21日,撤销三江地 区,设置合江省,省政府驻佳木斯市,管辖佳木斯、东安2市和依兰、勃利、抚远、同江、富 锦、桦川、汤原、鹤立、萝北、绥滨、佛山、密山、虎林、饶河、宝清、鸡宁、林口17县, 并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分设佳木斯、富锦2个专区。1946年2月,将松江省哈北专区的通河县划 归合江省管辖。4月,将东安市和密山、虎林、鸡宁、林口4县划归新设置的绥宁省管辖。6月 ,将通河县划归松江省管辖,将绥宁省的东安市和鸡宁、密山、虎林3县划归合江省管辖;增 设集贤县和桦南县。同年4月和6月先后撤销佳木斯专区和富锦专区。
    1947年1月至5月,增设刁翎、依东、双河、永安4县。2月,设立第一、第三、第四专区 ,并将1946年设立的东安区改为第二专区;将隶属于鹤立县的兴山市(今鹤岗)改由第四专 署领导。同年7月,撤销第一、第三、第四专区。8月,将第二专区的东安市和密山、鸡宁、 永安、宝清、饶河、虎林6县划归新设置的牡丹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 桦南县和依兰县。同年7月,将原牡丹江省的林口、鸡宁、虎林、密山(东安市撤销并入)、 宝清、饶河6县划归合江省管辖。10月,撤销鹤立县,并入汤原县。至1948年底,合江省共辖 佳木斯、兴山2市,依兰、汤原、萝北、绥滨、桦川、富锦、同江、抚远、饶河、桦南、集贤 、勃利、宝清、密山、虎林、鸡宁、林口、刁翎18县。
    1949年1月,撤销同江县,并入富锦县;撤销刁翎县,并入林口县。
    松江省 1945年10月1日,由伪官吏等在哈尔滨成立滨江省政府。同年12月2日,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松江省军政委员会,并先后设立了哈北、哈东、哈南、哈西4个专区,管辖 阿城、宾县、珠河、苇河、延寿、方正、呼兰、巴彦、兰西、木兰、东兴、通河、双城、五 常、肇东、肇州、青冈、安达18县和郭尔罗斯后旗。1946年2月,将通河县划归合江省管辖。 3月,将哈西专区的肇东、肇州2县和郭尔罗斯后旗划归吉江行政区管辖。
    1946年4月28日,松江省党政军机关迁入哈尔滨市。5月5日,松江省政府正式成立。分设 哈东、哈北、哈南3个专区,共辖15个县。同年6月,将通河县又由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 8月,将青冈、兰西、安达3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47年1月,增设拉林县和山河县。5月,将珠河县改为尚志县。10月,撤销山河县,并 入舒兰县。11月,撤销东兴县,并入木兰县。同年8月,哈东、哈北、哈南3个专区全部撤销 。至1947年底,全省共辖14个县。
    1948年3月,撤销苇河县,并入尚志县。同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将其所辖牡丹江市和 宁安、镜泊、新海、五林、东宁、绥阳、穆棱7县划归松江省管辖。8月,撤销绥阳县,并入 东宁县;撤销镜泊县,并入宁安县;新海、五林2县合并为海林县。至此,全省辖牡丹江市和 双城、五常、阿城、宾县、尚志、延寿、方正、拉林、佛山、呼兰、巴彦、木兰、通河、宁 安、海林、穆棱、东宁17个县。
    黑龙江省 1945年11月13日,在北安召开黑龙江省各界代表会议,宣布成立黑龙江省政 府。省政府驻北安县城,管辖北安、德都、依安、克山、克东、拜泉、海伦、望奎、绥化、 明水、绥棱、庆安、通北、瑷珲、孙吴、呼玛、逊克、鸥浦、漠河、乌云20个县。1946年6月 ,恢复铁骊县。8月,将松江省的青冈、兰西、安达3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增设通肯县。10 月,增设绥东县。同年8月和9月,先后设立龙南专区和黑河专区。
    1947年2月,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决定,将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 (简称黑嫩省),同时设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专区,分辖各县。同年3月,撤销 鸥浦、漠河2县,并入呼玛县。5月,撤销乌云县,并入逊克县。6月,撤销绥东县,并入绥化 县。同年9月,按东北政委会决定,将黑嫩省重新划分归黑龙江、嫩江两省。除将第五专区恢 复黑河专区名称予以保留外,其余4个专区于分省的同时予以撤销,由省直接辖县。黑龙江省 的管辖范围,除将安达县划归嫩江省管辖外,原管辖区域不变。共辖北安、德都、依安、克 山、拜泉、明水、克东、海伦、望奎、绥化、绥棱、庆安、铁骊、通北、青冈、兰西、通肯 、瑷珲、呼玛、逊克、孙吴21个县。10月,将依安县改为泰安县。
    1948年9月,撤销通肯县,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拜泉县和海沦县。
    嫩江省 1945年11月14日,嫩江省各界代表在齐齐哈尔召开会议,宣告成立嫩江省政府 ,驻齐齐哈尔市。管辖齐齐哈尔市和龙江、讷河、嫩江、甘南、景星、富裕、林甸、泰来、 大赉、镇东、洮南、洮安、安广、开通、瞻榆、突泉16个县,以及杜尔伯特、依克明安2旗, 共19个市、县、旗。
    嫩江省政府成立不久,因国民党“接收大员”即将前来“接收”,省政府于1945年12月 31日撤离齐齐哈尔市。1946年1月将嫩江省划分为嫩南、嫩北两个行政区,并同时将开通、瞻 榆、大赉、洮南4县划归吉江行政区,将安广县划归辽吉行政区。
    1946年3月,成立嫩南行政公署,将洮南、开通、瞻榆、大赉、安广、突泉6县划归嫩南 行政区,并增设赉北县,以及洮安、镇东、泰来、杜尔柏特等县(旗),归嫩南行政区管辖 。4月,增设洮北、泰康、乐安县,将洮南、开通、瞻榆3县划归辽吉行政区。嫩江省政府于 4月24日由讷河迁回齐齐哈尔市。5月,将嫩南行政区并入嫩江省,并将吉江行政区的扶余、 肇东、肇州、乐安4县和郭尔罗斯后旗划归嫩江省管辖。6月,将赉北、洮北2县划归辽吉行政 区,并增设龙东县。7月,撤销乐安县,并入肇东县。8月,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柏特旗。 9月和10月,将安广、大赉、洮安、镇赉4县划归辽吉行政区。从1946年4月至夏季,嫩江省先 后设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区,分辖各县,至1947年1月撤销。1946年底至1947年初, 嫩江省共辖齐齐哈尔市,龙江、龙东、嫩江、讷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来、扶余 、肇州、肇东12县和郭尔罗斯后旗、杜尔伯特旗、依克明安旗,共16个县(市、旗)。
    1947年2月,黑龙江省与嫩江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同年9月撤销黑嫩省,重新恢 复嫩江省,并将原黑龙江省的安达县划为嫩江管辖,全省共为17个市、县、旗。
    1948年4月,撤销龙东县,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龙江县和富裕县。7月,撤销依克 明安旗,并入富裕县。同年8月,将辽北省(1946年12月1日,将辽吉行政区改为辽北省,恢 复辽北省建制)的洮安、洮南、洮北、开通、瞻榆、镇赉、安广、大赉、乾安、郭尔罗斯前 旗10县(旗)划归嫩江省管辖。9月,撤销洮北县,并入洮安县。至1948年底,全省辖齐齐哈 尔市,龙江、嫩江、讷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来、安达、肇东、肇州、扶余、大 赉、安广、乾安、镇赉、洮南、洮安、开通、瞻榆20县和杜尔柏特旗、郭尔罗斯后旗、郭尔 罗斯前旗3旗,共24个市、县、旗。
    绥宁省 1946年4月上旬,绥宁省首届临时参议会决定,创建绥宁省,成立绥宁省政府, 驻牡丹江市。管辖牡丹江、东安2市和宁安、穆棱、东宁、绥阳、密山、鸡宁、虎林、林口8 县。同年5月,增设五林县。6月,将东安市和密山、虎林、鸡宁3县划归合江省管辖。8月增 设新海县。是时,全省共辖1市、7县。
    牡丹江专区 1946年10月7日,按东北政联的决定,撤销绥宁省建制,改为牡丹江专区, 直属东北政联。专员公署驻牡丹江市。管辖牡丹江市和宁安、穆棱、东宁、绥阳、林口、五 林、新海7县。1947年1月,将穆棱县划分为南穆棱、北穆棱2县。5月,增设镜泊县。10月, 穆北县并入穆棱县。全专区共辖1市、8县。
    牡丹江省 1947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牡丹江专区与合江省的东安专区合并设 置牡丹江省,省政府驻牡丹江市。管辖牡丹江、东安2市和宁安、镜泊、新海、五林、穆棱、 东宁、绥阳、林口、鸡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永安14县。同年8月底,撤销永安县, 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归密山、鸡宁2县。
    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将牡丹江专区1市、7县划归松江省管辖;将原东安专区密山 (东安市并入)等6县划归合江省管辖。
    哈尔滨特别市 1945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的命令,将哈尔滨定 为中央直辖市。同年12下旬,国民党政府任命的市长等到达哈尔滨,接收了市政权,成立了 哈尔滨特别市政府。1946年4月25日,国民党“接收大员”撤离哈尔滨市。
    1946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哈尔滨市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共北满分局领导, 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政联的所在地,成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同年10月,东北政联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哈尔滨市由东北政委会领导。11月18日,根据东 北政委会的决定,哈尔滨市改为哈尔滨特别市,仍直属东北政委会领导。市内分设10个区。
    1949年3月1日,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各特别市一律取消“特别”二字的决定,哈尔 滨特别市改为哈尔滨市,仍由东北政委会领导。   
    五、合并省制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的《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指出:由于东北的全部 解放,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东北今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为了适应这种新的 经济建设形势,便于城市领导乡村,本会经过慎重研究,根据经济、交通、人口、城市的分 布及自然状况,决定重划东北行政区域为6省4直辖市。按照东北政委会的决定,黑龙江地区 的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市合并为松江、黑龙江2省。5月中旬,撤销合江省 并入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松江省辖市,并将松江省北部的佛山县划归黑龙江省;撤销嫩江 省并入黑龙江省,将原嫩江省所属的扶余、乾安两县和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
    松江省共辖4市、32县,即: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兴山(今鹤岗)市,双城、拉林 、五常、阿城、宾县、呼兰、巴彦、木兰、通河、尚志、延寿、方    正、海林、宁安、穆棱、鸡宁(今鸡西)、东宁、密山、虎林、宝清、勃利、林口、桦南、 依兰、汤原、集贤、富锦、桦川、萝北、绥滨、抚远、饶河县。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全省总 人口515万。
    黑龙江省共辖1市、41县(旗),即:齐齐哈尔市,北安、拜泉、海伦、绥化、庆安、铁 骊、绥棱、通北、兰西、青冈、明水、望奎、克山、克东、德都、孙吴、瑷珲、逊克、呼玛 、佛山(今嘉荫)、泰安(今依安)、嫩江、讷河、富裕、甘南、龙江、景星、泰来、林甸 、安达、肇州、肇东、洮安、洮南、安广、瞻榆、开通、镇赉、大赉县,杜尔柏特、郭尔罗 斯后旗。省会设在齐齐哈尔市,全省总人口552万。
    1949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依据佛山县系金矿地区的特点,为便于领导和金矿生产, 决定将黑龙江省所属的佛山县划归松江省管辖。1950年3月,将佛山县正式划归松江省。同年 10月,将洮安县改为白城县。1952年5月,将泰安县改为依安县。同年9月,为加强伊春林区 政权工作,增设伊春县。由松江省政府提出,佛山县距省政府所在地较远,领导不便,距黑 龙江省黑河专区较近,经两省协商并经东北人民政府转报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3月将松江省 的佛山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53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松江省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 》,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时将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 省。同年8月两省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在两省合并的同时,将原黑龙江省所属的白 城、洮南、镇赉、大赉、安广、开通、瞻榆7县,划归吉林省管辖。
    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领导,两省合并时,在西部和东部地区分设嫩江、合江专区,加 原黑河专区全省设立3个专区,分辖一部分县。
    新的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北、东隔黑龙江、乌苏里江 与苏联相望。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50万。共辖3个专区、5个市、64个县 、2个旗、1个矿区。
    省直辖市县: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市,海伦、绥化、肇东、肇州 、安达、兰西、青冈、望奎、明水、绥棱、庆安、铁骊、拜泉、克山、克东、北安、德都、 通北、双城、五常、拉林、阿城、宾县、呼兰、巴彦、木兰、通河、尚志、延寿、方正、宁 安、海林、穆棱、鸡西、林口、密山、东宁、虎林、伊春县,郭尔罗斯后旗,双鸭山矿区, 计46个市、县、旗、矿区。
    黑河专区:瑷珲、呼玛、孙吴、逊克、佛山县,计5个县。
    嫩江专区:龙江、讷河、嫩江、依安、泰来、景星、甘南、富裕、林甸县,杜尔伯特旗 ,计10个县、旗。
    合江专区:依兰、富锦、勃利、桦南、集贤、宝清、汤原、桦川、萝北、抚远、饶河县 ,计11个县。
    1955年11月,因佛山县与广东省佛山市重名,经国务院批准,将佛山县改为嘉荫县。
    1956年,为了便于全面规划和加强领导,经国务院批准,增设绥化专区,专署驻绥化县 ,领导省直辖的绥化、北安等13个县;增设牡丹江专区,专署驻牡丹江市,领导省直辖的宁 安、密山等10个县;将省直辖的青冈、克山等6个县划归嫩江专区;撤销景星、拉林、通北、 桦南、海林5县,分别并入龙江、五常、北安、桦川和林口、宁安县及牡丹江市;撤销鸡西县 设置鸡西市,将双鸭山矿区改为双鸭山市;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将 郭尔罗斯后旗改为肇源县;为更改生僻字和繁体字县名,将瑷珲县改为爱辉县,将铁骊县改 为铁力县。到1956年底,全省分设5个专区、7个市、60个县;5个专区共辖54个县(市),省 直辖5个市和8个县。
    1957年7月,为了解决伊春林区县级政权组织与森工企业不相适应的“大企业、小政府” 的矛盾,特别是该县非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23万)的8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县设 置伊春市(地级),由省直辖。
    1958年8月,为了加强城乡协作,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绥化专区,设立松花江专区,专署 驻哈尔滨市,领导省直辖的伊春、五常等5市县和原绥化专区的绥化等9县;将省直辖的肇东 、宾县、阿城3县和原绥化专区的呼兰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将直辖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 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6市划归所在专区代管。至此,除哈尔滨市仍由省直辖外,其余6 6个市、县均划归专区管辖或代管,省不再直接领导县(市)。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 北安县;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      
    196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缺乏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部分 专区和市县的划分和裁并反复性较大,撤而复设。1960年1月,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将虎 林、饶河两县合并为虎饶县。4月,撤销集贤县设置友谊县,将牡丹江专区的宁安县划归牡丹 江市领导。同年5月,撤销嫩江专区,将其所辖拜泉等12县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齐齐哈尔市 改由省直辖,将明水、青冈2县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将松花江专区的五常等5县划归哈尔滨 市领导,将哈尔滨市领导的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哈尔滨市共领导8个县;为适应大庆 油田的开发建设,撤销安达县,设置安达市。因市无力领导县,于1961年10月,恢复嫩江专 区,管辖齐齐哈尔市领导的12县及齐齐哈尔市。1962年9月,将牡丹江市领导的宁安县划回牡 丹江专区管辖;恢复集贤、铁力、海林3县,撤销友谊县;将虎饶县由牡丹江专区划归合江专 区管辖。1963年6月,因北安市农村人口过多,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同年12月, 设置绥滨县。1964年1月,将齐齐哈尔、伊春2市改为省直辖。6月,设置鸡东县,恢复桦南县 ,撤销虎饶县恢复虎林、饶河两县。
    1964年6月,为探索林区和油区的行政区划体制,总结政企合一的经验,将伊春市改为伊 春特区,将安达市改为安达特区(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同年8月,为适应开发大兴安岭 林区的需要,以黑龙江省呼玛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大兴安 岭特区。特区政府驻加格达奇,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黑龙江省领导为主 。同年12月,恢复友谊县。
    1965年2月,为适应煤炭生产的发展,设置七台河特区(县级),归合江专区管辖。3月 ,恢复安达县。5月,松花江专员公署由哈尔滨迁驻绥化县。7月,设立松花江专区,专署驻 哈尔滨市,管辖哈尔滨市领导的8县,哈尔滨市不再领导县;原松花江专区更名为绥化专区, 专署仍驻绥化县;松花江专区的安达市(特区)改为省直辖。同年8月,设置同江县,归合江 专区管辖。1966年2月,将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5市改为省直辖。至1966年 底,全省分为6个专区、2个特区和8个较大的市。6个专区共辖65个县和1个特区;9个设区的 市(特区)共辖54个区、4个镇。
    “文化大革命”初期,专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67年,全省上下普遍成立革命 委员会,将各专区均改为地区,由设立派出机构的专区变为一级区划实体的地区,成为一级 政权单位;将伊春特区改为伊春市。1968年,将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分别划归牡丹江地区和 合江地区管辖。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呼伦贝尔盟(突泉县、科尔沁 右翼中旗除外)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共2市、12旗。即:海拉尔、满洲里市,布特哈、阿荣、 扎赉特、喜桂图、陈巴尔虎、额尔古纳左、额尔古纳右、新巴尔虎左、新巴尔虎右旗和鄂伦 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自治旗。同年,将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迁至北安县;将松 花江地区革命委员会迁至阿城县。
    1970年4月,设置伊春地区,实行地市合一,并将嘉荫、铁力2县划归伊春地区管辖;将 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并将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将嫩江地区的嫩江县划归黑河地区管辖;将合江地区的虎林县划 归牡丹江地区管辖;将牡丹江地区的尚志、延寿、方正3县划归松花江地区管辖;撤销七台河 特区,设置七台河市(县级)。至1970年年底,全省分为9个地区(盟)、9个地级市,共辖 3个县级市、65个县、12个旗、55个市辖区(镇)、6个地辖区。      
    1971年7月,将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由北安县迁至嫩江县。1972年7月,黑河地区革命委 员会迁回爱辉县;9月,松花江地区革命委员会迁回哈尔滨市。1973年8月,撤销友谊县,并 入集贤县。
    1975年8月,为加强边防和边境口岸管理,设置绥芬河市,由牡丹江地区管辖。
    1978年11月,绥化、松花江、合江、嫩江、黑河地区“由实变虚”,撤销革命委员会, 改设行政公署。
    1979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将原呼伦贝尔盟及所属各市、旗全部划归内 蒙古自治区。同年12月,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将安达市改为大庆市。
    1980年9月,将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11月,设置黑河市 ,由黑河地区管辖。同年12月,将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牡丹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1年5月,为适应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需要,设置塔河县和漠河县。1982年12月撤 销绥化县,设置绥化市,由绥化地区管辖。1983年4月,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撤销北安 县,设置北安市,由黑河地区管辖。同年9月,为进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改革试点,撤销牡丹江 地区,与牡丹江市合并,将其所辖的宁安、海林、林口、穆棱、密山、东宁、虎林7县划归牡 丹江市领导,将鸡东县划归鸡西市领导,绥芬河市由牡丹江市代管,牡丹江市改由省直辖; 将松花江地区的呼兰、阿城2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同年10月,为加强五大连池风景旅游区的 管理,设置五大连池市(县级);七台河市升格为地级市,改由省直辖,并将合江地区的勃 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佳木斯市改由省直辖。
    1984年11月,撤销安达县,设置安达市(县级),由绥化地区管辖。同年12月,为扩大 市带县领导体制的试点,撤销嫩江、合江地区,将其所辖县分别划归齐齐哈尔市和佳木斯市 领导;恢复友谊县,由佳木斯市领导。
    1985年,黑龙江省共辖4个地区、10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63个县、64个市辖区、4个地 区辖区。全省总面积4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33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