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拥军慰问

  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各省市政府均很重视劳军工作,发布指示和通知,要求各级 政府积极开展劳军慰问活动。为了表达各界人民对前线子弟兵拥护和慰问,合江、黑龙江、 嫩江、松江、牡丹江5省和哈尔滨特别市多次组织大型劳军慰问团,携带慰问品和慰问信,赴 前线慰问作战部队。1947年6月,在我东北战场由防御转向大反攻的前夕,为了慰问前线部队 ,合江省和黑嫩联合省均组成赴前慰问团,分别由省政府主席李延禄和省议会议长于天放率 领,携带慰劳金和锦旗以及鸡蛋、军鞋等物品,分赴前线慰问东北民主联军广大指战员。哈 尔滨特别市从1947年1月至9月,组织慰问队,慰问前线作战部队和后方伤员156次。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人民解放军东北战场取得节节胜 利之际,各省、市向前线解放军指战员发出贺电,祝贺长春、锦州大捷,募筹慰劳品,慰问 前方子弟兵。1948年11月,松江省组成慰问团,由省政府主席冯仲云率领,到前线慰问人民 解放军。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至1948年底,黑龙江地区各界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共为 前线作战将士捐献慰劳金7.6亿元(东北币,折新人民币8000元),以及大批肥猪、猪肉、 小鸡、鸡蛋、大米、白面等慰问物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革命斗志,加深了军民之 间的鱼水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个春节的前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12日发出《关 于春节劳军的指示》,要求各市、县发动群众开展拥军募捐活动,募集28亿至31亿元(折新 人民币28万元至31万元)慰问驻军部队、荣军院校荣誉军人和省城公安部队。在抗美援朝战 争期间,松江、黑龙江两省人民掀起了慰问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热潮,踊跃捐赠款 物慰劳志愿军将士。为祝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粉碎美军总攻转入反攻的伟大胜利 ,松江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12月7日发出《为动员群众广泛开展劳军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市 、县在1951年春节到来之际,动员群众热烈而广泛地开展募捐劳军运动,“慰问抗美援朝保 家卫国劳苦功高的英勇将士”。据1951年松江省的不完全统计,捐赠肥猪6300口,毛巾10万 条,肥皂10.2万块,香烟21.1万盒,慰问袋7160个,折合人民币34。4亿元(折新人民币3 4.4万元)。各市县对驻地陆军医院和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和荣军院校的荣誉军人,每逢节日 均组织各界人民进行慰问,为伤病员演出文艺节目和赠送慰问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伤 病员的心坎上。通过劳军慰问活动,更加激发了志愿军指战员和伤病员重返前线英勇杀敌的 决心。许多伤病员表示,“养好伤,重返前线,杀敌立功!”有的志愿军指战员给家乡写信 表示:“决心做祖国的好儿女,为抗美援朝的彻底胜利而战斗。”
    1954年以后,我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拥军慰问活动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有驻军的市 、县,当地政府经常组织群众为部队战士拆洗缝补衣被和进行其他服务活动。许多商店、医 院、车站、港口等服务部门,都挂有“军人优先”的标志,或设有优先窗口、专售柜台等。 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拥军慰问列为经常性的政治任务。每逢“八·一”建军节、新年和 春节,除由省、市人民委员会举行军民联欢会外,省、专区、市、县领导干部亲自带领有关 部门负责人深入部队走访慰问,征求意见,认真帮助解决部队在军事训练、国防施工、农副 业生产、营区建设、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支持部队建设。与此同时,省 和专区、市、县组织慰问团,分别深入边防哨所、驻军部队和医院慰问人民子弟兵,并召开 庆祝会、军民联欢会、军政首长座谈会。1960年春节前,省和各专区(市)组成省各界人民 春节慰问团和5个分团,偕文工团、剧团、电影队分别深入连队、哨所、医院,对驻军部队和 住院伤病员、休养员进行慰问。省各界人民春节慰问团,由副省长李延禄任团长,副省长、 省政协副主席杜光预等任副团长,成员包括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和烈 军属等各界代表16人。省慰问团参加哈尔滨地区慰问活动,各专区慰问分团在本地区进行慰 问活动。慰问团通过慰问大会、个别访问、座谈、联欢、演出文艺节目和放映电影等形式, 向驻军和伤病员、休养员传达各界人民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并向指定单位赠送慰问金和慰问 品,收到了良好效果。哈尔滨地区的慰问团举行了9场慰问大会,演出文艺节目14场,接受慰 问的官兵达数千人。通过拥军慰问活动,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鼓舞了部队士气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提高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自觉性,加强了军政军民之间的 团结。
    1970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省革命委员会通知各地要以地市为单位组成慰问团,在 “八·一”建军节期间广泛开展拥军慰问活动。按照省革委会的通知,各地均由地市革委会 负责人和工人、农民、烈军属代表参加组成黑龙江省慰问解放军代表团,从7月末至9月初, 对省军区、驻军、生产建设兵团广大指战员以及烈军属等进行慰问,转达了省革委会和全省 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和关怀。各慰问团跋山涉水,不辞辛苦,走遍了千里边防线和各部 队,为指战员演出文艺节目;深入连队听取意见,为部队解决战备施工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通过慰问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军政军民团结。1971年以后,每逢新年、春节或“八·一” 建军节,省革委会均发出指示或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拥军慰问活动,进行拥军优属和拥 政爱民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向解放军学习活动,认真解决部队提出的要求和问题。从1974 年春节开始,省慰问团每年去一个地区进行慰问活动,其他地区(市)由地(市)组织慰问 活动。在慰问活动中,强调注重实效,反对铺张浪费。
    1977年“八·一”建军节,时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又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后的第一个建军节。根据中共中央的通知精神,省委、省革委会决定,从7月下旬至8月下旬 ,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拥军优属运动月,隆重举行建军50周年庆祝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拥 军优属活动。各地根据省委、省革委会的决定,均召开了庆祝大会或游园联欢会,演出文艺 节目或举行体育表演。省组成慰问解放军代表团总团,各地区、盟、市组成慰问分团,省派 人参加分团慰问活动。全省共组织了15个慰问分团,有近千人参加慰问,从7月下旬至8月下 旬,慰问了日夜守卫在数千公里边防线上的解放军战士和全省各地驻军及医院伤病员。总团 除参加哈尔滨市的慰问活动外,还派出总团副团长带领慰问团去黑河、伊春地区,与当地慰 问分团共同对边防部队、哨所进行慰问。慰问团代表省委、省革委会向部队赠送了锦旗和慰 问信以及针线包等。据嫩江、大庆等5个地市和海伦等10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向部队 指战员赠送针线包13万余个,慰问信9万多封,其他纪念品1万多件。慰问团转达了省委、省 革委会和全省各族人民对子弟兵的亲切关怀和崇高敬意,并广泛征求了部队的要求和意见。 慰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通过慰问活动,鼓舞了部队指战 员,加深了军民鱼水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拥军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新的发展。197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扬拥军优属 、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通知》,中共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 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通知精神,在1980年新年、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拥军优属 活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于1980年1月,组成黑龙江省各界人民慰问解放 军代表团,省委副书记、省长陈雷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德尊等20名党政领导参加,分为7个 分团深入到牡丹江、合江、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的边境地区,慰问驻军部队和边防哨 所。共走访了122个连队以上单位,召开慰问大会61次、座谈会131次,有11万多人观看了慰 问演出的文艺节目。同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决议》 ,要求各地加强拥军优属的宣传教育,主动、积极、妥善地处理地方与部队之间长期遗留的 问题,搞好拥军优属工作,积极支持当地驻军完成各项任务。全省驻军较多的哈尔滨、牡丹 江、黑河、大兴安岭、齐齐哈尔、大庆、鹤岗、讷河、尚志等22个地区、市、县相继和驻军 召开了“双拥”代表大会,制订了“双拥”公约。各地通过共同协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 土地、房产等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妥善处理,进一步改善了军政军民关系,加强了军政军民 团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省拥军优属工作不断向群众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省民 政厅于1981年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了全省拥军优属的“三化”经验交流会。齐齐哈尔市昂昂溪 区等10个单位介绍了经验。从此,全省各地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制订了实现拥 军优属的“三化”的规划,并积极加以落实。到1982年底,据54个市、县的统计,已经基本 达到“三化”验收标准的,有500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占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0.4%)和4448个 农村生产大队(占生产大队总数的47%)。
    1984年至1985年,全省开展军民共建共育活动。很多基层单位与部队建立了共建共育关 系,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战士安心服役,对于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与人 的关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军民共育两用人才活动中,仅佳木斯市就为部队培训技 术人才7260人,并颁发了学科结业(毕业)证书,有20人取得了大专文凭;经过培训,达到 二级工水平的650人,达到三级工水平的682人。大庆市的共青团员与云南老山边防部队指战 员开展“学英雄,树理想,比贡献”活动。全市500多个团支部与云南边防部队建立了通讯联 系,开展学英雄、比奉献的联谊活动。先后寄去各种书籍1500多册,线手套7000多副,鞋垫 1万多双,印有“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字样的背心6000件,其它慰问品8000多件。
    随着军民共建共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智力拥军”脱颖而出。一些大专院校为部队干部 战士举办了各种文化和技术培训班。一些教授、专家走进军营向战士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 识,支持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富锦县第一小学青年女教师黄景秋,怀着对人民子弟兵的 深情厚爱,节衣缩食,省下钱为部队购买书籍和科技资料近100册,帮助部队培养两用人才。 198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写信,称赞她是热爱和关心子 弟兵的亿万群众的先进代表。同年3月2日省委、省政府授予黄景秋“青年智力拥军模范”的 光荣称号。黄景秋的事迹,在全省广大军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人民群众开展拥军 活动的热情,推动了共建共育活动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