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人转运供应
解放战争时期,在黑龙江地区铁路线通过的军用专列的沿途饮食饮水供应,由部队领导
的兵站负责,当地政府派干部参加,搞好协调联络工作。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为了切实搞好过往部队、伤病员和战勤民工的招待工作
,松江、黑龙江两省人民政府,分别在铁路沿线的哈尔滨、三棵树(属哈尔滨市)、双城、
五常、呼兰、兴隆镇(属巴彦县)、一面坡(属尚志县)、牡丹江、林口、勃利、福利屯(
属集贤县)、佳木斯、汤原、南岔(属汤原县)、神树(属铁力县)、绥化、海伦、泰安(
今依安县)、讷河、齐齐哈尔、安达、泰来、白城、边昭(今属通榆县)等地建立了24处招
待站。后因有的招待站任务量不大和情况变化,截至1951年8月,松江省先后撤销了双城、呼
兰、兴隆镇、汤原、勃利5个站,黑龙江省讷河站移至宁年(今富裕县城)、边昭站移至昂昂
溪,并新设肇东招待站。招待站均配备干部和民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不仅保证过往部
队和伤病员的饮食供应,而且组织慰问队登车慰问。哈尔滨招待站对每次过往的军队卫生列
车,地方政府都出动数十人的慰问队,登车为伤病员读报、唱歌,并向伤病员赠送装有香烟
、苹果等物品的慰问袋。据1951年底松江、黑龙江两省20处招待站累计,共招待过往部队、
伤病员和战勤民工96.8万人。白城、齐齐哈尔等招待站,因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不怕辛苦,
主动联络,供应及时,获得了运输部队和陆军医院的锦旗和表扬信。抗美授朝战争结束,松
江、黑龙江两省在各地设立的招待站全部撤销。
招待站撤销后,平时接待成批过往部队和老兵退伍的饮食供应,临时设在铁路职工食堂
内,由当地政府抽调炊事员予以协助,或由当地民政部门临时组织供应面包和红肠,保证部
队在运输途中的饮食和饮水供应。1956年1月,为做好新兵入伍沿途饮水供应工作,黑龙江省
人民委员会通知有关市、县人民委员会,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林口、肇
东、安达、沈家(属呼兰县)、福利屯等车站设临时军用饮水供应站,并责成克山、北安、
绥化、宾县、杜尔伯特、龙江、尚志、密山、嫩江等县(镇)负责供应邻县新兵换乘火车或
汽车时的饮水供应。各饮水供应站与铁路部门紧密配合,保证了过往新兵的饮水供应。这个
时期的军用供应站都是临时性的,完成任务后即行撤销,有接待任务时,再由省通知予以恢
复。
1958年初,国家为加速开发“北大荒”,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动员人民解放军10万官
兵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地区开垦荒原,建立农场,屯垦戍边。中央要求黑龙江省
在两个月内,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转业官兵(包括军队职工)及其家属转运到目的地。中
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省军区为了按时完成集体转业官兵的转送任务,成立了黑龙
江省转业接待委员会。由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明贵任主任,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兼民政厅厅
长王丕年、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胜任副主任,农垦部密山农垦局、省国营农场
管理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下设办公室。以省转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干部为基础,
并由省、市人民委员会和省军区抽调55名干部,建立了秘书、供应、接待、运输、财务、医
疗6个小组,承办日常工作。
地处转运枢纽的哈尔滨市,借用市直机关、企业宿舍,成立了13个临时招待所,并在哈
尔滨火车站设立了昼夜接待站,负责过往转业官兵的饮食饮水供应。有时,一天进站几次专
列,接待站不分白天黑夜,保证了过往转业官兵的吃住和休息。密山一带是安置转业官兵的
重点地区,由于三四月份冰雪融化,道路翻浆,加上运力不足,在转运高峰时,约有万名转
业官兵及其家属疏散不开,滞留在密山县城,住宿和饮食供应紧张。为解决密山县城堵塞和
交通运输问题,省委、省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决定在哈尔滨市内腾出机关、学校、企业俱
乐部和礼堂,解决在哈停留6000人的住宿问题,暂缓转运去密山,并将后续10个专列疏散在
铁路沿线,由阿城、牡丹江、林口等市、县政府设立接待站,妥善解决食宿。对滞留密山县
城的万名转业官兵,由省交通厅、驻哈部队和省军区抽调200多台汽车前往密山,增大转运能
力,并将转业军官家属安置到密山县城附近的10个乡(镇)暂住,动员一部分转业军官和职
工徒步行军去农场,使密山的梗阻局面很快得到疏通。对于一部分转业官兵及其家属初到东
北,不适应寒冷气候,加上长途乘车疲劳,引起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
治疗问题,省军区、省卫生厅、哈尔滨市卫生局抽调医生、护士组成两个医疗小组,到各接
待转运官兵的招待所巡回医疗,并与省、市医院建立了转诊关系。经过精心治疗,使700多名
患者得到康复,并消除了流行病的蔓延。从1958年3月13日到5月20日,共接待转运来黑龙江
参加垦区建设的转业官兵及其家属11万多人。
1965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转总参谋部、内务部制定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组织管
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精神和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省人民委员会确定在哈尔滨车站附近设置
常设的军用饮食供应站,在齐齐哈尔、昂昂溪、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南岔车站附近设置
临时饮食供应站,在安达、五常、拉林和一面坡车站设置临时供水站。常设站设一部分固定
的工作人员,所需编制和经费由市人民委员会解决;临时站不设固定编制,有供应任务时,
由当地市、县人民委员会抽调干部参加。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是地方政府支援过往军队
的组织机构,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主要任务是保障平时和战时成批过往的部
队、入伍的新兵、退伍的老兵和支前的民兵、民工,在运输途中食品、开水及军运马匹的草
料和饮水等的及时供应。按照军事代表的供应通报,按时按量保证供应。由于各地重视,到
当年12月中旬,各军用饮食供应站和饮水供应站均已建立起来。饮食供应,照实核收伙食费
和粮票,不加利润;饮水供应,一律免收过往部队的水费。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严格
卫生检疫和保守军事秘密,每年完成军运数万人的饮食饮水供应任务,保证了部队在运输途
中的需要和安全,支援了国防建设。
1968年,哈尔滨军用饮食供应站划归市民政局领导。1969年牡丹江市利用原省革命残废
军人休养院院舍改设军供站,负责军队转运供应工作。没有军供站的地方,有军供任务时,
临时抽调干部搭班子,雇用临时工,租用饭店或铁路职工招待所供应军用饮食,完成任务后
随即撤销。
1976年11月,根据沈阳军区后勤部《关于增设军用饮食供应站的建议》,省革命委员会
批准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两市火车站附近设置常设军用饮食供应站。1980年10月,又经沈阳
军区批准,将绥化军人接待站改为常设军用饮食供应站。同年11月,根据沈阳军区的通知精
神,为保证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过往的饮食和饮水供应,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除要求哈
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军用饮食供应站做好接待供应外,确定佳木斯、南岔、北安
、安达、一面坡、林口设立临时供水站,搞好过往军人的饮食、饮水供应。同时,从1977年
6月至1979年10月,经省民政局同意,肇东、巴彦、北安县民政局设置肇东、兴隆镇、北安复
员退伍军人中转站,主要接待本县及附近非铁路沿线各县复员退伍军人,并完成上级临时指
定的军用饮食、饮水供应任务。到1982年底,全省共有4处军用饮食供应站、5处饮水供应站
和3处复员退伍军人中转站,共有房屋面积11944平方米,床位900张,工作人员编制197人(
其中干部34人)。各供应站和中转站,在当地党政领导关怀和市县民政局的领导下,不断加
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教育干部、工人树立全心全意为过往部队和住宿人员服务的思
想,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经常开展文明服务活动,涌现出一些不怕脏、不怕累的好服
务员,受到部队和住宿人员的赞扬,推动了军供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年都较好地完成了部队
调动、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十余万人的饮食、饮水供应任务,为部队建设和退伍安置工作
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1985年,全省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4处军用饮食供应站和佳木斯、北安
、兴隆镇(属巴彦县)、肇东、双城、集贤6处军人转运接待站,并附设军政招待所。各军供
站、转运站共有房屋建筑面积20546平方米,有客房361间,床位1361张,有职工328人(其中
干部41人),日供应能力为数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