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11月起,为了支援东北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各省、市、县,相继建立了战勤
动员委员会或支前委员会,并在民政部门设立战勤工作机构,负责战勤民工动员工作。在战
勤任务较大的1947年和1948年,每年动员战勤担架队达五六次。并选派较强的县区干部参加
担架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翻身农民热烈响应政府号召,踊跃报名上前线
,出色地完成战勤任务。
各市、县根据上级政府布置的战勤任务,以市、县组成担架大队、大车队、医疗队奔赴
前线,随同作战部队完成运送伤员、弹药和军粮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1月到1948
年10月,合江、松江(包括牡丹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哈尔滨特别市,先后出动支援前线
的战勤民工达32.2万余人,担架2.6万余副,大车3.3万余台,役马15.2万余匹。同时,
还根据军事和战争的需要,为修筑公路、铁路、桥梁和装卸火车等,各省都动员了一大批民
工、车辆和马匹,按时完成了后方短期战勤任务。据嫩江省11个县的统计,从1946年至1948
年共出民工120936人,大车18773台,役马49069匹。出战勤民工最多的双城县,累计出战勤
人数1008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
战勤民工每次在前线服务的时间多者半年,少者一个月左右。支前的战勤民工,随同部
队,冒着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以高度的政治热情,抢救伤员,运送弹药,有的与部队
并肩作战,俘敌缴械,英勇奋斗,屡立战功。为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战争,争取更大的
胜利,松江省政府于1947年10月发布嘉奖令,表彰奖励了全省10个县54名“民夫英雄”,由
各县县长、区长代表省政府前往各地向民夫英雄致敬和慰问。阿城县永源区民工王忠才从长
春北的耿家窝堡,冒着大雪和寒冷气候,步行两天两夜把伤员送到双城县五家站。他怕伤员
冻坏,不顾自己受冻,把皮袄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双城县担架队一位中队长,在炮火中连
续往返3次抢救伤员,负伤后仍勉励大家说:“我是轻伤,不用管我,快去抢救伤员。”战勤
大车队员为完成战地运输任务,顶风冒雪,披星戴月,抢运粮草和弹药。黑龙江省泰安县(
今依安县)大车队工民方有才,为前线运送弹药连续几天几夜没有睡觉,昏倒在野外把脚冻
坏了,醒来后还是坚持把弹药送到了目的地,他因冻伤而被送进医院。松江省巴彦县战勤大
车队员(车老板)尹福,在另一名队员负伤后,他一人承担了赶车、装卸车、喂马的任务。
在四平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把大车赶到离火线最近的地方,抢运伤员。由于他出色地完成
任务,部队奖给他“人民功臣”奖章一枚,回县后被选为人民功臣。医疗队员在设备和药品
极端缺乏的情况下,搭起两条军毯作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和治疗,有的连续三天三夜不下
手术台,体现了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热爱子弟兵的崇高精神。哈尔滨特别市著名外科医生、
市卫生局长张柏岩带领医疗队员夜以继日地为伤员做手术,并协助部队野战医院解决手术中
的疑难问题。在他结束战勤服务时,把自己的外科手术器械赠给部队医院。黑龙江地区参战
的广大战勤人员奋不顾身,不怕流血牺牲,一次又一次完成了战勤任务,受到了前方部队、
兵站、医院、伤员的赞扬与表彰。黑龙江省担架第二大队及大车队,在执行战勤任务的5个多
月中,功绩卓著,获得了“战勤模范”称号,有406名民工和干部立功受奖。嫩江省战勤总队
涌现出2000多名功臣模范,其中立特等功的27人,立大功的221人,立小功的1577人,模范4
04人。获奖旗35面、奖状500张、奖章15枚。1948年11月,随着东北全境解放,黑龙江地区出
动的战勤民工,圆满地完成了战勤任务返回家乡。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热烈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
卫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战支前群众运动。广大农民出战勤组成担架队、运
输营;大批城市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汽车司机、医护人员、铁路员工组成各种战勤服
务队、汽车队、医疗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黑龙江省从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至1950
年底,出动了三批担架计2500副,担架队员和干部18398人,赴朝参加兵站、医院工作的干部
1634人,汽车司机300人。松江省在1950年10月至11月初,仅用半个月的时间超额完成战勤民
工动员任务,共出担架3015副,担架队员19495人,脱产干部517人,并完成赴朝参战的汽车
司机和技术工人等1387人、汽车30台、大车97台的战勤动员任务。1951年,松江、黑龙江两
省根据东北人民政府下达的战勤任务,多次完成组织担架团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赴朝任务。
广大战勤人员在赴朝参战期间,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机智果敢,英勇顽强,
出色地完成了军事运输、战地医疗、运送伤员等战勤任务,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受到中国
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高度赞扬。黑龙江省志愿担架队在1950年11月赴朝后的一年中,
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赠给的锦旗214面,涌现出功臣模范1882人,其中立特等功的
22人,一等功的212人,二等功的404人,三等功的1244人。他们当中有在炮火下奋勇抢救伤
员的讷河县民工段树林,有被誉为“铁的消防队员”的海伦县民工陶向林,有怀抱定时炸弹
排除爆炸危险的海伦县民工唐国君,有赤手空拳抓住三个武装特务的拜泉县民工杨海,有立
过三次大功的老英雄肇东县民工戴焕君,有两次立功的龙江县16岁少年英雄陈兴,还有被选
为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志愿军代表团的望奎县民工李金舟,他们都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为全省
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由于朝鲜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黑龙江地区的战勤动员,从1952年
下半年转向主要为我国国防工程建设服务。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签订停战协定
,松江、黑龙江两省先后派出战勤担架民工96293人(其中战勤干部6675人),运输营民工4
0371人,汽车司机、技术工人、中西餐厨师、医务人员、朝鲜语翻译等11145人,共计14780
9人。
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根据国防工程建设的需要,松江、黑龙江两省按时完成和
超额完成了国防工程建设所需民工和大车的动员任务。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松江、黑
龙江两省共动员国防建设战勤民工274849人(含大车夫),战勤干部5726人,工程技术人员
4872人;胶轮车14443台,役马34526匹。广大民工战斗在东北地区的机场、公路和铁路军运
专用线等国防工程的工地上,不畏严寒酷暑,顶风冒雨,凿岩石,挑土篮,修公路,铺铁道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各民工大队加强思想政治与宣传鼓动工作,开展了爱
国主义劳动红旗竞赛和评选模范等活动。安达县民工大队通过建立宣传鼓动网、读报组、说
快板等各种形式交流先进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调动了广大民工的积极性,涌现出
许多先进模范民工队员,加快了工程进度,全大队提前超额完成了修建任务。
1954年,为完成国防工程建设的战勤任务,全省共动员和组织出勤民工们436人,配备干
部1395人,大车2450台。同时,为9个机场组织扫雪民工9000人,大车1290台,每一次都按期
完成了任务。1955年以后,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动员民工参加国防工程建设的任务,逐渐
减少,一般不再以战勤的形式动员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