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荣军学校

  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各省建立荣誉军人学校,收容未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但又不能 重上前线的荣军,进行短期政治文化学习,从荣军中培养一批干部,分配适当工作的要求,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8年底,黑龙江地区各省先后建立了依兰、绥滨、同江、集贤、鹤立、 富锦、佳木斯、牡丹江、东宁、五常、延寿、方正、木兰、苇河、齐齐哈尔、北安、讷河、 镇赉、东屏、哈尔滨等荣军学校。
    荣校为团级单位,设校长、政治委员,并按军队管理体制将学员编为大队、中队、排、 班。荣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学员进行政治文化教育,使其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具备 参加工作条件的,出校分配适当工作。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荣军入校时,普遍进行政治文化 状况调查。据北安荣校统计,全校228名学员,他们的原籍分属21个省份;家庭出身,农民占 63.6%,手工业工人占27.2%,小商人、学生、船夫、饭店服务员和演员占9.2%;学员年龄 20岁至25岁的占44.7%,26岁至30岁的占33.8%,31岁至35岁的占15.8%,36岁至40岁的占 5.7%;文化程度,高小占10.6%,初小以下的占86.8%,文盲占2.6%;婚姻状况,未婚的 占87.3%,已婚的占12.7%。由于学员出身或成份与社会经历不同,思想状况也不相同。年 龄小、残废轻、有文化的,感到有前途,学习信心足;年龄大、文化低或无文化、残废重的 ,思想悲观;有的在前方负伤致残,长期住院疗养,生活散漫,不愿学习;个别荣军居功自 恃,不守纪律,闹待遇。各荣校结合学员状况,依靠党团组织,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通过 谈心、民主生活会、诉苦大会等活动,进行阶级教育、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教育和拥政爱民 教育,从而提高了思想觉悟,稳定了思想情绪,积极投入了政治文化学习。
    荣校初期的文化教育,是处在边办学边摸索经验的阶段,没有统一教材和正规学习设备 ,以宿舍当课堂,用背包当课桌。合江省绥滨荣校按照文化程度编为甲乙丙丁4个小组。甲乙 丙3组分别学习高小二年级、高小一年级和初小三年级国语、常识,丁组学习初小二年国语。 计划在校学习5个月,甲组能写信,乙组、丙组、丁组分别能认识1000、700、400个字。算术 、珠算没有教材,由教员教授加减乘除法。嫩江省东屏荣校半天生产,半天学文化,没有教 员,采取自学的方法,按照学员文化程度,编为甲乙丙3个组,甲组学报纸,乙组学小学课本 ,丙组学认生字。教授方法是“小先生”制,干部教甲组,甲组教乙组,乙组教丙组。荣校 未定固定学制,一般在校学习3个月至6个月。通过学习基本上达到初小或高小文化程度,为 安置工作创造条件,随时进行处理。到1948年底,黑龙江地区共培养安置和归队荣军16159人 。
    荣校学员的生活待遇实行供给制。服装、生活费均享受部队同等级别待遇。按职务级别 分灶。为了改善荣军生活,减轻国家负担,各荣校均开展了农副业生产。1948年嫩江省齐齐 哈尔、镇赉荣校耕种土地973亩,生产粮食1.4万公斤、蔬菜11.8万公斤,养猪60头,并办 起了织袜工厂,保证了蔬菜、烧柴自给或半自给。合江省绥滨荣校号召荣军“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能上前方的上前方,不能上前方的在后方努力生产,支援前方”。学员自愿参 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拉犁开荒种地,拉车送粪,饲养猪、鸡和打柴等,纯收入东北币5590万 元(折新人民币588元),保证了蔬菜、烧柴和杂费开支自给,并支援前线现金300万元(折 新人民币31.6元)以及部分粮食、衣服和日用品等。
    全国大陆解放战争基本结束,荣校的学员经过政治文化教育,大部分出校分配工作或复 员返籍安置。由于荣校学员减少,黑龙江地区荣军学校于1949年进行了调整合并,保留齐齐 哈尔、北安、佳木斯、苇河、鹤立、阿城6处荣校。同年,根据东北荣军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教育要走向正规化,管理民主化,培养工农知识分子和工农技术人才”的要求,将佳木斯、 齐齐哈尔荣校改为荣军职业学校,将鹤立荣校并入伏尔基河荣军农场。佳木斯荣军职业学校 的职业教育编为业务班、文化班。业务班分为三个等级,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编为第一级, 学习财务会计、生产经营管理;高小文化程度的编为第二级,学习土壤肥料、农作物栽培、 畜牧等农业技术;初小文化程度的编为第三级,学习《人民政协文献》、《东北人民政府施 政方针》等有关行政法规。文化班以学习文化为主,要求通过学习达到初小或高小文化程度 ,适当学习生产知识,为参加工作奠定基础,一年学完普通学校二年的课程。齐齐哈尔荣军 职业学校购置了草包机、缝纫机,办起了草包工厂和被服厂,学员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 ,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劳动,既提高了文化,又学到了一技之长。两个荣军职业学校共为社 会培养了800多名懂财务管理、农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的人员。佳木斯荣军职业学校学习财会的 学员,到佳木斯、鹤岗市和汤原、集贤县商业部门实习,受到欢迎,有的被当地企事业单位 录用。1949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对各地荣军校院学员伙食、服装等开支标准作了统一规定 ,并自1949年冬季起,各荣校学员的服装一律按地方政府系统服装规定的式样和颜色发给。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负伤致残和患各种慢性病不适于在部队工作的军 人,陆续回到后方。由于荣病军人增加,1951年上半年,松江、黑龙江两省新成立了鹤立、 双城、洮南、齐齐哈尔荣校,同年接收学员3285人。各荣校根据荣军学员学习情况和形势发 展的需要以及学员本人的要求,随时或成批处理出校、返籍安置或复员回乡生产。为了开展 增产节约运动,各荣校组织学员在开展农副业生产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工副业生产,办起了 草包厂、烟厂、印刷厂、皮革厂、被服厂、肥皂厂和供销社、饭店等。松江省各荣校筹集办 厂投资东北币89.8亿元(折新人民币9.45万元),全年收入达112亿元(折新人民币11.7 9万元),为改善荣军生活,支援前线做出了贡献。
    1952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正规化教育的决定》, 松江、黑龙江两省对荣军学校进行了调整合并,改为正规的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和速 成初级中学。即将佳木斯、北安、洮南荣校改为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学,在校学员1129 人;双城、鹤立、苇河、齐齐哈尔荣校改为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阿城荣军教养院改 为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撤销了齐齐哈尔荣军职业学校。同年11月,松江省撤销了双城、鹤立 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到1952年底,松江、黑龙江两省6处革命残废军人正规学校共有 学员2163人。学校机构设置按正规化要求,改变了军队的管理形式,校部设校长、副校长, 负责全校工作。下设教导处、总务处、秘书处和医务所。以学员40人至50人编为一班,由班 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学校新建扩建了校舍,配备了专职教员,添置了教学仪器,制定了教学 计划。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招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伤致残、患慢 性病、不适于部队工作而转到后方的干部、战士,施以相当于初等学校文化知识教育,毕业 后使其能升入速成初级中学,或分配就业。招收荣军学员的条件是:凡年龄在40岁以下,未 达到初等学校毕业文化程度,二等乙级及三等残废(个别二等甲级亦可),或患慢性病不甚 严重,能坚持2年学习未转业的干部、战士。个别虽已转业(系指在工作岗位上的荣病军人) ,文化程度过低,工作确有困难,迫切要求学习,并取得本部门同意,经省民政厅荣军优抚 处批准者,本人亦可按供给制入学。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修业年限,正班定为两年。 课程分为语文、算术(包括珠算)、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常识(包括时事)、体育、音 乐,总学时为2520个小时。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革命残废军人 速成初级中学的任务,是对有培养前途的荣军,施以初小三年至初中文化基本知识教育。入 学条件是:自愿坚持学习,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小学二年以上文化程度或粗识文字者,入 学时须经考试,按文化程度分配到不同年级学习。残废等级须在二等乙级以下(个别二等甲 级),没有长期医治不愈的各种慢性病。修业年限为4年。课程分为语文、数学、植物、动物 、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历史、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等,总学时为51 20个小时。学业期满,考试及格,发给毕业证书。
    1953年,松江、黑龙江两省为加强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工作,调整了学校机构,紧缩了人 员编制。同年8月,撤销齐齐哈尔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学并入洮南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 中学;同年9月,撤销苇河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学,并入佳木斯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 学,并且纠正了在教学工作上存在的盲目追求正规的形式主义,进一步贯彻了以提高文化知 识、培养就业条件的教育方针。在校学员绝大部分学习成绩达到三分(五分制)以上。对于 个别不愿学习,自愿回家参加生产,合乎中央规定转业建设条件的学员,作了复员回乡处理 。黑龙江省两处学校经过审查,于1953年集中处理230名学员转业回乡生产。同年7月,根据 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内务部《关于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教养院经费开支标准》规定的生活 费标准,松江、黑龙江两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均实行工薪分制(工薪分实物券,包含混合粮 、煤、豆油、海盐、白解放布,每分折合旧人民币2000元左右),按职务确定的伙食、服装 和津贴费的工薪分数,折款发给学员。原经部队批准随军的家属,伙食费和服装费亦按工薪 分计算,折款发给。
    1954年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洮南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划归吉林省,黑龙江省尚有 佳木斯、北安、阿城3处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其中佳木斯速成初级中学改为革命残废军人速成 初等学校,设11个班,有学员365人,工作人员91人;北安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学设11个 班,有学员403人,工作人员104人;阿城革命残废军人学校,设5个文化补习班和1个老年军 人休养班,主要是对荣军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及文化补习,然后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到1955年 3月全省佳木斯、北安、阿城3处革命残废军人学校,共有学员919人,学校工作人员230人。 1955年7月,撤销阿城革命残废军人学校。1956年5月,根据内务部关于“全国革命残废军人 学校停止接收新学员,在校学员一律办理复员手续”的规定,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北安 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级中学、佳木斯革命残废军人速成初等学校全部移交农业部门,改为农 业专科学校。
    黑龙江地区自1946年下半年创办荣军学校,到1956年共接收培养处理荣军和慢性病军人 学员33934名,其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占70%。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少数分配到机关、工 矿企事业单位工作,多数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 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