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荣军农场
1949年9月,根据东北荣军生产工作会议,关于安置荣军“以农业为主”、“农场为重点
”的基本原则,松江、黑龙江两省开始筹建荣军农场。松江省在原鹤立县境内,建立一处伏
尔基河荣军农场。省财政厅给予拨款东北币80亿元(折新人民币8.4万元),购置役马550匹
,大车220辆,拖拉机11台,康拜因2台和播种机、圆盘耙、犁等各种农机具;拨给建房费东
北币94亿元(折新人民币9.89万元),建房108间。安置三等残废荣军和患慢性病病愈的军
人816人。黑龙江省在嫩江县境内建立一处伊拉哈荣军农场,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给予拨款东
北币85亿元(折新人民币8.95万元),购置役马200匹,大车210辆,拖拉机9台,汽车6台,
建房3500平方米。安置荣病军人745人。伊拉哈农场于1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中共黑龙江省
委、黑龙江省政府发了贺信。两个农场场部设组教、农业、经理、总务、机务科,管理农场
的生产经营、政治文化教育和后勤保障工作。
1950年开始开荒生产。两个荣军农场从残废轻微的荣军中培养了69名拖拉机手。他们不
但学会了驾驶拖拉机,而且学会了简单修理。农场在生产竞赛中,荣军驾驶拖拉机开荒,开
始每台每天只能开垦荒地8亩,经过努力钻研,提高驾驶技术,增加到每台拖拉机每天开荒1
2亩。耗油量由每公顷地30公斤降到13公斤,创造了东北地区节油的最高记录,受到东北荣军
工作委员会的表扬。在秋收中,提出了“秋收无官兵,每人一把镰刀”的口号,开展了“飞
刀班”、“飞刀手”的竞赛活动。参赛的荣病军人表现出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
精神,“飞刀班”创造了平均每人每天割大豆8亩的记录。“飞刀手”李传仁每天割大豆12亩
,并且由于他积极参加生产,处处带头,被选为松江省首届荣军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
到1951年,伏尔基河荣军农场共开荒播种2600公顷,年产粮食210万公斤。伊拉哈荣军农
场开荒播种2300公顷,年产粮食200万公斤。由于管理水平和农业技术不断提高,伊拉哈荣军
农场,1952年播种2400公顷,产粮300万公斤,比1951年有较大的提高,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和国家建设,改善荣军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到1952年底,伏尔基河、伊拉哈两个荣军农
场,均办成相当规模的机械化农场。为了便于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1953年初将荣军农
场移交给农垦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