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力农具
畜力农具包括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畜力农具是以垄作为主的农具,新式畜力农具是以
平作为主的半机械化农具。
一、旧式畜力农具
(一)犁
群众称为犁杖,是垄作耕地农具,用于开荒、起垄、蹚地。分大犁、蹚犁、小犁3种。其
结构相同,但其外形及部件规格尺寸没有统一标准。大犁亦称种犁,多用于开荒和扣地;蹚
犁多用于中耕培土;小犁多为小垄地区种地用。犁是农村普遍应用的一种耕种农具,加之取
材方便、制做简单,一般每个农户都有。
(二)耢子
是整地工具,用以碎土和平整土地。耢子种类有木制“框架耢”,有树枝造“枝柏耢”
,有粗木制“横杆耢”。用于播前垄上碎土、平地和耢雪保水。
(三)木辊子、砘轱轳、石磙子
这些农具是镇压农具,起碎土和压实作用。木辊子为木制,用1头牲畜牵引,一次可压两
条垄,播前播后均可使用。砘轱轳是在木制框架上,安装两个圆盘石磙,用于播种后的垄上
镇压。石磙子是将两个打场用的石磙鋬在一起。用于干旱土壤的压实保水。
(四)耲耙、双芯耲耙、对犁
这3种农具均是垄上开沟工具,也就是原垄耲种的豁沟农具,开沟后再用点葫芦播种。耲
耙开出的是1个单沟,可播谷子、高粱、糜子等小粒种子,个别地方也有耲种大豆的。双芯耲
耙和对犁是在原垄上豁双沟,用来一垄双行播种小麦。
(五)拉子
拉子为播种后覆土工具。
(六)石磙子
石磙子是一种碾压工具。由木制磙框及锥形石磙组成。使用时1匹马牵引1台,在场上铺
好的作物上碾压,进行脱粒。一般都是多台同时作业。推行农业机械化以后,很多地方用小
型拖拉机牵引多台石磙子在场上作业,效率高,质量好。
(七)搡耙
操耙为木制,是场上集堆工具。用于脱粒后的谷粒和杂余的集堆。用畜力牵引,人工操
作。
(八)大车、拉耙架子、爬犁
均为运输工具。大车有木轮、铁轮和胶轮3种,是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拉耙架子,农户
在田间用它拉运犁仗、马槽、饲料等物。爬犁是冬季冰雪地上的运输工具。
二、新式马拉农具
黑龙江省1949年开始推广马拉农具。当初由苏联和波兰引进。1953年以后使用的全部是
国产的,有齐齐哈尔黑龙江农机厂生产的双轮一铧犁,哈尔滨农机厂生产的播种机,辽宁灵
山农机厂生产的摇臂收割机等等。马拉农具的配备以套计算。每套马拉农具包括5种或6种。
即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圆盘耙、10行播种机、镇压器、收割机各1台。还有配7种或8种
为1套的,即增加1台脱谷机和1台马拉原动机。1960年将综合号铲蹚机列入新式马拉农具。
1960年以后,机械化农具大量推广应用,有几种新式马拉农具逐渐被淘汰。但是10行播
种机、综合号铲蹚机、收割机、水田犁等4种一直继续使用,每年都补充更新一批。80年代小
型拖拉机大量增加,这些农具与之配套,适于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作业,又受到欢迎。
(一)整地农具
有双轮一铧犁、双轮双铧犁和畜力圆盘耙。
双轮一铧犁,又称复式犁,是一种平翻农具,分大、中型两种型号。大型主要用于垦荒
,中型适于耕翻熟地。使用这种犁翻地比旧犁耕的深、犁底平、碎土好、地面平整,利于蓄
水保墒、消灭杂草。作业时最大耕地深度,大型为20厘米,中型为18厘米。幅宽,大型为33
厘米,中型为27.5厘米。日效率,大型需2人6马,日作业8亩。中型需2人4马,日作业6亩。
这种犁的缺点是采用直犁刀作业阻力大。到1957年全省保有量为55962台。
双轮双铧犁为熟地犁,是1950年从波兰引进的。1953年以后国内生产。适于翻松软的熟
地和沙壤土,它的碎土性能好。耕幅比双轮一铧犁宽。但由于这种犁不适于黑龙江省粘重土
壤和水分大的土地上作业,因之用量较少。
畜力圆盘耙,1950年从波兰引进,1953年后国内生产。为单列12片圆盘耙,主要用于土
地耕翻后的碎土整平及灭茬作业。该耙体轻,作业时需在加重盘上加重,以增强人土和碎土
能力。4马1人,日作业量20亩左右。1957年保有量为38533台。
(二)播种农具
有畜力10行播种机和畜力12行播种机。由于12行播种机比较落后,试用阶段即被淘汰。
黑龙江省推广使用的均是10行播种机。10行播种机适于小麦、亚麻平播密植,改装起垄装置
后可随播随起垄,播种垄作大豆、玉米、高粱、谷子。使用这种播种机覆土深浅一致、保墒
性好,苗齐苗壮,成熟期一致。如小麦、亚麻平播密植的保苗株数比旧法增加1倍多,单产提
高30—50%。播种大田作物一般也增产10%左右。该机1次播种10行,整机播幅为150厘米,播
深可在10厘米以内调节。作业时需2人4马,日作业量为60亩。1957年保有量为32229台。
(三)中耕农具
有综合号铲蹚机和苗间除草机。这两种农具都是为适应黑龙江省垄作特点设计的,具有
较强的地区特点,是解决垄作中耕、除草工具的突破。经过多年使用,中耕除草效果均比较
好,这两种农具也为垄作机械化农具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经验。
综合号铲蹚机,是一种垄作中耕培土除草农具。该农具是1950年由原东北农林部组织东
北各省技术人员参加,在联合号铲蹚机及松农一号等锄草机的基础上,集中各种型号的特点
,改进设计定型。于1951年在黑龙江省开始大量使用。这种铲蹚机既可蹚地起垄,又可进行
中耕锄草、培土。有大、中、小3种型号,各地区可根据不同垄距及作业要求选用,一般大型
适于北部地区蹚地起垄,中、小型适于南部地区松软土壤中使用。群众反映,这种农具灵巧
方便,修理容易,调节灵活,坚固耐用,适应性广。作业时1人2马,日作业量20亩左右。19
60年保有量为262000台。
苗间除草机。黑龙江省推广使用苗间除草机时间较早,型号按除草铲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50年代推广的翼型铲除草机,如松江省推广的松农一号,黑龙江省推广的3齿或5齿
耘锄等。这种除草机只能锄行间杂草,苗眼还得人
工锄。另一类是70到80年代推广的梳齿式除草机,这种除草机既可锄行间杂草,又可锄苗间
杂草,还能进行浅松培土。除草率一般可达90%左右,伤苗率3—5%。作业效率:单行除草机
日工作量20亩左右。
(四)收割工具
有摇臂式和转臂式两种收割机。这两种均是平作麦类收割机。转臂式收割机较摇臂式收
割机落后,因之试用阶段自行淘汰。摇臂式收割机60年代开始在农村推广使用。初期是波兰
和苏联产品,1953年以后国内生产,是黑龙江省推广使用的主要机型。作业时割茬高低可根
据作物长势和需要由操作人员调整,定时“放铺”,也可随时“放铺”,割幅为1.5米。操
作时2人4畜,日作业量80亩,另外每台机器还需配辅助工(打捆)6—8人。使用这种机器效
率高,比人工收割提高工效4倍左右;割的净,比人工割减少损失8%左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
度,群众竞相购买使用。到1960年全省共推广1万台,年收割量占全省农村小麦面积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