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机械化历经试办、普及、全面发展3个阶段。
一、试办阶段
试办包括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两个方面。半机械化从1949年试用新式马拉农具开始。1950
年在双城、集贤、呼兰、宁安、克山、讷河等县进行了多点试用。为了更好地推广使用新式
马拉农具,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海伦县十七区,建立了禄生村半机械化技术指导
站。指导站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指导站配备新式马拉农具、大型脱谷机,为集体农民
无偿服务。1952年富锦、集贤两县集资办起两处脱谷站,共有拖拉机、脱谷机各23台,汽车
2台,1年完成小麦脱谷任务15万亩。新式马拉农具主要用于平播小麦、亚麻。经过3年试用推
广,收到显著效益,1953年开始在全省各县普遍试用,在海伦、绥化、望奎、拜泉、讷河、
肇东、肇州、郭后旗(后改为肇源)等18个县重点推广。1953年、1954年,克山、拜泉等22
个县将农业技术推广站改建为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全省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达到34个,共
有拖拉机171台,平均1个站5台拖拉机。网点分散、机具不配套、技术力量薄弱、修理工作跟
不上,机械作用发挥不好。1955年对半机械化技术指导站进行整顿,将25个站合并为10个农
业机器拖拉机站,4个并入国营农场,5个恢复为农业技术推广站,将机具调给农业机器拖拉
机站。到1957年,共推广新式马拉农具2.3万套,翻地936万亩,播种1300万亩,收割390万
亩。
在推广半机械化同时,试办机械化也已开始。1952年,国家农业部在桦川县十区试办了
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以下简称拖拉机站)。第一任站长为金宗瑞。拖拉机
站为桦川星火集体农庄服务。1952年翻种水田1750亩,亩产366公斤,比1951年增产14%,比
一般水田亩增产83%。1955年拖拉机站发展到16个。1956年为安置山东移民,又建立10个机械
垦荒站,拖拉机开荒328.7万亩,超额完成垦荒任务,基本实现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
收获。机械垦荒站完成垦荒任务后,改名为拖拉机站。到1957年,全省拖拉机站达到28个,
分布在27个县,拥有拖拉机724台。全省农村用拖拉机翻地224万亩,播种47.7万亩,中耕1
2.2万亩,收割1.8万亩,脱谷194万亩。
拖拉机站代耕土地收到明显效益。据1954—1956年调查,9个拖拉机站代耕土地27万亩,
其中小麦占机播面积48.4%,普遍增产,多的增产20—40%,最低增产10%;大豆占机播面积
26.8%,平均增产21%;机械播种水稻,平均增产18%;机械播种包米、谷子分别增产26%和2
0%。也有少数高粱用机器播种的减了产。机械耕作节约了大量劳力、畜力。以上9个拖拉机站
调查,3年共代替人工103万个、畜工163万个。
1957年,拜泉县乾元乡兴业社社主任秦玉坤,试用拖拉机牵引旧式大犁,春耕扣地和夏
锄蹚地,实行机械化与旧式大犁相结合,耕得深,增加了铲蹚遍数。这种办法,为探索农业
机械化与固有耕作经验相结合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拖拉机站为农业社代耕服务,实行低额收费。为了示范农民,提高农民使用拖拉机的积
极性,收费标准按照人力、畜力费用确定,每标准亩只收费1元,实际机械作业成本为2.24
元。多花部分由国家补贴,1952—1957年,共补贴128万元。
二、普及阶段
1958—1964年,农村机械化主要推广平作机械和平作耕法。1965年以后,在继续推广平
作的同时,批量推广垅作机具,实行垅、平结合。1973—1978年,农村实行科学种田,发展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普及了新的机械耕作方法。
黑龙江省农村机械化经过6年试验示范,获得了增产增收,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农业机械
化有了进一步发展。1958年,农业机械经营权下放给农业社后,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社经营机
械的积极性。
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农村畜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出机械与
畜力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凡是能用机械耕作的农活都用机械耕作,普遍
办法是拖拉机干重活、整活,畜力干轻活、零活。具体结合形式是:春耕时马破槎,机掏墒
;马耲地,机打垅;马打零,机播种。中耕时机畜一齐蹚,马带夹犁锄两帮;劳力齐铲地,
拖拉机开伏荒。收割时马拉地,机翻地;机脱谷,马送粮。
在全面普及机械化的同时,于1958年、1959年向耕畜不足的拜泉县集中投放了375标准台
拖拉机,使保有量比1957年增长10倍。拜泉县拖拉机数量增加后,补充了动力,实现了精耕
细作,获得了丰收。双城县1963年集中投放拖拉机299标准台,是1962年保有量的两倍多。解
决了耕畜减少、瘦弱、动力不足的困难。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减产,原计划恢复生产需
要3年,实际1年就实现了。
1961年,黑龙江省被列为全国推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地区之一,国家向黑龙江省大批投放
了国产拖拉机。到1964年,农村拖拉机发展到2814台,比1957年增加3倍。全省有拖拉机的县
(市)从27个,普及到66个。有犁、耙、播种机、中耕机、镇压器等平作农具1.4万台。机
耕地达到1415万亩,占农村耕地面积18%。机械播种462万亩,中耕579万亩,收获23万亩,拖
拉机工作量2500万标准亩,比1957年增加3倍。小麦、亚麻、水稻3种适于平作的作物,普遍
应用机械耕种。
拖拉机普遍增加后,一个突出矛盾是拖带农具不足,不能垅作。1964年以后,黑龙江省
陆续研制成功了七铧犁、扣种机、联合耕种机等垅作农具。同时改革生产了窄链轨板和抬高
器,解决了链轨拖拉机的链轨宽,压垅和底盘地隙小,蹚地打苗问题,使链轨拖拉机可以在
垅上作业。拖拉机从小麦、亚麻等作物平作,发展到大田垅作。但是由于地方工业薄弱,垅
作农具生产数量少,垅作发展不快,农村仍以“犁后喘”为主。1970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根
据中共中央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精神,开展了加速生产配套农具,消灭“犁后喘”大会战
。到1972年,供应农村的七铧犁、扣种机等垅作农具达到9000台。每个以杂粮为主的生产大
队都配上了1台垅作农具,覆盖面达到70%。农业机械由平作为主,向垅作方面发展起来,迅
速提高了杂粮地区机械化水平。1972年黑龙江省农村有拖拉机11956台,是1964年的4倍。有
拖拉机的公社1153个,占公社总数97%。有拖拉机的生产大队7942个,占大队总数67%。拥有
各种垅作、平作农具7.6万台,机耕面积达到42.2%。机械播种2308万亩,占播种面积26%,
比1964年扩大4倍。机械广泛用于麦、麻、稻平作,和大田作物垅作。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2
2%。以杂粮为主的双城县,田间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45%。
1970年以后,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开展了科学种田,提高了耕作技术,因而增加了粮食产
量。1973年,绥化县在七铧犁上安装圆盘开沟器等部件,使开沟、播种、覆土同时完成,实
现封闭播种,解决春旱保墒。1973年全省大打“两配、两力”(配套、配件、动力、运力)
翻身仗,组织机械工业、科研单位、社队群众通力协作,改革生产各种配套农具。1974年绥
化县改革推广的农具有:七铧犁上安装自动随行器。拖拉机可以在非标准垅上蹚地;轮式拖
拉机配套的无地轮中耕机;深松铲等。这些配套农具广泛用于播种、中耕、深松。1976年全
县350台七铧犁和扣种机全部配上了播种部件、中耕自动随行器、深松铲、护苗器、割茬机和
施肥、追肥等6种部件,实现了一架多具、一机多能。60台轮式拖拉机也配上了无地轮中耕机
,使拖拉机从整地到播种、中耕、深松、追肥、割茬,进行系列化作业。小麦、大豆、玉米
、高粱、谷子5大作物的机械播种、施肥、中耕面积达到80.5%。1977年机械播种面积达到8
2%,全县12天种完大田,机械中耕和深松面积达到85%以上。
1974—1976年推广绥化经验。全省生产推广播种、中耕、深松等部件4.1万件,科学种
田的面积达到50%。1978年,全省农村拖拉机达到29718台,有拖拉机的生产大队占大队总数
95%,机耕面积达到58%。机械播种3660万亩,机械化程度46.5%;机械中耕3055万亩,机械
化程度47.2%;机械收割300万亩,机械化程度3.8%。
三、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5年,农业机械化在全省农村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过试验示范、推广普及,
为全面发展开创了条件。1979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发
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实现先富先化、以化促富、边富边化和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分批推进的指导方针。在实施步骤上,先化边境地区、后化内地;先化山
区、后化平原;先化麦豆作物,后化杂粮作物;先化播种、中耕、运输作业,后化除草和大
田收获作业。
(一)分类试点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农村机械化的方针,全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试点工作。
1.基本机械化试点。1979年选择37个生产大队进行基本机械化试点。其中麦豆生产大队
19个、玉米杂粮生产大队17个、水稻生产大队1个。在这些大队集中投放农业机械,一次配套
。一、二年内实现麦豆生产的种、管、收、运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和杂粮生产的整地、播
种、田间管理和运输等作业环节机械化。
37个大队当年投放大中型拖拉机158台、联合收割机59台、大型农具336台。平均每个生
产大队有拖拉机9.6台。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1350亩,达到了基本机械化的装备水平。每个
主产麦豆作物的生产大队有联合收割机3.7台,每台负担小麦面积3900亩,机械化水平达到
50%。每台链轨拖拉机有耕作农具7.4台,全部配套齐全。1979年投放专项贷款350万元,集
体投资208万元,加上原有机械,累计投资1399万元,平均每亩耕地投资29元。田间耕作机械
化程度达到74.2%;机械播种达到80%以上的有32个大队,机械中耕达到70%以上的有29个大
队,机械收获程度40%,其中麦豆大队达到73%;运输机械化程度达到60%。试点队平均增产1
4%;总收入增加36%;人均收入增加22.6%;公共积累增加75.7%;商品粮增加18.9%;代替
出劳力17.6%;代替出畜力38.4%;成本低于全省平均成本14.4%。
1980年又在705个生产大队试点。其中麦豆主产队443个、杂粮主产队218个,水稻、蔬菜
和经济作物主产队44个。当年投放拖拉机2139台,联合收割机720台,大型农具5074台。每个
生产大队平均有拖拉机8台,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1240亩,每台联合收割机平均负担小麦面积
1668亩,均达到了基本机械化的水平。每台链轨拖拉机有耕作农具7.3台,配套齐全。投放
专项贷款2670万元,集体投资4510万元。加上原有机械,累计投资17700万元,平均亩投资2
6元。试点大队整地全部使用机械,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3%、中耕91%、麦豆产区收获达到5
3%、运输机械化程度50%。1980年全省因灾减产5%,试点队减产0.8%。持续增产的52%,平均
增产15%。20%的试点队产量稳定在1979年水平,只有28%的队减了产;商品粮减少0.6%;总
收入增加4.4%;人均收入增加2.2%;公共积累增加5.8%;代替出劳力4.5%;代替出畜力
18.3%;成本降低5%左右。在705个试点大队中,增产增收、费用降低的占77%,一般的占12
%,不够好的占11%。
1981年又选择试点队1325个,其中麦豆主产队953个、杂粮主产队230个、经济作物主产
队142个。平均每个生产大队有耕地9400亩。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放慢了机械化的步伐。
拖拉机只增加20%,联合收割机增加52%,没有达到基本机械化的标准。当年投放专项贷款12
800万元,累计投资2.4亿元,平均每亩投资20元。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非试点队同步,没有
起到试点作用。
1979—1981年3年共在2067个生产大队试点,占农村大队总数15%。试点队充分发挥机械
优势,实现了适时早种、缩短播期,把种子种在返浆期、高产期;增加铲蹚遍数,中耕深松
,抗旱灭草,促早熟;抢收,特别是抢收小麦,解决了丰产不能丰收的问题。试点队实行标
准化作业,使农机、农艺相互改进,相互适应,提高了机械化增产效果。试点队实行区域化
种植,发挥了主产作物优势。据黑河、嫩江、合江3个地区457个试点队统计,1980年小麦面
积比1979年扩大47.3%,增产10—20%。克山县北联公社是1979年试点社,将麦豆面积从45%
调整为80%,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减少,总产量反而增加257万公斤,增产15%。1980年爱辉、
嫩江、逊克、富锦4个县的试点队,机械开荒13万亩。讷河县试点队经过土地规划,实行机械
联片作业,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老莱公社用机器将540块小片地的地隔子、抹牛地翻过来,
增加耕地3.1万亩,扩大耕地9%。
试点队长年节余的劳动力占1/3左右,季节性节余的劳动力占2/3左右。用节省的劳力
广泛开展积肥,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家庭副业。
机械增加了,马匹有剩余。1979年37个试点队卖掉1609匹,占31%,转入放牧、运输115
8匹,占23%。机械增加了,油料供应不足,又由于机具不配套,有时就停机停产。一些不便
于机械作业的零散杂活、短途运输等,由于畜力减少,也不能及时进行。这种以机代马,马
匹过早退出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后果。1980年纠正了不分情况,过早过急处理马匹的作法
。首先是保证农业生产,多余的部分外卖或转为放牧,正确地贯彻了机马牛相结合的方针。
2.半农半牧综合机械化试点。1982年在甘南县长山公社建华大队,进行半农半牧综合机
械化试点。试点目标是通过发挥机械化的作用,使机械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前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
目标。试点由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主持,列为科研课题管理,由县政府组织领导。
建华大队综合机械化的试点是在基本机械化试点基础上进行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忠诚
亲自领导了试点。建华大队有粮田1.5万亩、草原1.6万亩。既搞农田机械化,又搞牧业机
械化。采取机械、生物、工程3种措施进行试点。
经过3年综合试点到1984年总产值达到168万元,为1980年的4倍,提前1年实现翻两番的
目标。
3.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现代化综合实验是1978年在海伦县实施的。中国科学院主持,
黑龙江省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进行的。先对海伦县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1982年确定第一阶
段以百发、丰胜、荣兴、保卫4个生产大队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村。其中荣兴村实
验任务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承担。1982年考察了荣兴村的自然资源,1983年开始实
施综合试点。试点根据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加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农业机械配备、管理和运用,主产作物机械化高产栽
培规范化,畜牧业饲料种植、加工及饲养技术3个研究项目。经过3年试点,农业机械由大中
型平作机械,调整为大中小型结合、垅平结合,达到每马力拖拉机负担耕地12.2亩,每亩机
械投资30元。农业机械采用“统一管理,车组承包”办法,提高了效率,使整地全部实现机
械化,播种、中耕、追肥、收获、脱谷、运输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0.6%、88%、30.1%、2
9.2%、76.7%和68.9%。推广了机械作业标准化、少耕、深施肥,玉米、大豆、甜菜地膜覆
盖和移栽、精量点播等先进技术,改革了耕作制度,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试验推广玉米套
种草木犀、种植活杆成熟玉米、青贮技术,1984年建年产20万公斤的配合饲料加工厂,为发
展畜牧业创造条件,牧业收入3年翻了一番。
到1985年,荣兴村取得了明显经济效果。粮豆平均亩产达到220公斤,是计划任务书规定
目标的110%;人均收入达到645元,是规定目标的129%。产业结构开始变化。种植业收入从1
980年占总收入69.8%,1985年降至56.6%。林、牧、副、渔业收入从占总收入30.2%,上升
到43.4%。综合试验获得成功,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二)分批推进
黑龙江省农村机械化全面发展是采取分类指导、分批推进的方针进行的。全省农村划分
为边境、麦豆产区、杂粮产区、山区半山区4种类型。边境地区10个县,麦豆产区14个县,杂
粮产区38个县(市)、山区半山区13个县。
边境和麦豆产区均以麦豆为主产作物,且地多人少、荒原较多、资源丰富、土地连片,
是机械化的重点地区。从1979年起,集中投放农业机械,到1981年,10个边境县的农业机械
已基本配足,每台链轨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1480亩。24个边境和麦豆产区县的拖拉机达到11
0多万马力,负担耕地2625万亩,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面积26亩,达到了实现基本机械化的装
备水平。田间主要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70—80%。
杂粮产区人多地少,作物种类多,耕作方法复杂,机械化难度大,因而采取了放慢速度
的方针。38个杂粮产区县、市,5624万亩耕地,1981年有拖拉机186万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
耕地30亩,装备水平比边境和麦豆区低。翻地机械化程度达到86.5%,播种和中耕机械化程
度只分别达到35.7%和42.8%,机械收割只有22.2%。有13个县、市机械收割还是空白。
山区半山区。全地区1296万亩耕地,地型复杂,地块分散,坡度大。机械配备以中小型
机械为主。1981年,有拖拉机58万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面积22亩。机械翻地程度67.
3%,播种、中耕仍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程度分别为30%和35.3%。小麦收割也以人力为主
,13个县中有6个全部使用人力。
1979—1981年,采取的分类指导、分批推进的方针,推进了农村机械化的发展。1982年
,全省农村拖拉机发展到10.5万台,机耕面积达到68.5%,翻地机械化程度达到91.6%,播
种49.6%,中耕47.4%,收割14.7%,是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机械经营体制由集体经营为主,转变为以个体经营为主;机械型号由大中型为主,转变
为以中小型为主;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分批推进发展为全面提高。到1985年,全省拖拉机拥
有量达到24.2万台,其中农村20.7万台。在拖拉机总数中,小型拖拉机达到15万台,占总
数62%。95%的小型拖拉机为农户个人购置。农业机械普遍应用于农田耕作和林、牧、副、渔
业生产及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