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国营农场机械化

  1947年黑龙江地区开始创建国营农场,并且全部配备农业机械,实行机械化生产。创建 初期,机械装备是日伪遗弃的旧机具和从苏联、东欧等国引进的机具,型号杂、机型落后、 不配套、作业质量差。运输等作业项目还依靠畜力。60年代,使用国产农业机械,淘汰旧机 具。各种农业机械逐渐配套,充分发挥作用,机械耕作水平大大提高。70年代以后,农场开 始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机械。1974年引进民主德国E—512联合收割机,效率高,作业质量好 。1978年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62台,其中拖拉 机7台、联合收割机3台,总值420.6万元,其中;农业机械357.2万元。全部投放到友谊农 场5分场2队,进行现代化试点。这套机械投放后,2队耕地从18360亩扩大到24630亩;职工从 326人减少到39人(其中农业工人20人)。引进机械功率大、技术新、配套全、作业效率高。 各种作物实现了种在高产期,收在最佳期,保证了粮食丰产丰收。从1978——1985年,8年累 计,每亩固定资产投资168.2元。年平均亩利润16.67元。每个农业工人负担耕地1158亩, 生产粮豆211595公斤,创产值77333元。
    1979年用国产机械装备100个生产队,进行全盘机械化试点,与5分场2队进行对比。到1 980年,5分场2队的劳动生产率与投资分别比用国产机械的生产队高出5.7倍和4.8倍,而亩 利润则只是国产机械生产队的35.6%。用国产机械劳动生产率低,但投资少,效益高,符合 国情、省情。
    1980年引进美国万国公司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圆型喷灌机等198台套,建设现代 化的洪河农场。1982年购置先进农机具装备300万亩垦荒项目(含新建二道河、鸭绿河2个现 代化农场)。1984年又引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近千台,装备28个农场。成批引进联 合收割机3500台、喷雾机800台等。这些机具性能好,效率高,提高了农场机械耕作水平。
    1947—1985年,黑龙江省共建设国营农场101个。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有 拖拉机24460台、联合收割机12829台、汽车9213台,累计开荒4000多万亩。1985年耕地2924 万亩,占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21.8%。1985年生产粮食25.3亿公斤,占全省总产量17.7%。 上交商品粮13.5亿公斤,商品率达到53.3%。商品粮占全省28.5%。
    国营农场机械化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一直起着带头示范作用。农场利用自身 的技术优势,帮助周围集体农民组建机耕队,承担开荒、整地、播种、收获、脱谷等任务, 并代培拖拉机驾驶员。协助农村推行标准化作业。黑龙江省在建立拖拉机站和垦荒站时,各 国营农场都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和领导骨干充当拖拉机站、垦荒站技术员和领导。国营农场是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主要阵地,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 展作出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