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间作业机械
一、大型机械农具
1949年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犁、耙、播种机等大型旱田平作农具。到1957年,全省
此类农具达到1.2万台(其中农村3180台),平均每年增加1000台。这些农具自身没有动力
,由拖拉机牵引作业。1台链轨拖拉机平均配上五铧犁、圆盘耙、播种机、中耕机、镇压器等
5种耕作农具6台左右,如1台斯大林—80拖拉机配上2台犁、3台耙。引进的农具与拖拉机数量
基本相适应。随着拖拉机数量迅速增加和垅作农具的应用,农具的配套数量大大不足。据19
60年统计,农村有犁、耙、播种机、镇压器、中耕机、联结器、割晒机、脱谷机等8种农具8
600台。犁已配足,其余7种农具缺套42%。1966年统计,全省有6种垅、平作农具3.4万台,
缺1.2万台,缺套26%。为解决农具缺套问题,国家从1972年开始,连续几年,每年拨给钢材
3万吨,用以制造配套农具。到1978年配套农具增加到22万台,其中农村10.7万台,农场11
.3万台。1981年统计,边境地区和麦豆产区,每台链轨拖拉机配备了7.5台耕作农具,基本
配齐够用。1985年,黑龙江省共配备耕作农具27.3万台,其中农村13.7万台,国营农场13
.6万台。农业机械化所需要的配套农具,基本配齐配全。农村按配套标准,应配犁2.5万台
,已配2.2万台,配套率为88%;应配耙4.3万台,已有4.1万台,配套率为95%;应配播种机2.3万台,已有2.1万台,配套率为91%;应配中耕
机1.8万台,已有2万台,超过了标准。
二、小型机械农具
小型机械农具有50多种。较普遍使用的有龙江—3号、10行播种机、铲蹚机、新式犁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小型拖拉机的增加,与之相配套的小型农具需要量很大,出现
缺口。1982—1985年,黑龙江省用3年左右时间,为小型拖拉机配上播种、中耕、追肥、收割
机械,共计6.3万台。1983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小型拖拉机多数以运输为主,农具的利用率
很低,到1985年,小型拖拉机除配上拖车外,耕作农具平均每台拖拉机只配上半台。
三、水田机械农具
50年代,水田面积不多,基本用旱田机械耕作。随着水田面积扩大,逐年生产配备了水
田犁、旋耕机、水田平整机、水田筑埂犁等水田农具和试用了插秧机。80年代,增加了育秧
、插秧、中耕等水田专用机械,1985年各种水田农具共有10万台(件)。已有44个县223个示
范点推广应用了棚盘育秧、机械插秧。
四、植保机械
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从5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手动喷粉、喷雾器。1968年推广机动喷粉
喷雾机,1985年,全省有手动喷粉喷雾器20万部、机动喷粉喷雾机1600台。国营农场80年代
利用民航飞机喷撒药物,进行灭虫、灭草和追肥试验。
五、其他机械农具
在城市郊区,为适应蔬菜生产需要,50年代开始改革研制蔬菜机械。主要有马铃薯种植
机、起土豆机等。但发展缓慢,利用面积很少。80年代铺地膜机等蔬菜专用机械开始推广应
用。1985年推广应用13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