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整 地

  机械整地包括翻地、耙地、深松、起垅、镇压等项作业。
    翻地。1949年用新式马拉农具双轮一铧犁翻地,耕深15厘米左右,1957年共翻地936万亩 。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用拖拉机牵引五铧犁翻地。1台五铧犁由东方红一54拖拉机牵引作业, 1个作业班次(10小时)翻地75亩,比畜力翻地效率提高6倍左右,耕深达18—20厘米,超过 畜力耕深1倍多。翻地质量好,打破了三角犁铧多年形成的犁底层,改善了耕层土壤结构,使 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好,增强通透性,促进养分有效化,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有利于消灭杂 草,防病虫害。
    50年代,每年机械翻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9%,主要是用于播种小麦。60年 代,平播大豆面积增加,翻地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占耕地28%。70年代,农村推行机械平翻 打垅播种大田和在平翻地上随播随起垅、平播后起垅播种大田作物,翻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 7000—8000万亩,占耕地60%。其中农村5000万亩,占耕地55%,农场2000多万亩,占耕地70 %。推行深松耕法、耙茬耕法后,翻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85年翻地面积7349万亩,占耕地面 积55%。在翻地面积中机械翻地6432万亩,占87.5%。其中农村用机械翻地4190万亩,占农村 翻地总面积的82.2%。
    耙地。在一般土壤条件下,用轻型圆盘耙耙地,在粘重土地上,用重型圆盘耙和重型缺 口耙耙地。耕翻后的土地,一般耙两遍。采用对角线耙法,耙地质量好,一次顶两遍。东方 红—54拖拉机牵引3台耙作业,1个作业班次耙地600亩车右,是畜力耙地效率的40倍。
    国营农场50年代推广耙茬耕作法。1958年农业社在大豆、土豆等软茬上,只耙不翻,起 浅耕作用,有利灭草保墒。在干旱地区,为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也采取只耙不翻的做法。19 85年机械耙茬面积达2232万亩,其中农村1400万亩。机械耙茬面积占耙茬总面积87.5%,其 中农村占82.4%。
    深松。深松是在播种、中耕农具上,安装深松部件,分别在翻地、播种、中耕同时进行 耕地深松。80年代少数地方使用深松机进行单独的深松作业。松深可达25—30厘米,打破了 铧式犁多年耕翻形成的犁底层,不打乱土层,有利于抗旱保墒。1973年开始试验,面积1.7 万亩。1974年多点试验,面积466万亩,1975年重点推广,面积4070万亩。1978年达到5000万 亩,占耕地面积38.4%,其中农村4000万亩,占农村耕地4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 土地连片程度小,使用大机械少,深松面积减少了。1985年全省只有1000万亩,占耕地7.7 %,其中农村620万亩,占耕地6.2%。深松耕法,使平翻、耙茬、深松3项整地作业,在西部 干旱地区,形成了以垅作为基础,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相结合的轮耕制。改变了传统 耕作方法,把平板式耕层构造变成立体耕层,使土层有虚有实,土层不乱,蓄水保墒,增加 肥力释放。
    起垅。使用七铧犁起垅,一种是在麦收后搅麦茬,一种是秋翻秋起垅,另一种是春季顶 浆扣垅。用七铧犁起垅,调整了垅型、垅向,打出了标准垅,大大提高了耕作水平。1台七铧 犁由东方红—75拖拉机悬挂作业,1个作业班次起垅150亩,效率是畜力起垅的10倍。赢得了 时间,为适时早播,缩短播期创造了条件。自1964年七铧犁定型投产后,机械起垅作业面积 逐年增加,1972年达到2000万亩,以后每年机械起垅面积都在2000万亩左右。
    镇压。用V型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有V型边缘的镇压轮有碎土能力,能压实耕作层,有 利蓄水保墒。镇压后地表呈波纹状,可以防止土壤风蚀。50、60年代,小麦平播随播随镇压 。有时镇压作业单独进行,有时将镇压器与播种机串联起来,进行复式作业。70年代垅上播 种机本身有镇压轮,播种同时进行了镇压作业。
    耢地。翻地出现的立垡、回垡、堑沟、漏耕等,用耢子捞平整细,提高作业质量。耢地 还能起到耠雪,促进耕地早化冻的作用。50年代开始用拖拉机牵引大木耢子耢地。也有用丁 齿耙、铁轨耢子和三角轨耢子、树枝耢子的。
    水田整地。50年代农村用新式畜力农具水田犁翻水田。国营农场、拖拉机站用旱田农具 耕翻水田。70年代用牵引式双铧水田犁翻水田,用水田平整机和水田丁齿耙耙地。80年代用 手扶拖拉机装上水田轮,牵引水田平整机、水田平地铲、水田钉齿耙平地、碎土。到1985年 ,水田用机械整地55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