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播 种
50年代机械播种面积1000万亩左右。60年代发展到3000万亩(其中农场2000万亩,农村
1000万亩)。70年代增加到6000万亩(其中农场2500万亩、农村3500万亩)。1985年机播面
积增加到7110万亩,占播种面积55.2%(其中农场2853万亩、农村4257万亩、农村播种机械
化程度44%)。黑龙江省机械播种面积占全国机播面积35%,居第1位。机械播种旱田有两种方
法,一种是平播,一种是垅播。
平播。国营农场的小麦和大豆全部采用机械进行平播。农村50年代使用新式马拉农具10
行播种机平播小麦。建立拖拉机站后,有机械的地方,小麦、亚麻也实行机械平播。平播方
法是用拖拉机牵引24行播种机,在平翻地上,进行条播。1台东方红—54拖拉机牵引3台24行
播种机,1个作业班次播种500亩左右。机械配套的地方,只用5天左右时间即将小麦播种完,
保证播在最佳时期。用24行播种机平播小麦,行距从大垅的70厘米左右,缩小到15厘米,每
亩小麦保苗株数从大垅的15万株增加到30——35万株,充分利用地力,发挥了群体增产优势
。采用48行播种机,行距7.5厘米,每亩小麦保苗株数,增至40万株。播种机播种,密度均
匀,深浅一致。60年代加上施肥箱后,播种同时施种肥,播种质量大大提高。克山古城等拖
拉机站,用引进的苏联方形点播机播种玉米。方形点播机的株行距可以调整,进行株行距相
等的方形穴播。因技术难度大,往复播种时,株距不齐,纵能成行,横不成行,不能进行纵
横交叉蹚地培土,未能推广。绥化“八一”拖拉机站和双城、肇东等县农机站先后于50、60
年代进行平播大豆试验,播种机的圆盘开沟器能使开沟、点种、覆土3道工序同时完成,做到
了封闭式播种,保墒性能好,获得成功。农村平播大豆面积逐年增加,拖拉机站和农机站还
用播种机试播谷子、高粱、玉米、向日葵等作物,随播随起垅或平播后起垅,也获得成功。
70年代平播面积扩大到4000万亩,1985年达到5000万亩。其中小麦3000万亩,将近60%;大豆
2000万亩,将近40%;其他作物还有几百万亩。
垅播。1958年,农村用畜力破茬、拖拉机挂大犁掏墒;拖拉机挂大犁打垅,人工埯种,
人机畜结合进行垅上播种。1台热特—25拖拉机挂5个大犁,农民扶犁,跟在拖拉机后面跑,
俗称“犁后喘”。每个作业班次可掏墒打垅75亩左右。加深了耕层,加快了扣地进度。70年
代有了扣种机、龙江一1号垅上播种机和七铧犁加播种部件,将开沟、点种、覆土、镇压等几
道工序同时完成,完全实现了机械垅上播种。双城县1975年用七铧犁、扣种机加深松、播种
部件,作业前在垅沟滤底肥,作业时在垅沟深松、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6道工序
1次完成,解决了人工坐水种、抓把粪等工序,有利于防旱保墒。80年代,用精密播种机和气
压式播种机。利用侧倾斜勺轮式排种器的型孔变化和气压式排种器的气量大小精确地控制下
种粒数,实现了按定量播种,可以做到单粒点播,节省间苗和锄草用工。播种深度一致,覆
土均匀,镇压实,省种省工,每亩节省良种1—1.5公斤。到1985年,机械垅上播种面积达到
1800万亩左右。其中播种玉米645万亩,占玉米面积26.3%;播种谷子450万亩,占谷子面积
44.6%;播种高梁130万亩,占高梁面积37.5%。
水田播种。50年代国营农场,普遍使用播种机,进行水稻旱直播。1960年先后引进过10
5B型插秧机、东风—25插秧机。1970年采用牡丹江生产的牡丹江—74型动力插秧机插秧。因
育秧仍旧采用人工育秧的老方法,费工多,育出的秧苗素质差,不适于机插,插秧质量不稳
定,未能普及。1980年从日本引进一套工厂化育秧设备,采用棚盘育秧,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苗齐、苗壮,适于机械插秧。在五常第三良种场150亩水稻试用。1981年扩大到400亩。19
82年有了国产工厂化育秧设备,机械育秧有了进一步发展,面积达到1018亩。1983年推广到
8个县,推广面积17300亩。1984年工厂化育秧设备从大棚改为小棚,推广到24个县,1985年
扩展到44个县、20个国营农场,棚盘育秧、机械插秧面积30万亩,旱直播面积39万亩,总计
达到69万亩,占水稻面积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