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有蹚地、除草、施肥、植保等项目。
蹚地。拖拉机带旧农具,用人工扶犁蹚地,始于1958年。1台热特—25拖拉机挂5个大犁
,1台东方红—54拖拉机挂7—9个大犁,扶犁手挑选壮劳力,两班倒,憩人不憩机,每作业班
次,1台热特—25蹚地80亩,1台东方红—54蹚地110亩。1964年以后,用七铧犁蹚地逐渐推广
起来。一般使用机械拉墒沟(即铲前蹚一犁),或蹚头遍地。蹚2、3遍地时链轨拖拉机加上
抬高器和窄链轨板,防止打苗、伤苗,也有的地方用机械蹚3、4遍。机械蹚地比畜力蹚地深
6—9厘米。使用机械还实现了以蹚代铲,改铲地—蹚地—铲地为蹚地—铲地—蹚地的程序,
使蹚地增加2遍左右。70年代初,机械蹚地1000万亩左右,主要为国营农场采用。70年代,推
广七铧犁,使蹚地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其中农场1000万亩、农村2000万亩),占中耕面积
50%左右。1985年机械蹚地面积达到5159万亩(其中农场1000万亩,农村4000万亩),机械化
程度达到60%。
除草。除草有机械锄草和药剂除草两种。
机械锄草始用于国营农场。50年代从苏联引进万能中耕机。万能中耕机有翼形齿、鸭掌
齿。翼形齿可以铲锄垅帮草,鸭掌齿起培土作用。每台纳齐拖拉机牵引3台万能中耕机,1个
作业班次可以锄草500亩左右。50年代末使用国产中耕机,增加了追肥装置,在中耕锄草同时
追肥。50年代国营农场也使用红星耙灭草。红星耙在播前耙地,利用丁齿将刚刚萌芽尚未扎
根的草铲除。农村在大豆产区也使用少量万能中耕机锄草。1972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在农
村推广使用苗间除草机,因不易掌握锄草时机,加上伤苗率高,未能普及。50年代九三、通
北、宝泉岭等农场试用药剂除草。因喷洒机械不过关,未推广。60年代试用飞机喷药灭草。
70年代,大面积推广使用大型喷雾机械,为水稻、小麦、大豆喷药除草,面积达千万亩左右
。1982年国营农场飞机喷药面积达303万亩次。1983年全省药剂除草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其
中用机械喷药2200万亩(国营农场1400万亩,含飞机喷药370万亩),机械化程度63%。1984
年农场用飞机洒药面积达400万亩次。1985年,国营农场机械锄草与药剂除草并重,药剂除草
面积1400万亩,机械锄草面积1000万亩。农村仅在少数地区使用机械和药剂除草,大部分仍
是传统的人工锄草。
施肥。50年代,国营农场将化肥制成颗粒肥料,在播种机上加施肥箱,小麦播种施肥同
时进行。60年代工厂生产的播种机配带了肥箱。70年代,在中耕机上配带肥箱,用机械追肥
。80年代,研制改革了滑刀式、圆盘滚动式、立刀式和凿形铲式4种施肥部件,生产5000多台
件,在整地、播种、中耕同时,用机械分别施基肥、种肥和追肥。机械深施肥,减少化肥挥
发和流蚀,提高肥效,避免烧苗,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增产明显。据试验,肥效提高30%,
增产10—30%。1985年深施肥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
植保。50年代,黑龙江省开始使用手动喷雾喷粉器,喷散药物,防治作物病虫灾害。70
年代开始推广机动喷粉喷雾机。到1985年基本上做到了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喷洒药剂,
防治病虫灾害。
铺膜。1979年黑龙江省开始研制铺膜机,1982年推广。机械铺膜质量好,效率高。1台小
型铺膜机,1个作业班次铺膜10亩左右,比人工铺膜提高工效15倍,大型铺膜机提高工效50倍
以上。机械铺膜质量好,省薄膜,每亩节省0.7公斤。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有利于抗旱、灭
草、战春寒、夺积温,有利于提高产量。1985年机械铺膜面积达到1.1万亩,从应用于蔬菜
,扩大到西瓜、玉米、烟草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