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收获和场上作业
收获。黑龙江省收获季节集中,农时紧迫,农村对收获机械化要求十分迫切。国营农场
自1949年开始装备联合收割机,对小麦和大豆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农村1950年用马拉摇臂收
割机割小麦,一天收割小麦40亩左右。因只能割,不能打捆,未能推广。拖拉机站和农机站
曾经试用割晒机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因为农村小麦面积少,地块小,也未推广。到1970
年,机收面积只有30多万亩。80年代,农村机械化发展贯彻分类指导方针,边境、麦豆产区
加快发展机械化,机械收获面积大幅度增加。1982年,全省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668万亩(其
中农村1000万亩,占收获面积14.7%),占收获总面积的35.6%。其中小麦机收面积2249万
亩,占收获面积73.8%(农村870万亩,占53.2%)。1台联合收割机,1个作业班次可收割小
麦120—150亩,在收割同时脱粒,比人工收割,每亩减少损失15—20%。80年代,国营农场大
量使用玉米收割机。1985年机械收割面积普及到小麦、大豆、玉米,收获面积达到3090万亩
,占收割面积29.5%。黑龙江省的机械收获面积占全国机械收获面积45.8%,居全国首位。
在发展联合收获时,采用了分段收获、低茬收割、秸杆还田、半链轨防陷等技术。
场上作业。场上作业包括脱粒、扬场、清粮、拌药、运输、选种等多项工序。
农村场上机械作业项目少,发展缓慢。最早推广使用的是脱谷机。1949年推广使用马拉
农具时,先后引进了小型和大型脱谷机,主要用于脱小麦。用大型脱谷机脱小麦,1个作业班
次,脱小麦1.2万公斤,比石磙子提高工效7倍,还提高了粮食等级。使损失率从用石磙子损
失4—5%,降至1%左右。70年代后期实现了机械化。大型脱谷机脱大豆,因破碎率高,影响质
量,机械化程度低于小麦。50年代农村开始推广人力玉米脱粒机和打稻机。60年代推广动力
玉米脱粒机和打稻机。70年代后期实现脱谷机械化。扬场机在农村只有少数地方使用。1982
年,克山县黎明大队、甘南县建华大队试用场上作业成套机械,因费用大,未能推广。
国营农场场上机械作业项目多,发展快,机械化程度高。1948年用马拉收割机收割小麦
,用从苏联引进的大型脱谷机进行脱粒。1949年开始装备联合收割机,收割同时脱粒,不再
使用大型脱谷机。5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扬场机、选种机和玉米脱粒机。60、70年代陆续改装
拌药、清粮、运输等多种场上作业机械。到1985年,国营农场各生产队均装备上了清粮、提
升、拌药、扬场、选种、运输、上囤等成套设备。部分场使用烘干、金属粮仓等先进设备,
发展了粮食处理、储藏现代化。
粮油加工到70年代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运输已被小四轮和胶轮拖拉机所代替,国营农
场汽车已成了主要运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