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重点县

   一、拜泉县
    1952—1957年试办的拖拉机站和农业社之间,出现了“两条心、两本帐”的矛盾。国家 、集体、个人利益不能很好结合,站、社双方经常发生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共黑龙江 省委于1957年,在拜泉县乾元乡兴业社,进行了由农业社包租和自营农业机械的试点。
    1954年在拜泉县乾元乡建立新生拖拉机站。1957年有拖拉机18台,为25个农业社代耕服 务。代耕熟地7.3万亩,开荒1.5万亩。机械播种小麦、亚麻,增产20—30%。机械化在解决 劳力、畜力不足、深耕细作、适时耕种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农业 机械不适应当地垅作耕作方法。拜泉县适于平作的小麦、亚麻面积只占耕地10%左右,其余9 0%的耕地种植谷子、高梁、玉米、大豆。这些作物试行平作,增产有限或不增产,仍要继续 实行垅作,因此大大限制了农业机械的适应范围。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低、成本高,国家办站 赔钱。农民嫌收费高,拖欠代耕费。拖拉机1年作业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各种农具的利用率 也只有50%左右。每标准亩作业成本高达2.4元,收费标准只有1.3元。新生拖拉机站4年生 产总成本40.5万元,应收费31.3万元,国家补贴9.2万元,实收代耕费22.3万元,欠交9 万元。
    站、社双方不是一个核算单位,组织管理工作不统一,是最突出的矛盾。
    (一)站、社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
    驾驶员是国家工人,挣工资,对作业质量后果关心较差。社员花钱雇拖拉机,对作业费 用和机器磨损不关心。
    (二)经济管理不统一
    拖拉机站只计算机械作业成本,农业社只计算产品盈亏,互不关心对方经济成果。
    (三)生产管理不统一
    生产计划,作业组织调度,人、机、畜配合均不易统一。1956年建国农业社与拖拉机站 签订机播750亩大豆合同,因天气变化,机械只能播450亩,其余300亩只能用人工播种,但在 平翻地上,人、畜找不上垅,影响播种质量。秋翻地时,因庄稼收割晚,拖拉机站2台拖拉机 到社后等待倒地,停车30个班次,给拖拉机站造成损失。
    乾元乡的干部和社员经过实践,产生了自己管理拖拉机的愿望。兴业社支部书记秦玉坤 向省里派来的调查组反映了群众要求。于是1957年4月开始在这里进行由农业社包组拖拉机的 试点。8月将拖拉机卖给兴业社,改为农业社自己经营。
    兴业社租用1台拖拉机和5台农具后,用拖拉机带大犁扣地。秦玉坤亲自参加扶犁,现场 指挥。众所周知的在全省延续多年的“犁后喘”即从这里开始了。春耕共扣地2475亩,比19 56年增加51.5%,实现了应扣地全部扣种。1500亩因种子不纯出苗不好的大豆地,用拖拉机 毁种,7天种完,没有违误农时。夏锄用拖拉机带木犁蹚地,使铲蹚遍数从2遍增加到3遍。作 业项目增加,使每标准台拖拉机完成工作量达到5662标准亩,比拖拉机站同型号拖拉机同期 工作量超过3.5倍。标准亩成本1.2元,比拖拉机站成本降低21.9%。
    8月兴业社改为自营后,购入3台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进一步提高了机械利用率。故障率 从拖拉机站的35%,租用时的18%,降为16%。8——12月,每标准台拖拉机完成工作量7281标 准亩,比拖拉机站同型拖拉机同期工作量提高53.5%。成本从拖拉机站的每标准亩1.53元, 租用时的1.2元,降为0.64元。
    兴业社1957年包租和自营拖拉机后,当年粮食增产6.7万公斤,节省马料0.5万公斤, 30天完成征购粮任务,提前15天,节省运费2429元,畜力拉脚增加收入3500元,机械脱谷节 省支出1080元,为周围农业社脱谷,增加收入5490元。
    兴业社试点在拜泉县引起很大反响。当年冬季有22个农业社集资26万元,要求购买拖拉 机。
    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试点经验做出决定,提倡实行社有社营农业机械的经营方 式,根据实际情况,国有国营、国有社营、社有社营3种经营形式并存。中共黑龙江省委农工 部部长王操犁在拜泉县召开现场会,号召向全省推广农业社经营拖拉机的经验。根据拜泉县 农民购买拖拉机的积极要求,省里确定重点投放一批拖拉机。1958、1959两年集中投放300多 台胶轮拖拉机。拜泉县的拖拉机,从1957年的35.7标准台增加到411标准台,增长10倍。机 械化作业程度达到15%。拜泉县采取长垅大片地用拖拉机、短垅小块偏坡地用畜力,重活用拖 拉机、轻活用畜力,生产计划统一安排,田间作业统一调度的办法,充分发挥机、马、牛作 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水平,使拜泉县的粮食大幅度增产。1958年比1957年增产54%,1959年比 1957年增产71.1%。这两年又分别比大丰收的1955年增产7.8%和19.8%。
    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兴农人民公社(乾元乡),18万亩耕地,有46台拖拉机,211台作业机 ,翻地、播种、中耕、收割、脱谷、运输等主要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5%,制米、铡草等非田 间作业也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1958、1959两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93.5公斤和116. 5公斤,比丰收的1955年的80.5公斤,分别增长14%和45%。
    兴农公社1960年盲目抽出1000多名强壮劳力、47台大车、320多匹役马,从事公社工业和 发展多种经营。提出种地全靠拖拉机,不准旧农具下地的口号。这一年恰遇春雨连锦,特别 是在全县盲目推广了缩垅增行,拖拉机下不去地,强壮劳力又已抽走,春播时种不上地,播 种和夏锄连在一起,草苗齐长,造成严重减产。
    拜泉县调人的拖拉机全部是进口胶轮拖拉机,使用两年后因缺少零配件,大量“爬窝” ,群众说拜泉出了“拖拉机坟”。1961年将这些拖拉机调出。省里认真总结了这个县的机械 化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指导全省农业机械化中,进一步强调注意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实行机械和畜力结合,机械和农艺结合,使全省农业机械化逐步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二、双城县
    双城县1953年试办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963年选定为全国农业机械化重点县。该县是黑 龙江省主要产粮县之一,位于省会南大门,土地平坦,面积大,适于机耕。
    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1963年双城县的农业生产水平下降,急待恢复。确定为机械 化重点县后,有人怀疑机械化能否增产,即使增产,能否增收,主张靠发展役畜来恢复生 产。双城县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60亩,每头役畜负担耕地90亩。中共双城县委认为地多 ,劳力、畜力少,是多年来耕作粗放,粮食亩产不能突破50公斤的最主要矛盾,应当抓住国 家支持的机遇,从抓增产措施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实现精耕细作。
    这一年国家拨给双城县299标准台拖拉机,比1962年保有量增加2倍多。双城县为加强对 机耕生产的领导,调整农业机械站建制,以公社为单位建立农业机械分站,由公社、分站、 生产大队组成机耕生产领导委员会,直接领导和指挥机耕生产。将拖拉机固定到生产大队, 实行三固定(拖拉机、农具、驾驶员),长期不变,加强了责任制。合理确定扶犁手报酬, 与机耕作业量挂钩,调动了扶犁手的积极性。1964年又实行“农民农具手”,进一步密切了 农机站和生产队的关系。
    双城县利用拖拉机扩大深翻面积。1963、1964两年,用拖拉机翻地面积占耕地面积60%。 用机械播种,加快播种进度。1963年播种期缩短到30天,比过去加快了15天,1964年进一步 缩短到20天。改革播种方法,使1/3的耕地实现了平播和平翻后打垅埯种或耲种。用拖拉机 带木犁蹚地,增加了铲蹚遍数。1963年做到三铲三蹚,1964年做到耲四扣三(耲种的地铲蹚 4遍,扣种的地铲蹚3遍)。机、畜配合作业,提高了耕作水平。并抽出劳力4000人,畜力40 00头,大车1700辆,成立积肥专业队,长年积肥,使土地施肥面积从3年1茬粪,扩大到90%以 上。农田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也都开展起来。3年恢复生产的计划,1年就实现了。1963年粮 食亩产达到83公斤,是1962年39公斤的2倍多,比正常年景1957年提高10%。国家农业部总结 双城经验,与吉林省榆树经验、九站经验,合称“双、榆、九”经验,在全国推广。
    黑龙江省农机部门一直以双城县幸福公社为联系点,由科技人员长年蹲点,试验研究新 机具和新的机械耕作方法。1972年,双城县试验用48行播种机播种大豆、高梁和谷糜。改谷 糜垅播为平播垅管,高梁实行垅上播种、平播垅管和30厘米平播。改大豆扣种为机播垅管。 提高了播种机械化程度,加快了播种进度。玉米是双城县的主产作物,面积占一半以上。十 年九春旱,春季能否一次播种保全苗,是玉米增产的关键环节。双城县开展水利建设,推广 坐水埯种,解决了抗旱播种的技术条件,但因生产力不足,不能大面积推广,现有农业机械 播种也解决不了1把粪、1碗水。1973年双城县开始推广深松铲。1975年春大旱,十一区公社 书记刘潘兴带领干部、群众研究抗旱措施,将深松铲安装在七铧犁上,再安装播种部件,试 行深松播种。播前在垄沟滤底肥,播种时在垅沟深松播种,既施进大量农家肥,又蓄水保墒 ,获得成功。1978年全省在双城县召开现场会,推广深松播种经验。
    双城县不断改进提高机械播种技术,提高了机械播种程度。1985年,播种机械化程度达 到66.8%,其中粮豆作物为73.5%,大大超过全省农村44%和50.8%的平均水平。玉米机械播 种面积达到76.5%,比全省水平26.3%高出将近两倍。周家公社小麦、大豆、高粱、谷糜全 部用48行播种机播种,玉米也用48行播种机播种一部分。机械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双城县的 大田播种期缩短到半个月左右,各种作物全部种在“腰窝”上。双城县发展农业机械化,一 步一个脚印,每一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爱辉县
    1970年,将爱辉县列为机械化重点县。1974年又将该县列为机械化开荒的重点县。爱辉 县是麦、豆作物主产区之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无霜期短,只有110天左右,地多人 少,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55亩。建国初期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1960年以前 吃粮一直靠国家调拨,平均每年吃返销粮450多万公斤。1954年开始在黑河四家子办拖拉机站 ,机械发展缓慢。列入重点后,加快了发展速度。1979年全县田间、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 械化,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0年中共爱辉县委书记吴隆洲在总结爱辉农业生产发 展经验时,生动地说:“机械化显神威,农业优势大发挥。”
    1.扩大耕地面积,发挥可耕地多的优势。爱辉县1949年播种面积42.5万亩。依靠机械 开荒,1979年播种面积扩大到74万亩,增加了将近1倍。罕达气大队原有耕地3000多亩,是有 名的“三靠队”,1973年还吃返销粮9万公斤。1974年以后用机械开荒,耕种面积扩大到1. 5万亩,每个劳力生产粮食1.6万公斤,每人交粮3840公斤,粮食商品率达到73%。
    2.扩大麦、豆面积,发挥主产作物优势。爱辉县无霜期短,山区只有80—90天,只宜种 植小麦和大豆。过去依靠人力,农活集中,干不过来,不敢多种,1949年麦、豆面积不到1/ 3。1979年增加到90%。过去麦、豆是低产作物,机械化后,亩产翻一番,摘掉了低产帽子。 1975年拉腰子大队小麦亩产超过200公斤,上马厂公社大豆亩产超过130公斤。1979年全县上 交3500万公斤商品粮中,麦、豆合计占95.3%。
    3.精耕细作,发挥增产潜力。爱辉县过去劳力、畜力少,耕种粗放,常违误农时。次年 头种子都收不回来。机械化使种、管、收的“三粗”变“三细”,春、夏、秋“三不应时” 变“三应时”。小麦从不进行田间管理,发展到三叶期压青苗,药剂除草。进入80年代后, 队队建水泥晒麦场,总面积达21.4万平方米。队队配脱谷机、扬场机、清粮机,有的添置烘 干机,搞粮食集、散、晒和装车机械化,发展场上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收获损 失。
    4.发展多种经营,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爱辉县山多、林密、水面宽广、牧草丰盛,过去 无力开发。70年代后,机械增加,解放出32%的劳动力,开始发展木耳、养蜂、养鹿、养牛、 养羊、养禽、养鱼、养兔等副业生产。社队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1978年实现1人1亩林,1口 猪,1979年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产值31%。
    爱辉县是边境县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典范,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维修网点等配套建设 方面总结了一套经验,曾在全省推广。
    四、绥化县
    绥化县70年代初以产粮大县列入机械化重点县行列。该县是以产玉米为主的杂粮县。推 行机械化以后,机械作业主要应用于小麦和大豆两种作物。主产作物玉米、高梁、谷子仍然 依靠手工耕种。在学大寨,推行科学种田中,用工量增加,劳力、畜力不足,当时的农具又 不适应科学种田的技术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津河公社十七大队,1971年在七铧犁上安装 圆盘开沟器播种大田作物,宝山公社宝山大队1972年开始改革机引农具,落实科学种田的技 术措施。1974年绥化县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县农机科长吴绍斌,发动和组织全县农村社、 队干部群众和农机人员,共5000多人,组成三结合的工改小组300多个,提出“一不等,二不 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力更生搞配套”的口号。从1974—1979年,改革了播种、中耕、深 松、施肥等工具,将全县367台七铧犁和扣种机全部配上播种部件、中耕自动随行器、深松铲 、护苗器、割茬机和施肥、追肥等6种部件,实现了一架多具,一机多能。将60台牵引式播种 机改装成悬挂式,给160台轮式拖拉机配上无地轮中耕机。改革播种工具主要是将48行播种机 从牵引式改为悬挂式,减少枕地。将48行播种机的种箱安装在七铧犁上,用来播种多种作物 。中耕自动随行器解决了七铧犁在非标准垅上蹚地,彻底消灭了“犁后喘”。深松部件使耕 深达到25—30厘米,不打乱土层。将“三双”播种机的排肥口加大,换上叶片排肥轮,用来 播种农家细肥制成的颗粒肥料,为机播玉米创造了条件。无地轮五铧中耕犁提高了犁架,解 决了1米多高的玉米用机械封垅。拖拉机作业从过去的翻、耙、压“老三样”,扩大到五六项 ,以至十几项。从整地到播种、中耕、深松、追肥、割茬,进行系列化作业。小麦、大豆、 玉米、高粱、谷子五大作物都可以用机械播种、中耕,既能平播,又能垅播;既能清种,又 能间种;既能施底肥(颗粒肥),又能施追肥。机械播种、中耕、深松面积1974年为38%,1 975年提高到62%,1976年提高到80.5%。全省连续3年在这里召开现场会。1977年绥化县机械 播种又进一步提高到82%,机械中耕和深松达到85%。
    绥化县改革农具,扩大机械作业项目和作业量后,将过去翻、扣、耲的耕作方法,改为 深松、耕翻和耙茬相结合,实现了深耕改土。将过去的点葫芦、人工摆种的播种方法改为精 密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加快了播种进度,全县12天左右即完成大田播种任务。将人工施 肥,改由机械施底肥和追肥,提高了肥效。将过去先铲后蹚改为以蹚为主的蹚——铲——蹚 的田间管理制度,增加了蹚地遍数。这些耕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为增产创造了 条件。1974——1979年6年间,有3年每亩粮食产量超过200公斤。1976年严重干旱、低温,亩 产仍达170公斤。
    绥化县提高机械化程度,解放出40%劳动力。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将解放出的4.6万劳 动力,组成农田建设、畜牧业、植树造林、多种经营4个专业队,大搞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土、 水、肥、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治理低洼易涝地95万亩, 防洪保护地50万亩。亩施农家肥从1500公斤增加到2500公斤。造林35.7万亩,覆盖率达到9 %。16个公社实现了林业《纲要》,410公里“光杆路”,571个“光腚屯”以及方田网眼全部 实现了绿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猪场发展到150多处,养牛场83处,养蜂、种烤烟、木耳、 药材、油料作物等也都发展起来。兴办社队企业1200多处,多种经营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22 %。绥化县搞工具改革,用机械科学种田和组织机械化代替出来的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