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重点队

  一、甘南县中心公社太平大队
    太平大队从1965—1970年,在全省劳动模范、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领导下,自力更生发 展农业机械化,成为全省闻名的农业机械化基点队。
    太平大队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先后购买拖拉机11台、汽车1辆、 农具64台、排灌动力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4台,架高压输电线路25公里,办农机修配厂1处 。耕作机械化达到8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太平大队利用机械改造耕地,治理水土流失。他们从2.2万亩耕地中抠出大石头3000多 车,拉进淤泥土2万多车,挖鱼鳞坑2.5万个,用拖拉机在64个山包上开了长达15万米的环山 截水沟,把顺山垅全部改成环山水平垅,修过渡梯田5000亩,水平梯田460亩,达到一次降雨 在60毫米内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并增加灌溉面积近千亩。用机械实行深翻,除大豆茬外,每 年深翻一次。改革播种工具,做到合理密植,加快播种进度,大田播种从40多天,缩短到10 天左右。增加铲蹚遍数,从一遍半到二遍增加到四遍。增施粪肥,机械化前有1/3耕地是白 茬地,机械化后年年上满粪,亩施肥1500公斤以上。利用剩余劳动力和三线劳力发展多种经 营,使副业收入增加,占农业总收入的20%。
    太平大队1965年以前,每劳力负担耕地50亩,每头役畜负担耕地60多亩,耕作粗放,亩 产只有100公斤。机械化后,粮食连年增产,1970年粮食亩产达到205公斤,成为黑龙江省推 行机械化改变面貌的一面旗帜。
    二、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
    黎明大队是1979年黑龙江省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试点队之一,代表麦、豆产区。该队原是 1956年建立的山东移民新村。1975年开始使用农业机械,1978年集体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 过渡到大队核算。1979年列入试点队后,大队支部书记孙浩亮认准了机械化是出路,当年迈 出了一大步。配备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5台及配套农具若干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一 年将适种作物小麦、大豆面积调整到占耕地面积90%。进行土地规划,将80多块地调整成14大 块,最大地块达1275亩,适于机械耕种。1台东方红—75拖拉机从拉1台播种机发展到3台,将 1个作业班次播种225亩小麦,提高到750亩,提高效率两倍多。麦豆作物从种到收全部使用机 械,10%的杂粮除间苗、除草、收获要用一部分人工外,其他环节也用机械。汽车、胶轮拖拉 机和手扶拖拉机代替了大车运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425人,减少到103人,其中机务 人员43人,积肥员60人,从占总劳力550人的77%,降至18%。84匹役畜全部处理,卖马买牛, 黄牛从139头增加到200头。节余下来的劳动力组成了畜牧、林业、工业、多种经营、后勤等 专业队。
    作物结构调整后,当年粮豆总产达到1800吨,其中90%是小麦和大豆,增加收入40万元左 右。劳动力从田间转移出来,投入多种经营,使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40%。大 队固定资产从1977年的65万元增加到1980年的162万元,其中拖拉机进一步增加到18台,配套 农具增加到49台,还购入2台汽车,建设了一条场上作业生产线,配备集堆摊晒翻场机、装车 机、清选机、粮食输送机和扬场机等,总功率消耗为25千瓦。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机械投资共53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32.7%,平均每亩机械投资56元。对黎明大 队发展农业机械化,人民日报社论称之为“黎明之路”。
    1985年末,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黎明大队拆散了专业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制。
    三、海伦县联发公社百发大队
    百发大队是黑龙江省1979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试点队之一,代表杂粮产区。该大队也 是现代化科学试验点,1979年装备13台拖拉机,其中小型7台,4台汽车、3台联合收割机、3 4台配套农具。整地、播种、蹚地、运输全部使用机械作业。但因作物以杂粮为主,玉米等杂 粮作物面积占播种面积9000亩的2/3,收获机械化程度只有30%。收割和铲地还需要大量人工 ,在645名劳动力中,还有246人从事农业生产,占38.1%。81头役畜还保留44头。中共黑龙 江省委书记杨易辰总结百发大队为基本机械化大队的典型。
    四、桦南县柳毛河公社“五一”大队
    “五一”大队是桦南县农业机械化的基点队。1967年开始使用拖拉机,1975年拖拉机增 加到3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80年列入全省基本机械化试点队,农业机械发展很快,到 1985年拥有各种拖拉机45台、联合收割机2台、汽车5台、大型农具30多台。机械总动力1838 马力,每马力负担耕地6.3亩。农业机械总值47万元,耕地1.2万亩,平均每亩投资40元。 基本实现了种植业机械化。
    “五一”大队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将6个生产队改组为4个专业队。农业专业队包 括农业、农机、农建、积肥、科研等。多种经营专业队包括果园、林场、蚕场、鹿场、烤烟 场、黑加伦场、渔场等。工业专业队包括米面加工、糖化饲料、砖瓦、建筑、煤矿等。后勤 专业队包括学校、卫生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1980年的367人,占总劳力66.7%,减少 到1985年的60人,占总劳动力的1/10。5000多亩小麦、大豆作物承包给32个农户组成的3个 联合承包组。每个联合承包组经营一套农业机械,包括链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各1台和配套 农具。杂粮和经济作物3000亩承包给26个专业户,使80%耕地集中到60个种田能手。
    “五一”大队调整地块,使土地连片。大地块有1000亩,最小的也超过150亩,为发挥机 械效率创造了条件。调整作物,使麦、豆面积占集体耕地58%、经济作物占25%、水稻占10%、 杂粮占7%。
    “五一”大队用90%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的经济作物有药材、烤烟、甜菜、向日葵 、蔬菜等。养殖业有猪、牛、羊、鹿、蚕、鱼、兔、鸡等。工业有小煤矿、砖厂、蜡厂、冰 棍厂等22项。服务项目有被服、木器加工、照相、运输等。1985年产原煤10万吨,收入250万 元,占当年总收入41.6%。1985年还办起联营的毛纺厂、烟花厂。粮食总产225万公斤,亩产 405公斤,比1980年的亩产206公斤增加了1倍。集体积累435万元,人均年收入1300元。成为 机械化试点的一面旗帜。
    五、甘南县音河公社兴十四大队
    兴十四大队是1956年山东移民依靠拖拉机开荒建立的新村。建村初期,种地靠人、畜和 手工工具,耕作粗放,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50公斤左右。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 救济,是个“三靠队”。1968年在依靠群众办机械化的方针指导下,兴十四大队开始自己购 买拖拉机,当年购进1台,到1974年共购进拖拉机4台,机械播种程度达到75%,机械中耕程度 达到85%,粮食加工、饲料、饲草加工实现了机械化。这一年兴十四大队粮食亩产达到261. 5公斤,林、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告别了“三靠”,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
    1979年兴十四大队列入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试点队,拖拉机发展到20台,新添了联合收 割机1台,各种配套农具70多台,柴油机22台。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非田间作 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兴十四大队将节省出来的劳力、畜力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上下 功夫。对5000亩沙包地进行土壤改良,累计每亩拉进淤泥200立方米,每年每亩施农家肥0. 5万公斤,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三保田”。这一年兴十 四大队耕地面积扩大到9000多亩,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1.5万公斤,每人向国家交粮2000公 斤,每人年平均收入达到400元,农村面貌大大改观。
    在此基础上,兴十四大队进一步向现代化进军。将250名劳动力(机械化前只有130名劳 动力)组织成农业、农机、林业、畜牧、工业、后勤等6个专业队,对全队3.3万亩土地资源 全面开发利用。耕地达到1万亩、草原1.2万亩、林地7600亩、水面300亩、村屯道路3100亩 。1985年各种拖拉机增加到31台,汽车3台、联合收割机6台、柴油机208台以及各种农业机械 100多台。动力机械折合3940马力,其中拖拉机折合894马力,平均每马力拖拉机负担耕地11 亩。机械投资60万元,占资产总值16.7%。平均每亩耕地机械投资60元。兴十四人发扬吃大 苦、耐大劳的精神,充分发挥机械作用,共打机电井284眼,将全部耕地建成了水浇地。用机 械造林,加快了进度,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四旁”全绿化、街道全美化。林木覆盖率达到 34%,人均5.5亩林,起到了防风、保土、保肥作用。粮食亩产多年稳定在300公斤,人均年 收入达到1250元。
    六、甘南县长山公社建华大队
    建华大队是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选定的半农半牧型综合机械化试点队。1982— 1984年,短短3年时间,通过发挥农业机械作用,使机械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前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 番的目标。
    建华大队有粮田1.5万亩、草原1.6万亩,共购进拖拉机21台,折合975马力,平均每马 力负担农田15.4亩,粮田草场合计31.8亩。购进汽车2台、联合收割机5台以及各种农牧机 械100余台,总值137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43%,按粮田草场面积计算,每亩投资44.2元 。农田耕作的整地、播种、中耕、收获、脱粒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牧草种植、收割、喷 灌、运输、加工均实现了机械化。
    在生物措施上,一项是调整了作物结构。将以玉米为主的作物结构,调整为杂粮、麦豆 、经济作物各占1/3。二项是种植牧草。原来采草面积只有几百亩,亩产草100公斤左右。1 983年种草木犀2100亩,紫花苜蓿300亩,1984年种草3300亩,1985年种草6187亩。3年共种草 11887亩,保留面积6000多亩。亩产草203.5——236.5公斤。1983年建饲料加工厂1处,19 84年生产配合饲料60万公斤,1985年生产配合饲料115万公斤。三项是试验粮草轮作。1984年 在前茬二年生草木犀地上种小麦,亩增产28.5公斤,增产20.4%。种玉米亩增产66.5公斤 ,增产3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674%,全氮增加0.42—4%,全磷增加0.233%,速效钾 增加6.98毫克/100克土。四项是造林,共营造田间防护林4600亩,造林总面积5800亩,森 林覆被率从1979年的3.8%提高到12.4%。五项是开发水资源,发展水稻300亩,养鱼水面17 1亩。
    在工程措施上,改变地形地貌,变小块地为大块地。将120块耕地改造为1000米和500米 见方的农田34块。新开田间公路25条,共62.5公里,修排灌渠道37条,长100公里,土方量 8万立方米。
    上述措施使建华大队的产业结构,从1979年的种植业占83.8%,畜牧业占16.2%,调整 为到1984年的种植业占57.1%,畜牧业占17.1%,林、工、副、业占25.8%。1985年种植业 进一步下降到37.5%,畜牧业比重上升到30.7%,林、工、副业占31.8%。1984年总产值达 到168万元,比规划提前1年实现了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1980年总产值41万元)。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建华大队经过几次调整,本着“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宜包 则包,宜联则联”的原则,建立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一种是分户经营的 家庭联产承包制。如杂粮生产分别由64个专业户承包经营,养殖业由59个专业户承包经营。 一种是统一经营的承包责任制。将加工厂承包给16个人,实行承包经营,加工收费,自负盈 亏。防疫站、配种站承包给4个人,实行配种免费服务,防疫灭病,生猪保险,有偿服务,自 负盈亏。科研室承包给7个人,为农户提供良种等,并承包经营450亩种子田。一种是农机承 包经营责任制。农业机械由21个人承包,按自然屯分成3个机耕服务队,除承包经营4800亩麦 豆作物外,并负责为商品粮专业户代耕,牧业机械承包给草原机械队。一种是跨区联营的包 干提成责任制。联营的砖厂、渔场、鸡场、农场实行这种责任制。上述责任制既发挥了机械 化的先进性、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人承包的积极性。经过调整,从事农田作业的 劳动力从1979年274人,减为86人,占总劳力的比重由87%下降到22%。
    1985年秋,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现代化所对试点进行验 收,一致认为:“试点在充分发挥机械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 制,加强机械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和全面发展农、林、牧、加工、渔业生产等方 面是成功的,可以在同类地区试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