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1952年,松江省在桦川水利农场一个机耕队的基础上,建立了黑龙江地区第一个拖拉机
站—桦川星火拖拉机站。站内设有站长办公室、农业室、机务室、会计室、灌溉站。全站
职工共70人,其中驾驶人员、修理工36人。建站初期,共配备7台拖拉机,7台(件)机引农
具,组成两个机耕队,主要为附近的星火集体农庄代耕服务,当年机耕地面积达4408亩。春
耕播种比往年春耕时间缩短了一半,并节省了人工和畜力各790个。周围9个村庄800多户农民
,看到拖拉机站代耕的好处,自动打破地界,使土地连片,要求拖拉机站代耕。1955年,拖
拉机增至24台,配有联合收割机2台、脱谷机6台、汽车2台。共组成6个机耕队。每个机耕队
配正副队长各1人,统计员1人,农业技术员1人。配备拖拉机4台,脱谷机1台。联合收割机在
麦收时组织轮流作业。每台拖拉机配驾驶员和农具手各2人。到1957年,拖拉机增至32台,职
工发展到306人,其中驾驶人员、修理工197人。服务范围扩大到7个区,80多个村,100多个
农业社和互助组。
1953年又试办两处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一处在双城县庆城村,称庆城拖拉机站。为附近
的红星、红旗、和平、关志强等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另一处在克山县古城村,称古城拖
拉机站,为和平集体农庄服务。这一年,3个拖拉机站共配备拖拉机27台,机引农具82台(件
),职工160人(其中工人92人),1953年完成机耕作业7.8万标准亩,机耕面积达5.1万亩
。
1954年,国家农业部提出“有计划地,稳步地建立新站”的方针。黑龙江省在农业合作
化基础较好,土地平坦连片、适于机耕作业,交通方便,群众有要求的地方,进行勘测设计
,制定建站计划任务书。经省领导部门审查同意,国家农业部批准,于1954年春冬两季共新
建13处拖拉机站,即克山北兴,拜泉新生、海伦国兴、绥化宝山、讷河青龙、泰来大兴、富
锦民主、集贤福利、宁安四环镇、呼兰康金井、巴彦兴隆镇、勃利倭肯、黑河四嘉子拖拉机
站。1955年16个站共配备拖拉机230台,机引农具533台(件),有职工1480人(其中工人94
7人)。完成机耕作业114.7万标准亩,机耕面积达18.8万亩。
1956年,为摸索城市郊区办站经验,在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各建立1处拖拉机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