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的机务管理工作,一贯坚持“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把机具的维护保
养列为机务管理的中心,不断从制度建设和技术管理方面,积累经验,完善提高。
一、保养制度
50年代初,试办国营拖拉机站时期,主要采用苏联的技术保养制度,即根据拖拉机的工
作时间或主燃油消耗量,划分5级4号保养周期,即班次保养和1号、2号、3号、4号保养。每
号保养对应进行检查、调正、紧固、清洗、换油以及各系统的技术维修内容,均分别作出规
定。这个阶段主要强调按时按号保养和班次保养制度。在农机具完成每个作业班次以后,按
规定项目进行班次保养。在交接班时,由两个机组人员共同检查机具技术状态,进行双班保
养。由于贯彻执行制度好,这个时期的拖拉机完好率保持在87%以上。
1958年以后,农业社自营农业机械,对技术保养不够重视,机具技术状态逐年下降。黑
龙江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5月9日颁发了《人民公社机电设备管理规程(试行草案)》,提出
:“技术保养的目的是预防机器在使用中的过量磨损,以延长使用寿命,因此所有机器均应
按保养规程及时准确地进行保养。所有拖拉机和其他动力机具的低级保养(即1、2号保养)
由队(或区)机务干部领导执行;高级保养(3号以上保养)由管理区(或公社)机务干部领
导执行。……同时高级保养执行结果应记人技术记录簿。”各地贯彻执行《规程》,普遍建
立了以维护保养为中心的机务管理制度,1961年冬季,省农机厅副厅长吕洪儒带领工作组深
入望奎县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望奎县“拖拉机作业效率高,修理量小的经验”,并上报中
共黑龙江省委。1962年1月9日省委批示转发各地,并指示:“各地都应把农业机械化管理工
作摆到重要日程上来。”1962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全省农机站工作会议,强调抓机
务管理工作,在会上专门印发了望奎县认真执行机具技术保养制度,不断提高机具技术状态
的经验,并批示:“技术管理是农机站一切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一个农业机械站能够实现
它的任务的根本保证,就在于机器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1963年国家第二次办站,吸
取以往经验,修订了《拖拉机技术保养周期表》,同时规定2号以上保养必须在机务队长或修
理工参加下进行;班次保养推行划线检查、双班分工、编号保养的办法。当年全省农机站机
具技术状态恢复到了1957年水平,拖拉机完好率达到86%。
1966年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管理机构被砸烂,大部分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加
之农业机械下放由社队经营,一度管理混乱,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1970
年拖拉机完好率仅为61.3%,比“文化大革命”前下降20—30%。到1972年,初步恢复建立了
各项保养制度,又一次修订了拖拉机技术保养规程,实行5级保养周期(详见表4—2)。197
3年省农机管理局组织了先进包车组技术保养宣讲团,请了爱辉县的李庆柱、集贤县的高玉春
、克山县的沈广生等包车组长参加,深入各地、县及重点社队,巡回进行宣讲和现场表演,
历时两个多月,对机具技术保养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到1974年全省有70%以上的农机队
、包车组做到了按时按号保养拖拉机,逐步扭转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混乱局面。全省拖
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率,由60%左右上升到70%以上。
1978年4月,国家农林部颁发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机械机务管理规定》,省农机局重点
印发了《东方红—75/54拖拉机技术保养规定》。具体要求班次保养按10—12个工作小时计
算;1—4号保养按主燃油消耗量计算。
东方红一54/75型拖拉机具体保养内容:班次保养重点是清除拖拉机各部尘土和污物,
擦洗各部注油嘴、检查各部螺塞;清除空气滤清器积尘杯中尘土;检查发动机油底壳、喷油
泵油底壳及调速器等油位,检查风扇及张紧轮主轴泵及油位;润滑水泵轴后衬套(润滑点2处
),离合器后轴承(1处);检查水箱、柴油箱、汽油箱,不足时要添加。1号保养重点是放
出柴油滤清器中的沉淀油;清洗机油、柴油、粗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检查主离合器、制动
器和转向离合器操纵杆的自由行程,必要时调整;检查调整链轨松紧度;检查拧紧喷油泵、
喷油嘴、柴油箱、水箱、发动机前后支点,变速箱前后支点,变速箱和后桥联结螺栓、联轴
节、制动杠杆壳体;检查起动机减速器,变速箱和后桥及最终传动齿轮油;润滑操纵杆轴(
2处)制动器拉杆轴(4处)都注入黄油;疏通主副油箱盖的通气孔;润滑液压悬挂系统各部
位。2号保养重点是更换主发动机机油,同时清洗润滑系油路;清洗柴油、机油细滤清器、曲
轴室通气管的滤网及滤芯、加油口的内腔及滤网、汽化器滤网及浮子室;检查调整气门间隙
;润滑主离合器前轴承(1处),起动机减速器前轴承(1处),发动机轴承(2处)注入黄油
。3号保养重点是清洗主离合器、转向离合器、起动机燃油箱、汽化器、冷却系统;清洗并添
加新油的部位有喷油泵、调速器、风扇水泵及张紧轮轴承、导向轮轴承、托链轮轴承、支重
轮轴承、起动机减速器、空气滤清器、发动机轴承;检查调整或更换起动机离合器、驱动轮
轴向间隙、磁电机断电器(白金)间隙、火花塞电极间隙、最终传动大小减速齿轮及轴承;
检查主发动机、起动机的气缸气力、缸盖螺栓紧度和起动机活塞环限位螺钉、活塞销卡簧;
清洗液压油箱和滤清器。4号保养重点是检查并修理更换气门密封性、气缸套、主轴承及连杆
轴承,主离合器摩擦片、压盘及制动摩擦片、转向离合器分离轴承、分离拨叉、主动及从动
盘和摩擦片、连杆轴承、驱动轮、链轨板、轴、销等部件的磨损情况;清洗主发动机燃油箱
、机油吸油器、连杆轴颈内腔的油泥;清洗并添加新油的有转向分离叉轴承(润滑点2处),
拆洗轴承抹人新油,磁电机轴承清洗后注入黄油,清洗变速箱及后桥、最终传动齿轮箱;拆
下水箱清洗内外水垢、油污及杂物;检查调整或更换后桥轴、支重台车轴、托链轮轴、导向
轮轴、变速箱齿轮、轴承、阻油圈、喷油泵、主离合器轴、凸轮轴等。通过技术保养,要达
到发动机的转速、功率、油耗符合规定要求;拖拉机容易起动,调速灵敏可靠、转速稳定;
排气正常、无异烟,烟中不含油点、碳粒;工作时无不正常音响;满负荷作业时,水温、油
温,油压均保持正常;各磨擦零件表面不过热;主离合器、变速、转向、制动、液压、操纵
机构性能可靠;电气系统性能可靠;车容车貌符合要求。
二、机具技术状态标准
按机务管理要求,农机具要经常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黑龙江省通过大量保养、维修的
先进典型经验,综合提出了拖拉机三不漏(油、水、气不漏)、四净(油、水、气、机身洁
净)、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和机引农具五不(不缺件、不变形、不锈蚀、不旷动、不钝
),三灵活(操纵、起落、转动灵活)的机具技术状态完好标准。
国家办站两个阶段,均由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管理,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都在90%上下。最
早创造拖拉机技术标准的先进典型,是泰来县汤池农机分站的王启文包车组。这是一台东方
红54型老车。从1963年4月—1964年6月,共作业4万标准亩,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不漏油,
不漏水,1个螺丝不缺,1个油嘴未焦,所有铅封的部位都原封未动,共节省修理费3031元。
每标准亩耗油量0.67公斤,为全省先进水平。主要经验是:坚持柴油沉淀,机油过滤,彻底
清洗油道;勤检查、勤试验,细心维护保养;坚持用软水,定期清洗水箱;坚持按时,按号
保养,执行双班保养和按油分工保养专责制。经鉴定是一台“三不漏、四净、一完好(标准
同上)”的拖拉机,1964年被评为全省农机战线标兵。
1965年1月,在全省农机站工作会议上,将上述标准确定为全省拖拉机技术状态完好的标
准,号召全省包车组学习泰来县王启文包车组经验。
70年代初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机务管理比较混乱,全省拖拉机技术状态完
好率不足50%。而望奎县由于继承和发扬了国家办站时期的经验,坚持机务管理各项制度,全
县拖拉机有90%以上保持“三不漏、四净、一完好”的技术标准。在1972年全省农机管理工作
会议上,总结推广了望奎经验,主要是:(1)在使用中抓预防,坚持“七不”,如非驾驶员
不准开车;不适合机耕的地块和作业项目不用拖拉机;不超负荷作业;不快速急转弯;不猛
拉油门,不走沟壑险桥。“三细”即细心听机器发声;细心看仪表与排气;细心检查每一微
小的异常现象。(2)精心保养,根据“三不漏,四净,一完好”的技术要求,在作业中,勤
检查,勤保养,勤调整。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有关部位增加检查次数和保养工序。如
大风天气,增加倒积尘杯次数,雨后土粘,对行走部分的轴承密封状况多检查等等。(3)坚
持综合技术检查,按照技术状态,实行计划预防修理。具体作法为四按四定:即按综合检查
,定技术状态;按技术状态,定修理计划;按农村季节,定修理时间;按生产要求,定修理
工艺。他们采用自制的工具“不拆卸检查仪”,不必拆卸拖拉机进行检查,就可以准确地掌
握拖拉机技术状态,比较主动地做好保养维修工作。各地迅速建立健全了以机具维护保养为
中心的机务管理制度。1973年,全省又提出了机引农具的技术状态标准,即“五不、三灵活
、一完好”(内容同前)。从而和拖拉机技术状态标准配套,成为衡量农机机务管理水平的
重要标志。由于望奎县首先实现了这两方面的技术标准,1975年,国家农业机械部农机化局
,在望奎县召开了全国农机机务管理现场会,重点推广望奎县“双九十”的经验,就是技术
状态达到规定标准的拖拉机和机引农具双双都在90%以上。以后,国家农机部和黑龙江省农机
局,陆续在望奎县举办机务干部训练班,号召学望奎、赶望奎。望奎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主
要归功于该县农机局局长李绍卿,他从事农机管理工作30余年,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的方针
政策,创造性地把国家办站时期,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经验,坚持运用到集体机械化中来,
收到了显著效果。全省由于推广望奎经验,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由1974年的40%上升到1980年
的70%以上。
三、升级赛
黑龙江省1978—1980年,连续3年在全省农机系统开展了机具技术状态升级赛。竞赛以机
具技术状态标准为内容。规定大中型拖拉机检查标准共分甲、乙、丙、丁4个等级。甲级要求
完全达到三不漏(油、水、气)、四净(油、水、气、机身)、一完好(着火平稳、声响正
常、马力充足,操向灵活,制动可靠,调节正确,电气系统完好,指示设备准确无误,各部
技术状态好);乙级是只有1—2处不合格;丙级是带病坚持作业的机车;丁级是一个季节不
能参加作业的“爬窝”车。除此外还一一规定了手扶拖拉机、内燃机及各种机引农具的检查
标准。升级赛以地区为单位,组织各县、社开展检查评比,逐台机具分项检查记分。据1979
年8月统计,全省各地区由农机局长带队,共抽调了70余名技术干部参加,采取抽查互检的方
式,共检查了5个市、15个县所属65个农村人民公社、142个大队农机队。抽查链轨拖拉机21
1台,达到甲、乙等的占76.8%;抽查轮式拖拉机105台,达到甲、乙等的占81.2%;抽查手
扶拖拉机96台,达到甲、乙等的占59.1%;抽查各种农具421台(件),完好率为59.1%。机
具技术状态都比检查前大有提高。
为了搞好升级赛,各地都从技术、物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有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思
想整顿、岗位练兵、组织会战等,以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在解决资金、物资方
面,都是领导亲自负责。如绥化地区物资部门和银行等单位,为搞好升级赛,帮助解决资金
110万元、零配件68种14万件、各种堵漏物资15万件、石棉绳160公斤、油漆和银粉6500公斤
,对升级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全区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率普遍提高了10%以上。
通过3年检查总结,省农机局于1981年9月制订了3种拖拉机(东方红—75/54、东方红—
28和铁牛—55)和7种农具(五铧犁、41片圆盘耙、48行播种机、镇压器、龙江1号、七铧犁
、GT—3.60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状态检查定级标准。
1983年以后,农业机械实行农户自营,全省性的升级赛未能继续进行。但这种检查评比
方法,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县社(乡镇)仍经常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60%左右的县
社(乡镇)每年开展1—2次机具技术大检查。克山县1985年,在春、夏、秋3季进行了3次全
县性的农机具技术状态大检查,共检查了217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91.2%,共检查大中型拖
拉机727台,3次平均完好率达到86.4%。检查农具3017台,完好率达到85.3%。检查大型谷
物联合收割机61台,完好率达到85%。但从全省看,机务管理水平普遍下降,尤其是不重视机
具的保养、维修,存在“一槽烂”的思想。据全省各地1984年抽查了解,拖拉机完好率仅达
53%,农具完好率为61%。链轨拖拉机带病作业占60%,“爬窝”的占10%,技术状态合格的仅
占30%。以后,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切实加强农机服务工作和安全监理工作,到1985年末,机
具技术状态有所提高,拖拉机完好率上升到74.1%,农具完好率上升到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