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具保管

  黑龙江省的农机保管工作,以场库建设、科学管理、机具档案等项工作为重点,积累了 一些宝贵经验。
    一、场库建设
    50年代试办拖拉机站时期,农机具集中保管。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有场库建设。1952 —1957年,各站的拖拉机、零配件、油物料保管都有库房,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配有 专职保管员。1958年以后,农业社自营农业机械,由于缺乏管理经验,管理跟不上,机无库 、具无场的现象较普遍,使用无手续制度。队干部任意调用拖拉机。机具乱拆乱卸,有的地 方一度出现“机具零件大撒羊(扬),小孩拿去换糖”的现象。油料管理更差,出现“大罐 流、小桶漏,点灯不用买火油”的状况。丢、洒、漏、送(人情)、烧(生活用)现象较为 严重,损失浪费很大。1959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发出了加强场库建设的通知,全省推行 了“三库(机库、零件库、油料库)一场(农具停放场、棚)”建设。到1961年经营拖拉机 的社队普遍修建了机库。据统计,每台大中型拖拉机占有机库16.5平方米。在60年代,曾涌 现出许多场库建设好的先进典型。甘南县各站“三库一场”(同上)建设齐全,而且都有长 远规划。如农具停放场一般都有1.2米高的土(石)墙,墙外有沟。墙,沟之间相距3米宽, 都栽了一行杨树,靠沟边种了一行榆树墙,待3—5年后,树起即可代替围墙。机具停放场设 有摆放农具的石台,高出地面10—20厘米,农具分类横列排放在石台上,自然形成一条线, 纵看配套全成行,横看分类有顺序。油料库的油罐串连,中间安有两个过滤器,实现了两级 过滤、管道输油、计量付油的技术要求。从场库外看,排列整齐,井然有序,红车(不漏、 不脏)、绿具(完整不掉漆)、白油罐(容器涂银粉或白油)。零件库的零件保管是分类排 放,纵横成行,有架有卡有箱,帐物相符。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1964年全县机具完好率由 83%上升到89%,全年节约修理费4.3万元,比1963年降低51%。1965年全省号召学习甘南,赶 超甘南。对此,甘南县农机局局长孙芳贡献很大。他亲自蹲点,“外学内创”搞规划,组织 会战,总结推广经验,1年就改变了全县农机管理面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场库一度遭到破坏。1972年9月,在全省农机管理工作会议上,重 申了建设机库、零件库、油料库和农具停放场(棚)的要求。到1976年,全省已有90%以上的 社队,“三库一场(棚)”建设比较齐全。建设规模,一般机库每间有15—20平方米,一车 一个库门,大部分是砖瓦结构。零件库根据机具多少有大有小,一般20平方米左右,大的有 按车组建设库的,便于保管使用。油料库主要是付油库,一般的有15平方米。农具停放场都 比较大,全省有一半达到了甘南县的水平,有沟、有树、有墙、有门、有专人管理。
    1982年后,农机经营体制发生变化,随着集体的农业机械逐步转卖给农户自营,大队农 机队开始解体,农机队的场库被拆散分掉,一家一户没有保管机具的条件,散放在房前屋后 ,日晒雨淋,零件被拆被盗,机具技术状态一度大幅度下降。1984年以后,在党的政策引导 下,农机经营逐步向联合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农机经营合作体和机械化家庭农场,机具数 量不断增多。一家一户分散管理,不便于及时调用,也不能按时保养维修,不利于提高机具 效能,因而要求建设场库集中管理。当时有的县乡出现过农机户自建停放场、机具库和油库 的典型,省农机管理局开会推广过这方面的经验。与此同时,农村组建了农机管理服务站、 队,为减轻农机户负担,充分利用原有场库和技术设备,大队(村)农机服务队为农机户提 供了存放机具的方便,实行有偿服务。但农机户发展很快,原有场库有限,一部分又被拆散 ,所以大部分仍散放在露天,损失很大。
    二、管理方法
    黑龙江省根据农机具和油物件的保管,要求做到防火、防潮、防压、防锈、防腐烂、防 腐蚀、防变质、防变形等,保证农机具的完好和安全,1963年总结推广了林甸县农机具保管 12个字的经验。即机具保管,做到洁(干净)、排(排列整齐)、涂(涂上油脂)、垫(用 砖、木垫起来);农具停放场建设,做到抹(围墙抹上泥)、锄(锄杂草)、平(场地平坦 )、关(关门上锁);零件保管,做到分(分门别类)、摆(摆在架上)、悬(应该悬挂的 挂起来)、装(精密零件装人箱中)等管理经验。全县1962年共用农具修理费17219元,平均 每台农具41.9元,1963年仅用修理费5117元,每台平均修理费12.4元,共节约修理费1210 2元。同时推广了哈尔滨市滨江区农机站零配件的保管经验,即“铁离地(防止生锈),绳离 墙(防止腐烂),塑料制品离阳光(防止变质),零件分类保管好,一切物资进库房”。19 65年以后,推广甘南县的保管经验,在林甸县12个字的基础上,加了3个字,即机具保管加了 一个好(技术状态好)字;农具停放场加了一个制(有管理制度)字;零件保管加了一个清 (数量、帐目清楚)字。到70年代,社队自营农业机械以后,继承发扬了国家办站的管理经 验。1973年省农机局下发的《拖拉机农具管理和场库建设技术标准》中,对油料保管要求做 到不洒、不漏、不渗、不混、不变质;机库做到干净、严实、安全。1978年,在黑龙江省制 订的《农业机械机务管理十项标准》中,补充提出:拖拉机库做到有地槽、有工作台、有拆 装工具、有防火设备,拖拉机出入方便。油料库做到离火源100米以上,库内通风、整洁,分 类摆好,有领取制度,有防火设施,有计量设备。油罐要垫起,涂银白色,有避雷装置。零 件库做到有摆放台架,有零件标签,有出入库制度,库内干燥清洁。农具棚做到进出方便, 不进雨雪。这些规定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物资的保管水平。
    三、机具档案
    黑龙江省农机具管理有4种技术档案资料。
    (一)机具技术档案
    50年代,国营拖拉机站都有机具技术登记簿,有专人负责填写,定期检查。1958年机具 下放社队自营,放松了这项工作。1959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公社机电设备 管理规程》,要求公社所有机电设备自到社之日起,必须建立技术登记簿,由管理区(或队 )及修理厂技术员负责填写,其内容包括原始记录、随机工具记录、专责使用人、登记工作 量、高级保养和修理记录,试运转和重大故障记录等,系统积累资料,作为保养、修理及日 常管理的依据。
    1962年国家第二次办站,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发了省农业机械厅制订的《农机具管理 试行办法》,规定拖拉机由省统一编号、发放牌照。机引农具由站统一编号,报省主管部门 备案。同时建立工程车、运油车、座机等,自到站(场)日起,建立技术档案簿;拖拉机牵 引的犁、耙、播种机、起垄机、联结器、镇压器、割晒机、脱谷机等建立技术卡片。对技术 状态定期检查。规定每年3月、7月各检查1次,以机耕队(分站、场)为单位,逐台全面检查 ,做出技术鉴定,将结果填入技术档案簿,同时上报县总站,由县总站汇总报省农机厅。到 1963年,全省农机站原有36种机型、3686台拖拉机普遍进行了登记、编号,发放了牌照,建 立了技术档案。档案具体内容有拖拉机型号、进站时间、技术状态、随车工具、包车组长和 驾驶人员、技术保养、作业情况、检修情况、试运转、定期技术检查、重大事故及变动(转 移、报废等)情况等表格栏目。机引农具也逐台进行了登记,建立了技术卡片。卡片主要内 容有农具名称、进站日期、技术状态,逐年作业情况和检修情况。
    70年代,社队自营后,普遍坚持了档案管理,而且有些新发展。望奎县运用技术档案, 先后掌握了东方红—75/54型拖拉机主要配件的磨损规律,摸索出20多种主要零件和轴承的 使用年限,比较准确地掌握了机具技术状态。从1975—1977年,该县拖拉机修理计划和实际 修理台数准确程度都在90%以上。1979年,根据国家农林部颁发的机务管理规章,黑龙江省对 机具档案管理又补充规定:新进和修后的机具,经过试运转后,技术鉴定资料要记档案;机 具调人、调出、送修竣修时,交接双方要共同检查技术状态和档案资料,清点工具、备件及 附属装置,办好交接手续;拖拉机、柴油机和大型农具,由地区或县统一分类编号、颁发牌 照,建立技术档案。并规定档案资料由公社农机站技术员负责填写和管理,每年春耕、中耕 、秋翻三大作业季节,由公社农机站技术员负责组织大队农机队进行定期技术状态检查、分 析,并记人技术档案。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全省社队机具技术档案都比较健全,并且有60 —70%作到了及时填写,起到改善机务管理的作用。
    (二)拖拉机保养任务书。
    这是专门为包车组设计的。1960年前后,社队自营农业机械,普遍忽视机具保养,技术 状态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省农机管理部门设计印制了按时按号的保养任务书(一种 带彩色纸的手册),将1—4号保养的项目,按保养周期(工作小时或耗油量)印在不同颜色 的纸页上,用以提醒和督促驾驶人员按时进行号保养,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检查保养情况, 随时掌握拖拉机技术状态。这项工作,全省社队普遍推行,做到及时、准确记录的约占一半 。
    (三)随车日记
    从50年代试办拖拉机站开始,直到80年代初,全省坚持推行了拖拉机随车日记。日记主 要内容有作业项目、作业时间和地块、作业质量和数量、耗油量、田间故障和维修、班次保 养及负责人等项目。由包车组长和当班驾驶员负责填写,每天交农机站(队)核算员进行统 计核算,为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农机管理、开展竞赛评比提供依据。由于直接与驾驶人员的 劳动报酬和奖惩相联系,因此普遍坚持较好,做到了日清月结(或阶段小结),及时兑现奖 惩。
    (四)作业质量验收单
    这是从办机械化以来一贯推行的办法,主要内容有作业项目、面积、负责作业的包车组 、作业质量检查、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意见,处理办法(遇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提 出返工或扣罚机耕费等)最后由生产队和技术员签字。一般是在每块地、每项作业结束时, 由农机站(队)、生产队和技术员联合组织检查验收。每份“作业质量验收单”都存入档案 ,作为驾驶人员评比奖励、晋升技术级别以及研究改进作业质量的技术资料。这项工作,全 省有60—70%的社队坚持较好。有一部分社队,由于不及时进行作业质量检查,或者检查不认 真,只凭驾驶人员报个作业数量就完事,因此作业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到处可见。特别是农户 个体经营以后,多数不能严格按照作业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用户认可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