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油料管理

  黑龙江省为做到计划用油、节约用油,认真解决了油料管理的体制问题,总结推广了一 些行之有效的节油措施。
    一、管理体制
    50年代初,国家试办拖拉机站,油料的分配、供应和使用管理,都归省农业厅负责。到 60年代,拖拉机下放社、队自营以后,油料归农机和商业两家共管。商业部门负责计划供应 ,农机部门负责分配运输。“文化大革命”以后,油料的分配、供应全归商业(石油)部门 负责,农机部门只负责油料的使用管理和节油工作。这种管油体制,在农业机械较少、尚未 普及全省的阶段,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及全省各 乡镇、村屯,特别是农村体制改革,千家万户拥有拖拉机以后,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主要 是供油点少,群众买油不方便。据1982年66个县(市)的1051个公社调查统计,有381个公社 机管站经营油料,占34%,其余720个公社由石油部门直接供应。但仅设置204个供油点,占应 供油公社数(720个)的28.3%。还有516个公社包括6207个大队农机队,需要各自到较远的 城镇供油点去取油,很不方便,加重了用油户负担。如汤原县15个公社、240个大队,只有4 个供油点,有220个队的农民要走很远去买油。阿城县山河公社年用油140吨,各队到县城去 拉油170次,花人工、补助费近6000元,群众意见很大。
    1982年,全省仅有24个市、县,420个公社参与农用油的分配工作,大部分市、县的农机 部门不掌握油料分配指标,对用油心中无数,使国家计划用油、节约用油的政策、要求难以 落实到实处。遇到灾情或其他特殊情况,农机部门也无力调剂余缺。经常出现供油不及时、 标号不对路、价格不合理的问题。还有些年份油料供应数的增长和农机动力的发展速度很不 适应。
    
    基于上述情况,迫使农业用油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83年初,国家下达《关于一 九八三年农业用油安排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为了做到合理分配,科学管理,保证重点, 节约使用,县级可试行农、商两家共管农业用柴油的办法。……县农业(农机)部门进行分 配,县商业(石油供应)部门积极配合,做好供应。”1983年9月,农牧渔业部、商业部联合 下发了《关于农用柴油分配供应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为了保证农用柴油用于农业生产 ,从1984年起,国家对省、市、自治区的农用柴油计划指标实行戴帽下达(即在总指标内, 列出其中农用柴油指标),由农业(农机)部门分配,商业部门供应,以农业(农机)部门 为主做好农用柴油的分配、管理和节油工作,使农用柴油在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上充 分发挥作用。”从此,农机部门掌握了农用柴油的分配、管理和节油工作的自主权。
    根据国家农、商两部发布的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制定了《黑龙江省农用柴油 分配供应管理办法细则》,具体规定了农、商两家分配柴油的范围,明确农用柴油的分配原 则是:“1.必须从保证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统筹安排、兼顾牧、副、渔各业生产需要, 切实搞好综合平衡。2.柴油定量以机械作业量为主,同时考虑机器保有量、土地面积、经济 效益以及历年耗油水平等因素。3.油料分配按全年计划任务核定定量,分季安排,按月均衡 供应,包干使用,节约归已,超耗不补。”从而,把计划用油,节约用油落实到实处。如依 兰县1982年由于商业部门供油计划不周,全县超指标耗油600吨,上级扣减了1983年的分配数 ,造成供油紧张,曾一度出现停车等油现象。1982年伏秋翻因缺油,全县停车132台,近150 0个班次,少翻10万亩地。针对这些问题,县政府决定把农用柴油的分配、供应、管理工作移 交农机部门负责。并于1983年7月1日,将农村13个供油点(有35名职工)、34个油罐(313立 方米)、3台油槽车,总价值21万元,移交给了公社农机管理服务站。同时县政府帮助农机部 门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批给贷款近32万元;县编委批准县农机科增设了物资石油经营站 ,配备了站长(兼计划员)、调拨员、物价员、会计和出纳员等5人。农机部门还自筹资金2 .6万元,维修了多年失修的油罐座,重新安装了油罐,购置了两台油槽车。从此,农机部门 对油料实现了管、供、用“三统一”,做到了调剂余缺,保证生产,减轻了用户负担。1983 年,原计划伏秋翻地60万亩,实际完成80万亩,超额33%。1983年以后,农用柴油的分配、调 剂管理和节约都由农机部门负责。为做好这项工作,各行署、市、县农机管理部门都设置了 油料专管组织,配备了专职人员2—3人。同时各级农机、商业部门设置了兼职油料监察员1— 2名。监察员有权对基层供油点的统配、价格、计量、市场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
    二、节油措施
    (一)合理运用机械,提高机械效率,降低油料消耗。(1)机具合理编组,变单式作业 为复式作业,避免大马拉小车。如播种机带镇压器,五铧犁翻地带钉齿耙,圆盘耙耙地带木 耢等,一般提高效率15—20%,油料消耗节约10%以上。据查定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1台播种 机带镇压器,1个班次能完成200作业亩,折合80标准亩,平均亩耗油0.81公斤。牵引3台播 种机,1个班次可完成450作业亩,折合135标准亩,效率提高68.7%亩,耗油0.59公斤,降 低27.16%。(2)合理规划土地,变小块为大块地,实行连片作业。五六十年代,是由几亩 地规划为几十亩。七八十年代则是由几十亩规划为几百亩,上千亩,有效地提高了机械效率 。如讷河县1980年搞土地规划,将占全县麦、豆种植面积62.5%的机械化重点大队,进行土 地串段后,最小的地块有750亩,一般都在1500亩以上。该县的继光大队,有一块小麦地面积 达2555亩,为机组联合作业创造了条件。1980年春播时,全县机械化重点大队的耙、耢、播 、压等项作业,有80%以上是由联合机组完成的,班次纯工作时间由原来65%增加到85%以上。 据1980—1982年统计,讷河县的马力工作量和标准亩耗油量,均属全省先进水平。
    
    1983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块变小,花花田(在一块地上种多种作 物)增多,机械效率普遍下降,耗油量大增。(3)合理确定机械作业顺序,绘制机车行驶路 线图,减少空运,节约油料。这项措施从50年代到80年代,始终坚持较好。为充分利用时间 ,全省还推行了“加油、加水、吃饭、班次保养四到田”制度,机械化程度高、后勤服务好 的大队坚持较好,全省约有40%。
    (二)科学管理用油
    (1)建设标准油库。主油库实现了封闭、沉淀、管道输油,计量付油;副油库做到不漏 油、不潮湿、封闭安全。1969年以后,社队办机械化,全省统一制订了油库建设标准,要求 做到缓冲卸油、沉淀过滤,管道输油,计量付油,96小时以上沉淀。到1972年全省约有80%的 大队农机队达到了统一标准。1978年省农机管理局对油库建设标准又补充提出:油库要离火 源100米以上,库内通风、整洁,分类摆好,有领取制度,有防火设备;油罐要垫起,涂银白 色,有避雷装置。全省约有60%的大队农机队达到了上述标准。(2)建立油料管理制度。一 是油料保管要做到不洒、不漏、不脏、不混、不变质,杜绝多年存在的丢、洒、漏、送(人 情)、烧(生活用油)等浪费油料现象。二是建立油料员岗位责任制,机车多的大队都设有 专职油料员,机车少的由场库保管员兼管。三是油料出入库制度。油料入库有帐,出库有出 库单。每个包车组有计划用油手册(或油票、领油证等),油料员按计划计量付油,并填写 出库单,经农机队长审批方为有效。结合单车核算,定期检查各车组耗油情况。四是废油回 收再生制度。60年代农机用油紧张,当时规定包车组在领新油时,必须按比例交回废柴油和 废机油。农业机械站负责统一过滤,再生后利用于保养机具。这期间,全省推广了分镏式废 油再生设备20余套。推广较好的双城、克山、讷河、桦川等县建立了废油再生厂,林甸县建 立了流动式废油再生车,缓解了部分地区当时机油紧张状况。到70年代,全省推行了废油过 滤装置,就是在一个油桶内加上过滤层,将废柴油倒入桶内,经过较长时间沉淀和过滤后, 重新用作保养用油。由于简便易行,全省每个大队农机队都有这种装置,经实验,每个装置 每年最少节油50公斤。(3)实行统一分配,定量包干的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规定柴油定量以 机械作业量为主,同时考虑机械的保有量、土地面积、经济效益以及历史耗油水平等因素, 对农田作业和无电区的粮米加工用油优先分配。油料分配按全年计划任务核定定量,分季安 排,按季均衡供应,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耗不补。全年指标一次下达到户。由于推行这 项管理办法,全省1981—1985年,平均每标准亩耗油稳定在0.75公斤以下(含0.75公斤) ,没有超过国营和集体经营时期的耗油标准。
    (三)推广节油新技术
    1962年,全省推广了柴油掺水和喷水节油技术,普遍节油5%左右,同时推广了排气管预 温技术,节油率为3%左右。1966年拖拉机改烧农用柴油,为节油大力推广了预热技术,经试 验,尤特兹拖拉机的废气预热、东方红—54拖拉机的辐射热和油桶火炕预热办法比较可靠, 全省共改装了百余台。后因材料、资金不足,改装工作未能全面推行。到70年代,全省推广 的节油技术有(1)柴油预温装置。经试验节油率为3%左右。全省有80%以上的链轨拖拉机应 用了这项技术。(2)195型柴油机限油器。经试验,台架超负荷阶段可节油6%。(3)用金属 清洗剂代替保养和修理用柴油,1公斤清洗剂能节省柴油20公斤,全省已全面推广应用。节约 机油技术有负压节油和纸浆锯末滤芯技术,凡是使用的地方都收到一定效果。同时还推广了 废柴油过滤装置、拖拉机封闭加油器。纸浆锯末机油滤芯以及堵漏、治漏等技术措施,节油 效果都比较明显,也取得了一些经验。1976年6月,国家商业部和农业部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召 开了全国农机节油经验交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农机、水利、商业部门节 约办公室的人员和部分基层的代表共330多人。会议参观了阿城县农机节油的现场(重点是油 库建设和节油新技术的采用)和几个省的技术表演。此次会议推动了全省的节油工作。据统 计,1976—1980年农机作业标准亩耗油是逐年下降趋势:1976年为0.83公斤,1977年为0. 81公斤,1978年为0.77公斤,1979年为0.72公斤,到1980年降为0.7公斤。
    1983年以后,全省农村小型拖拉机猛增,为帮助广大农机户节油用油,及时研制推广了 “小拖油箱口加高”技术措施。随着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安全监理工作的加强,过去 全省行之有效的节油技术措施仍在继续推广应用。
    
    
    
    由于采取了各种管油、节油措施,全省农村1981—1985年,虽因生产规模变小等原因, 平均每标准亩耗油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1981年0.72公斤,1982年0.72公斤,1983 年和1984年平均为0.75公斤,1985年降为0.74公斤。
    1984年,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被省经委评为节能先进集体,授予了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