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专业修理户

  1983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部分农民从农田生产中分离出来,从 事各 种行业的生产,农机专业修理户也应运而生。经营者多为退休的老技术工人,掌握某一项修 理技术的能工巧匠。他们有的走街窜巷,有偿服务于农机专业户之中,有的则定点设门市, 开展铆焊、补胎打气、充电、喷漆、钣金、电器调修、油泵调正、水箱堵焊等专业专项修理 。他们服务及时,按活收费,就地就近,送取方便。在没设修理点的乡村和远离修理点的地 方,更为活跃。1983年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农村个 体商业和各种服务业,经营灵活,方便群众,应当适当加以发展,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在 中央这一方针指引下,农村和城镇中,出现一批农机专业修理户。1983年,据全省不完全统 计,专门从事农机修理的专业户214户,从业人员226人,其中修理工人222人,有专业修理设 备28台件。专业修理户弥补了县、乡、村各级修理网点能力的不足,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但是专业修理户兴起初期,国家和地方的管理部门,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因而也曾 出现过修理质量不佳,收费不合理等倾向。
    198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局《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同时下发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文件规定,从事 流动性维修的个体户必须具有6级以上的修理工人,有修理常用量具和小型拖拉机拆装工具。 细则中把专业维修点按性质分为:高压油泵专修点,铆焊专修点,电器专修点,喷漆、钣金 专修点,补胎、打气专修点,水箱专修点。各种专业修理户发展很快,到1985年末,全省已 有851处,比1983年增长2.5倍,生产工人达1625人,比1983年增长近8倍,修理设备1138台 ,比1983年增加40倍,已成为农村机械修配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