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理方式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于1959年末曾提出:在修理企业中实行小组包修。企业根据修理任
务,组成若干包修组,由技术熟练的技工带领,吸收驾驶员、农具手参加,包干修理整台拖
拉机。从拆卸、清洗、检查、鉴定、补整、修理、调整、试运,自始至终都由这组工人去完
成。在企业内部推行“三定、三包、一奖”的办法。三定是:定人员、定设备工具、定任务
;三包是:包工时和质量,包消耗材料、燃料,包设备维修和安全;一奖是:超额、节约奖
励。实行这个办法,提高了修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修理成本,保
证了修理质量。但这种修理方式,由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很少联系,工人专业性不突出,技术
水平提高不快,分工不清,出现事故不易追查责任,只实行了3年就停止了。
1963年,推行专业部位修理方式。把拖拉机按部件总成,分成若干个修理位置和专业修
理组,分工协作组织修理。专业修理组的数量,按各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修理能力确定。例如
:双城县农机修理厂当时有技术补整组、发动机拆装组、发动机修理组、总体拆卸清洗试运
组、马力试验组、燃油电气组、变速箱组、行走组、铜工组等8个专业组。这种修理生产方式
由于每个组承修一、二种部件总成,专业性强,便于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所使用的工具、设
备是专用的,便于保管和维护;各修理位置生产进度,相互制约,提高劳动效率,缩短机械
在厂停修周期;专业固定,便于贯彻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易于追查责任事故。这种修理方
式在全省62个县、市属修理厂推广。据1964年统计,修拖拉机的时间比历年提前15—30天;
修后拖拉机的功率,平均比1963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耗油量普遍达到额定标准。
1964—1965两年时间,全省县、市属农机修理厂在“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的推动
下,职工们在工艺技术、质量控制、工具设备、安全生产等方面献计献策。经全省筛选仅工
装设备就统一了114项先进革新成果,推广到全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部件修理方式下的修理
质量,降低了修理工时和成本,推动了企业的文明生产。
1965年,双城县、北安市、滨江区(哈尔滨市)、集贤县等农机修理厂,又在专业部件
修理方式的基础上,把拖拉机的拆卸、安装工序从手工劳动变为工位器具和工作台形式的半
机械化或机械化劳动。在工艺流程上实现了部件流水修理方式。修理工人把发动机机体和底
盘分别放置在专用的拆装小车上,使小车沿着固定的轨道,从一个修理位置移到另一个修理
位置,而各修理位置则是按修理工艺流程排列,小车按生产节拍移动,完成全部拆卸或安装
工作。这种修理方式专业化程度较高;设备严格按工艺流程排列;机械部件按单向路线流动
;每道工序时间安排互相同步,节奏一致,减少了厂内、车间内零部件往返运输路线,进一
步提高劳动效率;操作机械化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促进生产文明化。但是,这种方式由于
技术改造投资高,修理数量不大,不集中修理时,失去流水的必要性,故在省内没有全面普
及。
1965年9月,根据第八机械工业部的安排,在哈尔滨市、双城县、通河县、木兰县、阿城
县进行拖拉机发动机总成换修方式的修理试点工作。按照修理计划,把应修的或临时发生故
障的发动机总成拆下,换上事先储备的完好发动机总成,使拖拉机及时的投入作业,而把换
下来的总成,集中到总成换修厂进行修理。这种换修方式有利于缩短维修停歇时间,保证修
理质量,降低修理费用,缓和企业修拖拉机季节的生产压力,使拖拉机农忙季节充分发挥作
用。但是,这一方式也存在下述问题:只更换发动机,其他部分得不到及时修复,影响整机
性能的发挥;储备总成如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其折旧费不易核算,如按流动资金管理,则
企业占用资金过多,难以承受;换修服务用的起重运输设备需要装备。问题尚未解决就由于
“文化大革命”干扰被搁置了。1974年10月,农林部又一次确定黑龙江省双城县农机修造厂
为全国8个总成换修试点企业之一,开展换修试点工作。该县制定了《拖拉机总成换修试行方
案》规定了换修的范围和方法、总成储备所需资金和收费办法等等。实践效果较好,一年中
,经换修的拖拉机,总共多工作2000多班次,等于增加了10台拖拉机的工作量。1976年又增
加绥化县和兰西县农机修造厂为换修试点厂,国家增拨4125、490、4146型号柴油发动机共3
9台。但是这次扩点换修,由于备用总成数量不敷周转,品种分散,换下的旧发动机无恢复价
值。加之,这时期农机经营权已下放给生产大队,资金筹集困难等原因,使换修试点又一次
中断了。两次拖拉机总成换修试点工作,均未能圆满完成。试点工作只在少数县进行,没有
使全省修理方式发生变化。
1983年,农业机械变为户有户营,农机户从经济效益和经营方便考虑,不愿将拖拉机送
往修理企业修理,而是自已动手拆卸换件,把自己干不了的零部件加工、精密部件调试送到
技术条件较好的县、乡修理企业去修,修后取回自己安装。这样“拆换装”的修理方式,“
不推自广”,全省较普遍。
1983年,拜泉、依兰、绥棱、双城、庆安、宁安、穆棱等县组织试行拖拉机常年包修经
济责任制的方式。乡镇农机服务站的修理厂为承包单位,与农机专业户签订包修合同或协议
,承包方保证拖拉机技术状态,不分修理种类,随坏随修。按机型不同,农机户每年交付固
定的包修费用,实行多修不多收,少修不少收的收费办法,调动了承包和送修双方的积极性
,使拖拉机技术状态有了保障。这种修理方式到1985年尚在完善中。
二、修理工艺
1959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在总结7年来修理厂修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拖拉机和
农具的修理工艺规程、修理质量标准、整机修后技术要求等等文件,下发到各农机修理企业
执行。在工艺规程上规定:凡拖拉机入厂大修,必须经过外部清洗、拆卸分解、零部件清洗
、技术鉴定、修理调试、装配调整、磨合试验、整机试运和喷漆烘干等过程。并提出了保证
工艺要求所具备的工具设备和各类人员条件。
据1962年统计,在全省64个农机修理厂中有讷河、哈尔滨、双城、呼兰、海伦、拜泉、
依安、富锦等11个县、市装备了离心式高压水泵,利用水头压力冲刷拖拉机外表污垢,改变
了人力手工擦拭的笨重劳动方式。还有绥化、巴彦、海伦、呼兰、讷河、富锦等6个县,配上
热碱溶液零件清洗机,代替了用汽油浸泡、手工擦搓的陈旧工艺。有哈尔滨、呼兰、双城、
五常、拜泉、讷河、泰来、林甸、安达、望奎、海伦、富锦、集贤、宁安、密山、爱辉等32
个县、市修理厂,装备了曲轴磨床、镗缸机、磨缸机、气门磨床、气门座研磨机、轴瓦镗床
和连杆校正器等修理专用机床,提高了曲轴、缸套、气门、轴瓦、连杆等主要零件的修理质
量,提高了劳动效率。在全省64个修理厂中,有52个厂装备了马力试验器和燃油泵试验台、
喷油嘴试验器;有9个厂武装了水压试验台、水箱试验台、电气试验台等修理专用试验设备,
对机体、缸盖、吸排气歧管、水箱、燃油泵、喷油器、发电机、磁电机、蓄电池等关键总成
部件的性能,进行调试,特别是对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油消耗率两大指标,具备了科学的检测
手段,确保工艺规程和质量。
1963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为严格执行修理工艺规程,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了《拖
拉机修理工艺》、《拖拉机修理质量标准》两本书籍,并培训了全省的修理厂技术副厂长和
工程技术人员、修理工,统一充实了拖拉机修理规程和修理质量标准。
1964年,在全省农机修理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中,双城、哈尔滨、北安、集
贤、拜泉、青冈、绥化等45个县、市修理厂,在工具革新上创造了更方便、更科学的综合性
拆装工作台,如发动机、气缸盖、起动机、离合器、燃油泵、变速箱、后桥体、支重轮、车
架子等专门用于各总成部件的工位器械,而且多用机械、电力或液压传动。这一改革使拆装
过程中,机件不致被磕碰损伤,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明
显效果,直到1985年仍在应用。
196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下发文件,要求各级修理厂在修理过程中增加磨合试验工
序,如发动机、起动机、变速箱、后桥、行走等总成,在组装后,必须用电机带动进行磨合
,以改善各配合表面的光滑程度,避免烧灼、“抱死”现象发生。再次强调提出燃油、润滑
、电气3大系统,还需在专用试验台上进行各项性能指标调试;发动机总成必须在马力试验器
上进行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测定。达不到标准应重新调整,以避免总装后的大返工,确保修
理质量。同年还要求各县、市农机修理企业,根据本企业工艺水平、技术装备、工段设置等
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拖拉机修理工艺流程。图5—1是哈尔滨市农机修配厂1965年实行的
拖拉机修理与总成换修工艺路线图。
1972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为在全省农机修造企业中,统一拖拉机修理技术规范,提
高修理质量。组织了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编著了《拖拉机修理质量检验标准
》、《拖拉机修理技术配合手册》、《手扶拖拉机修理图册》、《拖拉机修理技术检验》以
及旧件修复丛书《齿轮》、《轴类与轮类零件》、《燃油系精密零件》等科学技术书籍7册。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全国,传播了修理技术。
1973年,双城县农机修造厂首先装设了自动化的外部清洗装置。拖拉机开进清洗车间,
开动高压水泵,各部位的喷射嘴将高压水柱喷向整机的各角落,彻底清洗。由于上下水循环
系统和冲刷设备造价昂贵,省内未能普遍推广。哈尔滨、双城、桦川、北安等县、市修造厂
还装备密封式零件清洗机,采用“803”、“816”金属净洗剂以及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作清
洗剂,既不腐蚀金属又有较高的去垢能力,曾向省内推广。
197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为降低拖拉机返修率,减少链轨拖拉机磨合试运转场地,
控制试运机车的负荷,在双城、哈尔滨两处修造厂装设了运转车间,进行室内试运工艺试验
。采用旧底盘和链轨做成室内运转台,固定在车间的地沟中,用电动机带动运转。装配后的
拖拉机拉到运转台上,进行冷、热磨合和无载、有载的负荷运转。效果虽好,因造价高,未
能推广。同年省农业机械局重申了修后拖拉机一律按原机型的颜色进行喷漆,否则不准出厂
的规定。
1975—1985年这10年中,拖拉机修理工艺没有变化,县、市属修造厂修理任务减少后,
一部分试验专用设备利用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