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修理企业,1954—1960年的7年中,经营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1961年
开始出现亏损,原因除原材料、配件和消耗品价格提高外,企业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因素。如
林口县修理厂承修9台拖拉机,出厂后又出现故障,全部返回工厂重修。富裕县修理厂修理的
拖拉机,有1台竟然返修18次,造成工时浪费。一些企业工具、零部件无专人负责,丢失严重
,拆装零件乱打乱敲,造成破损,重复购买,摊入成本,增加修理费用。爱辉修理厂仅有8.
5万元流动资金,被公社送修拖拉机的欠款占用4.2万元。1961年全省统计,公社欠修理费达
230余万元,占企业流动资金总额的20%,企业每月多支出利息1.4万元。讷河、安达、富锦
、海伦等县修理厂长期派人驻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大城市催料催件,使差旅费超
支,增加企业管理费用。对油、水、电、煤等能源物资的损失浪费更为普遍。1961年全年53
个企业统计,盈亏相抵,净亏22万余元。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于1961年10月召开全省第一次
农业机械修配厂厂长会议,赵振华厅长在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以尽可
能的减少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取得最大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经济效果。企业非但不能赔钱,
不让国家补贴,还应有所积累,以发展企业扩大再生产。农业机械修配厂是直接为农业生产
服务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修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以巩固工农
联盟、促进农业技术改造,扩大企业的社会效益。要求修配企业建立起党委领导下以厂长为
首的生产指挥系统、技术负责制和经济核算制,形成正常生产秩序,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到1962年全省修理企业和职工队伍都有增加,亏损面和亏损额也增加了,全省64个企业盈
亏相抵,净亏7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90元。为改变亏损局面,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又
于1963年8月召开全省农业机械修理厂厂长、供应站主任会议,专门研究扭亏问题。在全省6
1个修理厂中,亏损企业就有35个,占企业数的57%。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经营作风不端正。如
企业坐等顾主上门修理,有余力也不开展多种经营;不掌握服务对象的机具底数;配件物资
超储积压;追求大摊子,缺乏定岗定员;花钱“大方”,不计成本;大材小用、公料私用,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等等。要求企业在开展增产节约活动中,主动揽活,搞多种经营,创名牌
,搞好服务;精简人员和设备;挖潜力、降费用,处理积压;精打细算,杜绝损失浪费,改
善管理。据1963年统计,全省修理厂总人数下降到5705人,比年初减少1582人,减少21.7%
。其中,非生产人员降到998人,比年初减少443人,减少31%,仅人员精简就少支付工资款6
0多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1962年的2490元提高到2979元。生产设备经调整、封存、报废
达390多台,减少了折旧费和动力费的开支。仅双城修理厂一年就少缴纳6700元。全省处理积
压由1615万元减到260万元,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利息。到1964年全省修理企业实现了转亏为盈
。双城县修理厂是全省农机修理行业扭亏的典型,该厂1962年拖拉机修后功率恢复平均为95
%,1964年达到98%以上;返修率1962年为16%,1964年消灭了返修拖拉机。单位工时成本由1
.59元下降到0.97元。东方红—54型拖拉机大修工时,由780小时降到556小时。全员劳动生
产率由2518元提高到4330元。流动资金周转0.9次/年,上升到3.2次/年。经营效果原来
亏损5.4万元,到1964年净盈6万元。
1964年,实行农机站与修理厂财经合一,全面领导,分级核算,统负盈亏。做到人员互
相调配,资金互相调剂。在62个企业中有50个企业由农机站统一决算,其中盈余的有34个,
盈余额为52.7万元,净亏的有16个,亏损额为13.5万元,盈亏相抵后,净盈39.2万元。1
966年10月,鉴于全省农机站与修理厂合一后,流动资金尚未作过调整,部分厂由于生产大幅
度上升,流动资金不足等矛盾。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与黑龙江省财政厅联合下文,给富裕、
龙江、克东、甘南、泰来、杜蒙、安达、绥化、肇州、肇源、肇东、明水、庆安、绥滨、桦
川、勃利、汤原、饶河、萝北、同江、穆棱、密山、林口、海林、鸡东、北安、爱辉、德都
、鸡西、牡丹江等30个县、市农机站增拨企业流动资金1000万元,纳入县、市预算,列拖拉
机站支出。1967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各地先后将厂、站合一的形式改为单独
核算。到1970年全省修造企业国家拨入流动资金累计为1446万元,企业的银行贷款746万元,
全年完成总产值为43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508元。在77个企业中,盈余的有哈尔滨、
双城、巴彦、肇源、庆安、安达、讷河、林甸、泰来、依安、东宁、密山、牡丹江、桦川、
汤原、依兰、集贤、桦南、德都、铁力、伊春等21个县、市属修造企业。尚有56个企业亏损
。
1971年以后,全省修理企业经营一直是亏损形势,在产值上修理部分仅占总产值的1/4
左右,有3/4的产值靠制造农机具、农机配件、社会产品以及零星加工等任务来实现。资金
靠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如1971年国家拨入流动资金增加到1679万元,银行贷款增到1882万
元,全省县、市属修理企业仍亏损952万余元。1978年以后,企业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方针过程中,侧重整顿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产品品种和产品质量升级活动,使一
部分产品在同行业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如依安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拖拉机水箱,在
全国同行业检查中被评为优等品,订货者增加,已打入省外市场,长春拖拉机厂把它列为配
套产品。克山农机修造厂生产的东方红—28拖拉机缸盖,连续两年被全省同行业检查认定为
一级品。该厂生产的镇压器质量一直稳定,在全省同行业中占首位。到1981年,依安县农机
修造厂生产的东方红—28拖拉机水箱,汤原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的磁电机,均被评为省级优等
产品。
1984年,又有一批企业,为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效益明显的产品并改进技术装备。如勃利
、汤原县修造厂和哈尔滨市五厂都安装了先进的提高变压器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容器,每年可
给国家节约电费5万多元,克东修造厂还引进了先进的双排短间距、小风口卡腰化铁炉,每年
可节约焦炭80吨。望奎农机修造厂试制的东方红—54/75拖拉机大架子侧支架铣削机、中央
传动齿轮检查仪、主离合器轴与变速箱第一轴同心度检查仪等产品,经全国评议,受到农牧
渔业部的嘉奖。宁安农机修造厂生产的农具梁架轴校正器、非制动测功仪,送到国家农展会
展览,受到好评。汤原县、尚志县两个农机修造厂按“六好企业”标准检查评比,成绩突出
,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全厂职工得到浮动一级工资的奖励。依安农机
修造厂的东方红—28拖拉机水箱、汤原农机修造厂的东方红—54/75拖拉机磁电机、哈尔滨
农机修造厂的东方红—75拖拉机曲轴等,连续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依安农机修造厂的东方
红—28拖拉机水箱,还被机械工业部评为1985年部级优质产品。
到1984年,扭转了农机修造厂企业全行业亏损的历史。全省98个修造厂,总盈利额达到
274.6万元。不仅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也使企业变活了。截至1985年末,全省97个县、市属
农机修造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6.8万元,比1982年的8080.5万元,增长了62.3%,百元
资金利税由1982年为—3.9元,到1985年,转负为正,达到2.7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
2年的3411元,增加到6201元,提高幅度为81.8%,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在1982年已下降2
.3%的基础上,又下降了3.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982年的433天,减少到302天
;销售收入由1982年的6490万元,提高到11230万元,提高幅度为73%。表5—12列出了黑龙江
省县、市属农机修造企业1954—1985年历年经营效益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