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8年,拖拉机下放给农业社集体经营后。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工作由各县选拔够条件 的青年农民,就地组织培训。同年拖拉机数量较多的拜泉、巴彦、肇州、海伦、青冈、富锦 等县,首批办起了县农业机械化训练班(学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到1961年,全省县( 市)农业机械化学校、训练班增加到57处,在校和在训学员达9000多人。拜泉、海伦两县统 计,由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培养的拖拉机驾驶员、座机手和农具操作手占全县这些人员的50— 60%。但因为县农业机械化训练班(学校)处于初创,多数无固定场所,教员系临时借用,没 有教学设备和统一教材,条件很差又缺乏经验,各县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县拖拉机到了 后搞突击训练,不能保证培训质量。很多拖拉机驾驶员没有技术级别。1962年末,全省统计 拖拉机驾驶员的平均级别才1.76级,在9186名驾驶员中,2级以下的占74.3%。由于技术水 平低,责任事故很多,作业质量不好,影响农民使用机器的积极性。
    国家再次办站后,为了解决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问题,1964年全省建立古城、海伦、宝清 、黑河及哈尔滨市5所2年制农机技工学校,招收在农村参加劳动1年以上的初、高中毕业生, 经过系统培训达到3级驾驶员技术水平。各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训练班)停办,由省办技工校 统一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数量满足不了需要,1965年毕业学员656人,只满足当年需用的 10%;拖拉机驾驶员生活和工作都在农村,全省平衡调动,搬家、落户、故土难离等实际问题 都难解决。因此,1965年7月5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在“关于今后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问题 的意见”中提出:开辟两条培训渠道,省、县培训结合,以县为主。各县可根据农业机械化 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农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自训自用。但是,由于“文 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干扰破坏,结果各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未办成,省办的农机技工校也相继 停办。这样,农业机械技术工人的培训只依赖“跟班作业、以师代徒”,以实践为主的培训 方式。
    1972年,全省新建和恢复松花江、嫩江、合江、牡丹江、绥化、黑河6个地区农机技工学 校,承担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任务,招生实行“社来社去”、不占国家指标、由地区主管、面 向地区。
    1973年,国家农林部(73)农林(农机)字第28号文转发《农机人员培训工作意见》中 要求“机器未到、培训先行”。并指出“培训工作由省(市、自治区)、地、县、社四级分 级负责进行,要恢复和建立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设立长期固定的农业机械化训练班(校)” 。当年全省各县恢复农业机械化学校达30所,1978年增到70所,教职工587人,加上地(市) 级办的农业机械化学校和技工校,全省地(市)、县两级办校达82所,基本实现一地(市) 、一县一校。
    县农业机械化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也培训修理工和各类管理干部, 既培养新手,也复训提高老手。培训方式,从实际需要出发,实行长短结合,长期班招生学 制1—2年,短期轮训班3—6个月,还有季节轮训和一事一训等。培训人数1978年统计共达82 600人次,其中拖拉机驾驶员62900人次,座机手9900人次,修理工3000人次,管理干部和其 他人员6800人次。
    自1979年起,加强了县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基础建设。根据各县土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发 展要求,把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发展规模分为200人、150人、100人、80人和50人5个档 次。其中:200人规模的县有双城、巴彦、绥化、肇东、海伦、龙江、讷河、拜泉8个;150人 规模的有五常、宾县、密山、青冈、明水、肇州、肇源、望奎、兰西、庆安、安达、克山、 依安、富锦、依兰、桦南、嫩江、呼兰、阿城19个;100人规模的有木兰、尚志、延寿、绥棱 、富裕、克东、林甸、甘南、泰来、杜蒙、桦川、汤原、宝清、集贤、绥滨、同江、宁安、 林口、虎林、北安、德都、爱辉、逊克、孙吴、勃利、哈市、伊春市、齐市28个;80人规模 的有通河、方正、萝北、抚远、饶河、东宁、穆棱、海林、呼玛、嘉荫、铁力、鸡东、鸡西 、佳市郊区和牡市郊区15个;50人规模的有鹤岗、绥芬河、七台河及双鸭山市4个,漠河、塔 河、友谊县和加格达奇区未建校,按规模分批建设;整顿县农机化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 清理闲散人员;增强和改善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 机械管理局制定下发了《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工作暂行条例》,开展先进农业机械化学校评比 活动。1982年,评出省先进校有:讷河、集贤、黑河、双城、鸡东、哈市、东宁、肇源、海 伦、依兰农业机械化学校。
    1982年9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黑龙江省农民技术人员管理办法(试行)》 的规定,为了培养农民农机技术人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发了黑农机发(1982)211号 文《黑龙江省农民农机技术员管理办法(试行)》。按此办法(试行)规定,由个人自愿申 请,基层组织推荐,指定县农业机械化学校集中培训,最后经行署、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统一 命题,统一考评,统一审批。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牡丹江、黑河及鹤岗7个地、市, 共晋升农民农机技师9人,农民农机技术员1810人,其中1级99人,2级258人,3级1453人。并 由行署、市人民政府授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统一印制的技术职称证书。后因农村农机经营体 制变革未能坚持实行。
    1983年,讷河、黑河、宾县、依兰、东宁、明水、哈市等7个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被评 为省先进校,其中讷河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还被评为省先进农业机械化学校标兵和全国先进农 业机械化学校。通过近4年上下共同努力,到1984年,全省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基建共投资1 100万元,全省74所学校中基本达到计划规模的有62所,占总数的83%;144名正副校长中,具 有大学本科和中专学历的为108人,占75%,教师素质也有很大提高;增添了一些教学设备, 全省各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共有大型拖拉机71台,小型拖拉机35台,联合收割机5台,各种农具 124台,解剖车29台,还有电影机13台,录音机53台,投影仪46台,幻灯50台,演示台22台, 示教板331台以及各种模型377台。
    黑龙江省农村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变卖给农民个人经营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培训对 象由过去的集体驾驶员变成了经营农业机械的个体农民。农业机械集体经营时,培训方式以 分级训为主,初训和复训相结合,学习时间比较长,学习内容也较系统。农业机械由个人经 营后,培训方式以短训为主,分散训练为主,培训内容按需要,用啥训啥。这些新变化对县 农业机械化学校过去有计划培训,规范化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一度出现了“生难招、班 难办、农业机械化学校半年闲”的局面。对此,各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做了一 些尝试性的改革:在办校方针上,改变过去那种单一为农机,变成立足农机,面向社会,走 出行业,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拓宽培训领域;改变过去单一搞培训的状况,变成了以培训为 主,实行培训、推广、服务相结合;改革现行体制。绥滨、富锦、克山、望奎等县将县农业 机械化学校、农具研究所和农机局技术推广股三者联合起来,成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中心 ,实行统一领导,合署办公,开展培训、推广、技术咨询一条龙服务。1985年,74所县级( 包括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共有教职工790人,其中教师270人,共培训各类人员6315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