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省属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958年3月,根据黑龙字第795号文件通知,正式组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该所隶属黑龙江省农业厅领导,处级单位。所址设在原东北农学院内,由该院院长王发武兼 任所长。所内设农业经济、农田作业与排灌机械、加工机械等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在全 国统一规划下,研究适合黑龙江省自然情况和耕作特点的各种动力机械与耕作机械;对现有 农村动力与农具的研究整理,引进农机具和国家新产品的(适应性能与结构性能)鉴定;研 究各种动力与作业机械的合理运用、修理及改装。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后,原黑龙江省农 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系并入该所。1959年4月迁至哈平路现址。同年10月改由黑龙江省农业 机械厅领导。1962年,将嫩江、合江、牡丹江3个地区农机研究所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领导,改称分所。1963年哈尔滨市蔬菜机械化研究所并入,增设蔬菜及经济作物机械化 专业研究室。1964年分所改属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直接领导。1969年4月改名为黑龙江省农业 机械研究所,归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局领导。1970年归回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领导,1972年6月 恢复原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78年升格为副局级单位。1980年8月按黑龙江省政办 字137号文通知,将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畜牧机械化研究所、经济作物机械 化研究所、农业机械修理研究所、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及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划归黑龙江省农 业机械化研究所领导。1984年又将上述6个专业研究所归回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直接领导 。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经过近30年的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业门类比较齐全, 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科技手段比较先进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化科研机构。1985年末,所内设有 旱田作业机械化、农建水利机械化、农机化综合技术、新技术应用、经济作物机械化、农用 动力及能源机械、技术情报7个研究室。研究内容涉及20多个专业。设有化学分析、材料试验 、金相、磨损、热处理、电测、电算、土壤理化分析、排种部件试验、耕作机械试验、风机测试、液压测试、复 印及录像等13个基础部件和专业试验室。有检验设备及仪器等400多台(件),其中单机价格 5000元以上的有40余台件。试制工厂有车、铣、刨、磨、镗、制齿等加工机械,锻压机械, 木工机械及熔炼设备等44台。还有国内外不同型号的拖拉机6台,各种型号农具50余台,中外 图书资料7.7万余册,试验用地345亩。全所共有科研人员201名,占职工总数的45.9%,其 中高级职称5人,工程师112人,农艺师5人,农经师1人,技术员78人。建所以来,共开各类 科研课题407项,取得成果250项,其中获部、省四等奖以上项目为52项,厅(局)级奖32项 。自1973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农机资料》(和黑龙江省农机学会合办)、《黑龙江农机》等 资料和刊物,交流农机技术、情报和经验。
    二、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前身是嫩江地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1959年在嫩江地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农机系科研室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嫩江地区农业机械 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区农具改革、研究设计工作,归嫩江行署农业机械局领导,所址在齐齐 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全合台。
    1962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嫩江分所。1964年改称黑龙江省嫩江农机运用 研究所。1966年10月—1968年10月,嫩江农机运用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及林业研究所合并为 嫩江地区“五七”干校,科研工作中断。1969年,“五七”干校又改名为嫩江地区科学研究 所,下设农机组,归嫩江行署革命委员会领导。1972年撤销嫩江地区科学研究所,原嫩江农 机运用研究所恢复改名为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除承担部分省下达课题外,主要负责 全区农具改革工作,归嫩江行署农业机械局领导。1973年,按科研专业分工,该所重点担任 全黑龙江省农田建设机械的研究,1978年,又转向经济作物机械的研究。1979年升格为处级 单位。1980年8月,该所上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 究所。所内设草原建设机具,饲料收获机械,试点和区划3个研究室。1985年末,全所共有科 研人员42人,占职工84人的50%,其中工程师16人,农艺师2人,技术员24人。
    建所25年来,共开课题100项,取得成果30项,获奖课题20项,其中部、省级奖6项,厅 (局)级奖6项,地区奖8项。
    三、黑龙江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
    1959年,在原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内组建农业机械研究室,对外称牡丹江地区农业机 械化研究所。1962年6月,经中共牡丹江地委批准,从原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分出,正式成 立牡丹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962年8月,牡丹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牡丹江分所 。主要承担牡丹江地区农业机械的改革、研究设计任务。所址设在牡丹江市郊温春镇。
    1964年6月,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牡丹江分所改称黑龙江省牡丹江水田机械化研究 所,专业研究水田机械。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年3月与黑龙江省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牡丹江地区农业技 术推广站、牡丹江地区植物保护站合并,成立牡丹江地区农业科学试验站,归牡丹江行署革 委会领导。同年7月牡丹江地区农业科学试验站与牡丹江农业学校合并成立牡丹江地区农业“ 五七”公社;1970年8月中共牡丹江地委决定,撤销牡丹江地区“五七”公社,迁回原址,成 立牡丹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隶属牡丹江行署农业机械局领导,除负责本地区的农业机 械改革任务,还承担省下达的水田机械科研课题。1978年,经中共牡丹江地委批准,该所晋 升为处级单位。1980年8月,该所上收,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水 田机械化研究所。所内设水田耕整地和种植机械,水田收获和脱粒机械两个研究室。1985年 末,该所共有科研人员42名,占职工总数78人的52.6%,其中工程师17人,技术员25人。建 所以来,共开旱田、水田、农建等各类半机械化、机械化科研课题69项,取得成果49项,其 中部、省级成果33项,地级成果6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2项,黑龙江 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地区奖4项。
    四、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位于阿城县,原为松花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71 年重建,隶属于松花江行署农业机械局领导。1980年8月该所上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领导,改为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开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新产品设计及其工 作部件基础理论的研究。1984年9月14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第94号文件批准进行调整 ,撤销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由海伦县迁入,原经 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人员、物资等并入农机试验鉴定站。
    五、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前身是合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于1959 年,所址设在合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院内,归合江行署领导。主要开展以农业机械改革为 中心的科研活动。1962年更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江分所,主要承担全省非田间机 械化的研究任务。1964年改称黑龙江省合江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8年10月并入佳木斯农业 机械厂,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车间劳动,对外仍称合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70年10月 自佳木斯农机厂分出,所址迁至佳木斯市友谊东路。1977年经中共合江地委批准,升格为处 级单位。1980年8月,该所上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改名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 工机械化研究所,承担全省粮食处理及场上作业机械、种子加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 农业能源机械的研究。1985年,全所共有科研人员44名,占职工人数53.7%,其中工程师29 人,技术员15人。所内设种子加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场上作业机械3个研究室。
    到1985年,共承担科研课题29项,其中机械工业部6项。完成22项,其中新机具和成套设 备13项,标准化项目5项,调研和区划项目4项。受到各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共26项次,其中机 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3项,中国农机科学研究院优秀调研项目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 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三等7项,四等1项;地区科技大会奖6项。
    附属试制工厂主要设备有车床、刨床、联合冲剪机、折弯机、电焊机、空气锤等。建厂 以来试制了脱谷机、粉碎机、割晒机、冻土机、种子初清机及种子加工厂成套设备的连线部 分的机具和管道,同时还承担一些外委加工。1983年获纯利4.8万元,1984年增加为11万元 ,1985年为11.4万元。六、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为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的专业科学研究机构。 1960年,海伦县成立农业机械修理研究所,1962年,该所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动 力修理研究室合并,组成黑龙江省海伦拖拉机修理研究所,隶属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其任 务以研究拖拉机修理技术为主,开展各种农业机械修理技术的研究。
    1964年,所址由海伦县迁到呼兰县,改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修理研究所。所内设3个研究 室,分别承担修理工艺、修理体制与企业管理、磨损规律与修理制度的研究。1963年下放呼 兰县领导。1970年归回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局领导,并将原嫩江农机运用研究所承担的农业机 械维修保养的科研任务划归给该所。1974年,经国家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与黑龙江省农 业机械管理局协商,该所同时承担国家农业部下达的农业机械维修科研任务。1983年8月,经 国家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协商,将该所扩建为省、部共 管的农机维修研究所,同时称农牧渔业部农机维修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机维修研究所。为处 级单位。发展步伐加快,新建了科研楼、试验室,还从国内购置和国外引进了燃烧分析仪、 铁谱仪、动静平衡试验机等主要仪器和设备。常规试验条件有修理工艺、旧件修复、动力试 验、油料化验、金相、磨损、曲轴疲劳及金属机械性能试验等设备。1985年所内设旧件修复 工艺与工装、修理工艺与工装、维护保养、检测、技术经济管理、新技术应用6个研究室,还 有《农机维修》期刊编辑部。全所共有科研人员95人,占职工人数的57.9%,其中副研究员 1人,工程师41人,技术员53人。建所以来,共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课题98项,获省科技 大会奖5项,部级奖的3项,黑龙江省科委及农业机械管理局奖7项。
    七、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的前身是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址在绥 化县绥化镇。
    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原名松花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0年成立,隶属行署 农业机械局领导,所址设在绥化“八一”拖拉机配件厂内。1962年8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被 撤销。1970年3月,恢复改名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79年10月,经中共绥化地委批准 ,晋升为处级单位。1980年8月,上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改为黑龙江省农机运 用研究所。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研究:(1)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机组、机群各种作业 的质量、数量等运用指标和生产原理及规律。(2)研究农机运用中的技术维护及其诊断。( 3)从节能出发研究油料业务,寻求节油途径。(4)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及其综合经济效果 。(5)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下的农机经营形式及其管理手段和方法。(6)农业机械区划, 优化和机器系统配备。1983年又增加农机运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1985年末,共有科研人 员41名,占职工人数的53.9%,其中工程师18人,农艺师4人,技术员19人。所内设置农机管 理运用、农村能源、微机开发及情报4个研究室,并设有动力试验室和油料化验室。主要测试 仪器有车用耗油计、拉力计、应变仪、农机田间综合测试仪、日产内燃机综合试验机、电测 设备及油料化验设备等。到1985年,共开各类科研课题36项,取得成果11项。其中获农牧渔 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四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奖5项,地区科 委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