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县(市)农具研究所
1959年,在毛泽东关于“每省、每地、每县都要建立一个农具研究所”的号召下,黑龙
江省各县(市)相继建立了农具研究所。同年底,建立起农具研究所的有拜泉、呼兰、阿城
、宾县、讷河、富裕、依安、青冈、克山、汤原、泰来、林甸、肇源、依兰、双鸭山等15个
县(市)。
1960年,双城、巴彦、木兰、通河、嫩江、克东、龙江、甘南、绥化、肇东、望奎、肇
州、明水、兰西、绥棱、海伦、庆安、富锦、桦川、勃利、宝清、宁安、穆棱、密山、尚志
、延寿、方正、林口、北安、安达等30个县和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4个市建立农具研
究所(站)。肇源县农具研究所被撤销。至此,全省共有县(市)农具研究所、农具试验站
48处,占当时全省61个县(市)的78.6%。
1961年,五常、杜蒙、肇源、东宁、友谊、呼玛等县相继建立农具研究所(站)。1962
年,在贯彻调整国民经济方针中,仅保留了克山、富锦、望奎、五常、桦川、双城、呼兰、
汤原、肇东、泰来、依安、讷河等12个县属农具试验站和拜泉、绥棱2个县农具研究所,其余
均被撤销。
1964年,又按黑龙江省编委、科委联合通知精神,进一步调整,上述保留的14个县属农
具试验站(所)也被撤销,至此,县级农机科研机构不复存在。
1970年后,黑龙江省各县(市)农具科研机构相继恢复。同年底,县(市)农具研究所
恢复到60个。1973年末,总数达到67个,1979年达到69个。
县(市)农具研究所的任务,主要是配合群众性工具改革,结合本地农业生产需要,开
展工具改革工作;其次,在县农机主管部门支持下。有计划引进试验推广有关农机方面新技
术和新农具。
1980年2月,全国农机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各级农机研究所进行一次调整和整顿…
…县农具所主要是抓推广工作,组织群众性的农具改革活动。地、县研究所一般不再搞农机
产品的设计研究”。据此,黑龙江省农机管理局(80)黑农机管生字163号《关于加强县农具
研究所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县农具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技术推广工作,组织群众
性农具改革活动。
1983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县(市)级农机科研组织机构也进行了
探索性的改革,虽仍保留县(市)农具研究所名称,但在组织形式上出现了3种形式:一是农
具研究所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科)技术推广股合署办公的“股所合一”形式;二是农具研
究所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合署办公的“校所合一”形式;三是农具研究所单独设置形式。
经过行政区划的调整,1985年末,全省70个县(市)中,建立县级农具研究所总数为66
个。友谊、塔河、漠河3个县和五大连池市未建立农具研究所。66个县农具研究所共有职工4
35人,其中管理人员336人,生产人员86人,服务人员13人。管理人员中有科研人员249人,
占职工人数的57%,其中工程师39人,农艺师1人,技术员208人。按文化程度分:大学63人,
占25%;大专36人,占15%;中专136人,占57%。66个县农具研究所中自有办公室的有:安达
、兰西、庆安、肇东、肇州、绥化、海伦、望奎、绥滨、宝清、同江、阿城、宁安、海林、
虎林、林口、密山、穆棱、东宁、克东、龙江、拜泉、富裕、泰来、克山、双城、木兰及佳
木斯市郊区等28个县(市)农具研究所,办公室总面积为1632平方米。安达、庆安、肇东、
肇州、海伦、同江、嘉荫、阿城、拜泉、富裕、甘南、泰来、宾县、尚志及佳木斯市郊区等
15个县(市)农具研究所附设有试验、试制车间,车间面积共1983平方米。全省县(市)农
具研究所共有各型拖拉机32台。其中链轨车1台,中型轮式车3台,小四轮拖拉机15台,手扶
拖拉机13台;有各种农具49台(件);设备有各型车床18台,钻床12台,刨床3台,铣床9台
,气电焊设备17套。66个县(市)农具研究所机构中,实行“股所合一”的有38个,占57.
5%;“校所合一”的3个,占4.5%;单独设置农具研究所的25个,占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