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成果种类

  一、垄作机具
    垄作是黑龙江省农业耕作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80%左右耕地采用垄作。推行农业机械化 初期,从国外引进的机具多属平作,因此,安排研制垄作机具就成为各级农机科研机构的共 同任务。经过全省各级农机科研部门多年努力,黑龙江省垄作主要作业环节所需农具基本配 套齐全,从而使农业机械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一)垄作整地机具
    连贯犁。1963年拜泉县农机运用研究所张殿明工程师将畜力牵引的铁犁用机架组合起来 改以拖拉机悬挂作业,当时称之谓“连贯犁”,可以起垄、嫚地,为全省研制垄作机具做出 了贡献。
    悬挂式垄作七铧犁。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4年研究成功。可以起垄、嫚地、搅 麦茬作业。作业行数为7行,垄距500—730毫米,耕深100—180毫米,配套动力为东方红—7 5拖拉机,小时生产率为27—37亩。这是机引垄作机具研制工作的一大突破,填补了黑龙江省 机引垄作机具的空白。1980年,该所又在原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悬挂式垄作七铧犁Ⅱ型 ,采用组合式梁架,可分别安装成五铧和七铧,机架高度可调,在嫚地、深松作业中,可同 时施肥。到1985年统计,上述两种垄作七铧犁共推广2万余台,成为黑龙江省主要垄作农具。
    深松部件。随着深松耕法的出现和推广,1972年,各种深松农具(部件)也相继研制出 来,开始在七铧犁、扣种机上加装深松部件,仅七铧犁深松铲一项全省就推广1.2万多套。
    联合耕种机。为了适应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相结合的耕作制,1977年,黑龙江省 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垄作七铧犁、扣种机、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的基础上,研制成3GZ— 6联合耕种机,能完成起垄、嫚地、垄间深松等作业,推广使用1100余台。
    深松机。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IS一370/335深松机,与东方红— 75拖拉机配套,安装成超深松状态,深松深度可达35—50厘米;安装成全面深松状态,深松 深度可达26—30厘米,保持耕层不乱。
    (二)垄作播种机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965年研制的ZX6—4.2型联合扣种机,适合传统垄作工艺要 求,能一次完成破茬、压底格子、播种、掏墒、镇压5项作业,与东方红—54型拖拉机配套, 每班能扣种180—240亩,相当于旧大犁扣种时用60人,108匹马的效能。先后生产6352台,在 当时较为粗放耕作的扣种条件下,在农业生产上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耕作水平提高,扣种 农艺被淘汰,此机也于1971年停止生产。1972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龙江— 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适用于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等中耕作物的垄上播种、中耕、起垄、 施化肥等多项作业,采用水平圆盘传动机构和水平星轮式排肥器,播6行。到1983年,全省推 广使用6000台。为了适应良种化的需要,1981年,又研究成2BY—6玉米精量播种机,能精播 玉米、大豆、丸粒化甜菜籽;也能宽播大豆、高粱、谷糜等多种作物。排种器型式为侧倾斜 勺轮式,排肥器为钢丝搅龙式,开沟器为滑刀式,覆土为小拉子,镇压轮为窄(或宽)的零 压胶胎式。播种深度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实,省工省种,在相同条件下,较人工埯种和龙 江1号播种玉米,每亩可省种子1—1.5公斤,1982年通过鉴定定型,1984年生产推广160台。 1984年,为了给小型拖拉机配套,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还研制成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 2BT—1型通用单体播种机,该机能进行玉米垅上穴播,高粱垅上双行拐子苗穴播,大豆垅上 双行单粒等距点播,谷糜垅上双行簇播。能一次完成开沟、点子、侧深施肥、覆土等作业, 适于垅距为70厘米的垅上播种作业,也可用于平播。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也研制 成龙江单体播种中耕机。该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一次完成开沟、点种、施肥、覆土4道工序 。可播种谷子、高梁、大豆、玉米、甜菜、小豆等多种作物,到1985年,共推广了3500台。
    (三)垅作除草机具
    首推合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于1972年研制成的东风Ⅱ号畜力苗间除草机,采用梳齿 工作部件、结构独特,能除大豆1—2遍草,除草率达90%,伤苗率在5%左右,一人二畜,班效 45—60亩。此机不仅向省外推广,还曾出展东欧,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黑 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于1979年研制成SHM—1苗间除草机,对垅台台面仿型采用了单组台 车式结构,除草部件采用双面圆盘后弯钩式梳齿部件,安装在垅作七铧犁或龙江一号播种机 的机架上悬挂作业,玉米伤苗率可控制在5%以内。1982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 成ZF—6中耕追肥部件,该部件系安装在垅作七铧犁Ⅱ型或龙江一号播种机上,用于大田作物 中耕追肥或整地同时施肥作业,能对中耕作物进行侧条深施干颗粒无机化学肥料(尿素、硝 酸铵、复合肥)。排肥器采用纲丝搅龙,开沟器采用钝角靴鞋式和滑刀式,排肥量通过变换 链轮调节,调节范围为5—20公斤/亩,施肥深度为8—12厘米可调,施肥部位为苗侧一带, 距苗8—10厘米可调。
    (四)收获机
    重点是解决高杆作物的机械收获问题。197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参与研制成 丰收2卧式(4YW—2型)和丰收2立式(4YL—2型)玉米收获机,能一次完成摘穗、剥皮、茎 杆粉碎等作业。经鉴定定型、批量生产推广使用。1982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依兰 收获机厂合作研制成4DN系列大豆挠性低割装置,割茬较低,割台损失率小于5%,与国产北大 荒—6联合收获机配套使用。
    二、农建、水利排灌机械
    (一)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从1965年始开题研究。1966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ZL —60型坡地筑埂犁,该犁由机架、犁体两部分组成。最大耕深50厘米,耕宽60厘米,可进行 筑埂、筑渠及开沟等作业,生产推广400台;1973年,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 制成ZZST—1型筑渠筑埂机,生产推广350台;197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CP —1.5铲抛机,该机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土方抛运工作,与东方红—54/75拖拉机配 套,一次抛土深约15厘米,工作幅宽为1.5米,每小时生产率在修梯田时为441立方米,开沟 时为200立方米,生产推广600台。同年,该所还研制成ZLX—60型筑埂机,与东方红—75拖拉 机配套,工作幅宽60厘米,最大耕深50厘米,两次完成筑埂高度80厘米,生产推广1000台。 1976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SPY—3型牵引式液压平地机,用于大面积农田平 地、旱田改成水浇地、梯田和水田的土地平整,也能用于道路或工程平地等作业。该机一次 刮土量达1.4立方米,生产推广500台。1980年,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CS—5牵 引升运式铲运机。1983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ILA—345型铧式双向犁,该犁 为全悬挂,由液压缸驱动主梁水平回转,通过回转机构,使犁胸转动,实现左右转向,最大 耕深27厘米,适于熟地平、垅耕翻作业。这样,农田建设中的方田、水平梯田,开沟、筑渠 等作业均可实现机械化。
    (二)水利排灌机械
    自1966年开题研究,早期重点研究农用系列泵,如1971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 站研制成压力充油式潜水泵,1976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LN6—20农用离心泵 ,该泵主要用于灌溉田地,提取地下水或江河水,水泵入口直径6英寸,扬程20.5米,流量 每小时180立方米,全省生产推广1万台。1976年以后,重点研究大型喷灌机械。黑龙江省农 业机械化研究所1977年研制的8Y—90—65型喷灌机,可固定在东方红—54/75拖拉机后部同 拖拉机一体进行作业,回转形式为全圆式扇形,喷洒半径为’57—64米,喷水量为每小时10 0吨,结构简单,移动方便,适用于山区、平原、草原等所需喷灌作业,共生产推广1500台。 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又研制成DYT—370型拖移式圆形喷灌机,DYP—400型拖 移式圆形喷灌机和DPP—250型平移式喷灌机。DYT—370型拖移式圆形喷灌机由喷头、塔架、 配电系统及供水系统组成,控制长度37米,入机流量为每小时60—80吨,有效控制面积为29 0—645亩,爬坡能力为30%坡度。DYP—400型拖移式圆形喷灌机,控制长度为400米,喷水量 为每小时140立方米,爬坡能力为20%坡度,一个作业点可控制面积为750亩。DPP—250型平移 式喷灌机,控制长度为250米,控制面积为1000亩,采用钢索电控导航系统,适用于地面有灌 渠的喷灌作业,机组直线平移运行,最快运行速度每小时为222米,可调。这些大型喷灌机械 技术水平先进,处国内领先地位。
    三、畜禽饲养、管理和多种经营机械
    早在1960年,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就曾在该院实验农场设计安装了黑龙江省第一条机 械化养鸡自动线;东北农学院也曾在该院实验农场安装成被毛泽东主席批示的“我国第一条 养猪机械化生产自动线”。后来,因为这两个农场领导体制和生产任务变化,这两条自动线 都未被坚持使用。
    饲料加工机械被当作畜牧机械的首位加以解决。从1965年起,合江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 所就开始研制饲料粉碎机。先后定型有“合江FZ—395型”、“合江—144型”、“FS—44型 ”、“FS—620型”等,1972年,又研制成9F—44型饲料粉碎机,该机纯小时生产率:玉米秸 为127公斤,玉米为642公斤,玉米芯为41.3公斤,全省有14个厂家生产达3万余台。1974年 ,又在FS—620型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成9F—62型饲料粉碎机,该机采用圆盘式刀片,对较湿原 料适应性强,锤片采用标准型,互换性好。小时生产率:玉米秸为358公斤,大豆秸为352公 斤,玉米为1680公斤,玉米芯为130公斤。到1980年底,推广使用4000多台。从而形成黑龙江 省粉碎机系列,使黑龙江省农村饲料粉碎实现了机械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 针指导下,为了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畜禽饲养管理和多种经营机械 得到进一步发展。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9GSQ—40牵引式牧草收割压扁 机。该机为侧牵引式,由切割、拔禾、输送、行走、传动和压扁等部分组成。可完成牧草切 割、集条、压扁等农艺要求,还可兼收小麦、大豆、谷子等。1982年,该所研制成小型养鸡 设备,该设备含单、双列两种蛋鸡笼,9QD—3.6型电动切菜机和9QY—10型手摇切菜机,这 两种切菜机均可加工鲜、冻白菜和胡萝卜等青饲料。同年,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研制 成9GCZ—0.2小型手动草子收获机。1984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又研制成一种新型 养鸡设备,该设备包括9LDB—348型双列蛋鸡笼和9LDB—324型单列蛋鸡笼,适于家庭和专业 户养鸡使用。这套设备到1985年底已推广使用5650组。1985年,该所还研制成9QD—260小型 电动、手摇两用切菜机,以及适合不同规模养鸡、养猪使用的9SJ—100、250、500和1000公 斤饲料加工成套机组。
    粮食加工机械设备。1980年,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通过鉴定的“种子加 工机械的研究”课题,是我国第一条用国产设备连接而成的种子烘干加工生产线。它由玉米 果穗烘干室、选种加工线和电气控制室3部分组成,每批可烘干玉米果穗100吨,该设备填补 了我国种子加工业的空白。1982年,研制成的5X—3.0种子清选分级机,可用于玉米、大豆 、小麦、高粱、水稻种子的清选及玉米清选后的分级。1983年,研制成6FC—0.62型面粉加 工成套设备和6NC—12.9型粮米加工成套设备,均具有总体布置紧凑合理,工艺流程先进, 成品质量好、高效、节能等优点;1984年,研制成的“30、60吨”玉米种子加工成套设备, 不仅在省内推广应用,并被引入吉林、新疆等省(区)。
    四、农业机械维修技术
    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主要科研成果有:
    (一)农业机械修理工艺
    农业机械修理工艺有12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1964年制定东方红—54/75拖 拉机修理工艺,(力+厂)—5—35五铧犁修理工艺。1967年制定铁牛—55拖拉机修理工艺,东方红— 54拖拉机燃油系安装、修理及调试工艺。1972年制定东方红—54/75拖拉机燃油系修理工艺 ,拖拉机轴承修复工艺。1974年制定拖拉机Ⅱ号燃油泵故障及调试工艺。1974年制定拖拉机 Ⅱ号燃油泵修理工艺。1982年制定拖拉机液压悬挂系修理工艺。1984年制定GLX—1型螺纹孔 修复器及螺纹孔修复新工艺,L—5—35五铧犁技术状态检查方法及工艺等。这些科研成果, 系统地提出了国产拖拉机和农具主要零部件和总成的技术标准,修前和修后应达到的技术要 求,以及修理方法和检验方法,为农业机械维修企业和使用管理部门保证维修质量提供了依 据,不仅在省内得到普遍推广,大部分也为外省所采用。
    (二)农业机械维修设备及工具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1965年研制成液压铆钉机,支重轮螺母拆装机。1967年在 总结全省开展农机修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基础上,通过选型和改进提供104种维修工具 ,还研制设计74台(件)农业机械修理用非标准设备和工具,经双城县和哈尔滨市农机修造 厂生产,提供给我国援助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漠文尼农机修造厂使用。1970年研制成拖 拉机支重轮拆装台。1976年研制成拖拉机汽缸盖修理工作台,手动液压泵式拆装工具,主离 合器修理工作台。1977年研制成拖拉机转向离合器修理工作台,车架修理工作台。1981年研 制成东方红—54/75拖拉机底盘拆装台。1984年研制成东方红—54/75拖拉机去铆钉机等等 。上述各种拆装和修理设备多采用机械、电力和液压传动,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受到 群众欢迎,为全省各级修理企业普通采用,从而改变了维修企业在拆装作业中长期存在的人 抬肩扛,锤打棒撬,既笨重又不安全的历史。提高了工作质量,促进了文明生产。
    (三)农业机械旧件修复技术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研制的有:1968年JZ—2型机械式振动堆焊头,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振幅调节方便,整机用件数量和重量较之苏联当时同类产品节约2/3。1971年拖 拉机燃油系精密偶件修复工艺;拖拉机齿轮修复工艺。1972年拖拉机轴承修复工艺,农机破 损零件环氧树脂粘结工艺。1974年自动堆焊工艺在农机修理上的应用。1975年工程塑料在农 机上的应用;拖拉机铸铁壳体及零件冷焊工艺,该工艺可提高修复质量,使修复率达到90%。 1976年金属喷涂修复曲轴工艺,气门等离子堆焊工艺,按此工艺修复的旧件其使用寿命可为 新件的2—3倍,成品率达90%。1977年一般轮轴类零件振动堆焊修复工艺。1978年等离子弧堆 焊犁铧工艺等。这些农机旧件修复技术,全省各级修理企业根据实际加以采用。据1980年统 计,全省共拥有振动堆焊机66台,自动堆焊机19台,低温镀铁设备32套,金属喷涂设备10套 ,电镀设备21套,氧乙炔喷焊设备23套,铸铁冷焊设备63套,化学粘结设备46套。年修复旧 件能力达到160余种40万余件,为70年代我省大搞农机旧件修复,缓解当时农业机械零配件生 产供应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贡献。80年代取得的新成果有:1981年低温镀铁修复工 艺;1983年典型零件等离子喷涂工艺;1984年铁基复合镀在修复机械零件方面的应用以及提 高金属电喷涂耐磨性的研究等。
    (四)其他
    主要成果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1976年研制的低压水喷制Ⅱ号合金粉末。水压 为每平方厘米6—8公斤,60目以上粉末占50%;TQD电器试验台,结构紧凑,一机多用,体积 小,重量轻,调速性能好,使用维修简便。1981年研制的4125型锯末纸浆机油滤芯,较之原 铜网滤芯强度每平方厘米大6公斤,效率高70%。1983年研制的柴油机使用中机油简易分析设 备,能在现场快速分析柴机油的粘度、酸值、水分和污杂度。这些科研成果均分别获得部、 省级奖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五、农机运用科研成果
    农机运用是农机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主要科研成果有:
    (一)区划、规划与机具配备系统
    1981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编制了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区划”,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方针、政策以及合理配备机 具类型提出具体意见,为制定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资源调查及农业综合区划提供了依 据;1982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畜牧机械化研究所、水田机械化研究所、经济作 物机械化研究所、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共同编制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区划(及机 具系统)”。该区划内容分综合区划和专题区划两部分。综合区划部分在分析总结各区域发 展农业机械化具体条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步骤和措施 。专题规划有:省水利排灌机械化规划;省农田基本建设机械配备规划;省场上作业和农副 产品加工机械配备规划;省水田机械化区划及机具配备规划;省甜菜机械化区划及机具配备 规划。1984年,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农机运用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参与编制 “松嫩平原农业区划”。该区划提出了松嫩平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向、道路以及该地区特 点和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同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还参与编制了“中国农 业机械化区划”。1985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参与由国家农牧渔业部南京农机化研 究所主持的“不同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研究编制大纲草案”和“不同地区实行农业机 械化方案制定方法”编制工作。在“方案”和“方法”中,吸取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 的正确观点,提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系统和实用的方法。各地、县农机(具)所也参加了编 制本地、县农业机械化区划和发展规划工作。这些区划和规划从实际出发对有关发展农业机 械化的方向、道路、政策合理配备机具类型以及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 ,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具体规划提供了依据。
    (二)标准、试验方法
    包括部级和省级共16项,其中部分已经有关部门正式颁布实施。
    部级标准(试验方法)5项:1966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制定的《玉米收获机鉴 定试验方法》;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制定的《农用平地机标准和试验方法( NT137—79》;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制定的《深松铲和深松铲柄标准(NT253 —81)》;1984年,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制定的《种子清选机技术条件标准 和试验方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持制定的《马铃薯种植机试验方法》等。
    省级标准《试验方法》11项: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1974年制定的《T—1 500型谷麦脱粒机技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1976年制定的《TY—4.5A型玉米脱粒机技术 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1977制定的《ZC—1.0型铡草机技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1978 年制定的《MF—85型磨面机技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1979年制定的《9F—44型粉碎机技 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1980年制定的《6Y—180型液压榨油机技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 以及《6NSL—33立式砂辊米机技术条件标准和试验方法》。黑龙江省农机运用研究所1982年 主持制定的《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实行、全省推广面积达4000万 亩,综合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1983年制定的《农机作业量与耗油量定额》,1984年制定的 《农机安全操作规程》,1985年制定的《东北地区汽、煤、柴油贮存标准》等。
    (三)综合技术研究
    机械深松耕法。1972——197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松花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东北农学院、呼兰县历井良种场共同试验研究的农业机械深松耕法。它是以垄作为基础, 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播、压、管相结合,垄平作相结合的一整套机械耕作方法。把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的平板式耕层构造改变为立体耕层,使土层有虚有实,土层不乱,蓄水保 墒,增加肥力释放,粮食增产效果达20%以上,全省普遍推广。同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 第一机械部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在哈尔滨市召开北方14省(市)深松耕法及农机具现场经验 交流会,会议认为黑龙江省深松耕法在华北、西北有重要的推广价值。8月27日,黑龙江日报 发表了黑龙江省全面推广深松耕法的报道,指出:“深松耕法对于增温抗蚀,防旱抗涝,增 产粮食,降低机械作业成本,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
    少耕机械化试验。即东北商品粮基地少耕法试验。由吉林省机械化耕作栽培研究所主持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参与完成,1983年,经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组织验收 。该项成果主要是在东北松辽平原排水良好的河淤土和黑土上,采用耙茬机播或原垄机播等 少耕法。试验表明:采用少耕法与采用耕翻整地播种,两者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采用耙 茬机播比耕翻机播减少机械作业2次,每亩节油34.8%,少花机耕费38.8%;采用原垄机播比 耕翻机播减少机械作业4次,每亩节油46.9%,机耕费少花53.8%。并可相应减少拖拉机和犁 的投放量。
    海伦县永和乡荣兴村农业机械化试点。1982——1985年进行,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研 究所主持。该项试验主要研究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促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 商品性生产。通过对自然资源考察,农业机械配备、管理和运用的研究,主要作物机械化高 产栽培规范化研究,畜牧业饲料种植、加工及饲养技术的研究,1985年荣兴村人均收入达64 5元,为规划任务的129%;粮豆平均亩产200公斤,为规划任务的110%。
    半农半牧型机械化试点。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在甘南县建华村进行。1982—1984 年,经过3年工作,农田耕作的耕整地、播种、中耕、收获、脱粒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0%以 上;牧草种植、收割、喷灌、运输、加工均实现了机械化。产业结构经过调整,种植业比重 下降为37.5%,畜牧业比重上升为30.7%,林、工、副业比重占31.8%,人均收入由1980年 的357元增加到796元,经国家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组织验收认为:试点在充分发挥 机械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机械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以及全面发展农、林、 牧、加、渔业生产等方面是成功的,可在同类地区试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