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农业机械学会

  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委会1959年4月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东北农学院教授余友泰、吴 克騆负责组建哈尔滨地区分会筹委会。1959年10月,黑龙江省成立农业机械厅,农机队伍迅 速扩大,为了广泛团结农机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学术活动,繁荣农机技术,经黑龙江省科 学技术协会批准,于1960年4月,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筹委会哈尔滨地区分会的基础上,正式 组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当年有会员125人。
    1962年11月,农机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会决定,下设农机制造、农机修理、农机运用、 作业机械、农用动力等6个专业委员会,推动专业科学技术活动的开展。到1965年,全省会员 为148人。1978年4月,会员代表会上又决定增设农业机械化及技术经济、农机科学管理及标 准化、收获机械化、畜牧机械化、水田机械化、场上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6个专业委员会 。其后,随着学术活动的开展,又成立了经济作物机械化、园艺机械化、农机市场3个专业委 员会以及农机科普、教育、情报信息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3个工作委员会,在国 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系统分别设立两个分会(劳改系统为分会筹备小组)。到1980年全省会员 为474人。为了开展科学技术咨询工作,根据中国科协和黑龙江省科协的规定精神,于1983年 12月,经省科协批准成立黑龙江省农机科技咨询服务公司。至此,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下 设有15个专业委员会,3个工作委员会,2个分会(组)和1个咨询服务公司。1985年,全省会 员增到1500人。黑龙江省农机学会已成为一个学科面广、专业门类较多、队伍比较庞大的省 级学会之一。
    学会成立20多年来,围绕每个时期的重点农机科学技术问题和农业机械化问题,组织开 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以及科普等活动。1960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主要是围绕当时农机 作业普遍存在的“犁后喘”和垄作农具不配套,以及如何改善拖拉机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 命等有关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一些具体技术实施问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对垄作机 具配套和提高机械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建议。并组织会员围绕生产急需开展调查 研究和送技术上门等活动。先后组织1300多人次对农机技术、农业先进工具和先进修理工艺 深入县城和农村,进行传授和表演,服务内容达213项,受到各地欢迎。还通过省广播电台举 办农机科技知识讲座16次,协助有关单位办短训班,推广和普及先进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生 产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978年以来,学会活动主要围绕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开 展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以杂粮产区作业机具配套,降低材料消耗、节能技术、机械化技术 经济分析为重点的学术交流活动。会员撰写的论文对改善黑龙江省农机修理体制、发展旱田 灌溉机械、搞好杂粮地区的机械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特别是黑龙江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业机械在经营形式、服务对象、动力结构和“化”的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 化,学会及时召开全省农业机械化学术讨论会,从“化、管、配”等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 ,研究探讨关于对农业机械化形势的认识和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等问题。
    农业机械学会自建会开展活动以来,到1985年,共征集论文1284篇。其中向全国性学术 会议推荐150篇,在省出版的杂志上发表的100多篇,还有8篇参加了国际性的学术交流。近年 来对所征集的论文,进行了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252篇。通过学术活动,学会向有关部门提 出合理化建议62项,已被有关部门采纳的有关项目,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机械学会还与有关单位配合,结合生产和科研需要,开展了农机科学普及工作。据不 完全统计,编写农机科普读物24种,印刷130余万册,及时向农机战线广大职工宣传普及农机 技术知识。
    科技咨询服务公司成立后,制定了农机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条例,开展了提供科技信息、 科技技术咨询和决策咨询活动。几年来,共完成服务项目100多项,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 产力,搞活中小农机企业,促进农业生产,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1981年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评为科普先进 集体,1982年被评为先进农业机械学会;1983年被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先进单位 ;1985年被评为先进学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 省农机学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从1979年开始到1985年,以学 会为主接待日本、联邦德国的代表团、考察团(组)共5批3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举行座谈 会、报告会,进行了关于农业机械化、甜菜机械化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 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