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在1959年11月,接收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厅划归的哈尔滨农业机械
化学校后,到1985年末,有3所省农业机械化中专学校、2所行署(市)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
、5所行署(市)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74所市、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合计教职员工1879人。
一、省属院校
(一)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
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1959年11月,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划归黑龙江省农业机
械厅,年末教职员工229人。1960年1月4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副秘
书长、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厅代厅长赵振华,兼任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该院教职员工
1961年末增至619人,1962年为491人。1963年8月,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黑龙江
农业机械化学院合并到东北农学院。
(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59年11月,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划归黑龙江省农业
机械厅,当时学校名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247人。1960年该校
教职员工增至421人。
1961年3月,学校改名为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93人。1963年8月黑龙江
农业机械化学院合并东北农学院时,划给该校部分教职员工,年末教职员工234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下放哈尔滨市管理,1968年又改由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兵团接管后,将学校解散,教职员工绝大部分分到各国营农场工作或
劳动。
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筹组复校的教职人
员52人。1974年该校正式复校开课时,教职员工101人,其中教师47人。1978年该校教职员工
增至231人,1985年为332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54人,教师31人。
(三)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
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建立于1962年,年末教职员工102人,1964年8月,改为黑
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年末教职工83人。“文化大革命”后,学校下放海伦县,
1969年学校解散,教职员工被分到县各部门。
1972年,恢复海伦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隶属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局,学校名称为黑龙江
省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年末教职工58人,其中教师15人。
1979年12月,绥化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撤销,教职员工并到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合并后,校名改为绥化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79人,其中教师28人。
1981年5月,绥化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全省农机系统
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省地共管,以省为主。1985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黑龙江
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管,年末教职员工167人,其中讲师1
1人,教师32人。
(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学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学校,原为嫩江农业机械化学校,1981年5月改为现名,实
行省地共管,以省为主。1985年4月,收归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管,年末教职员工120
人,其中讲师10人,教师17人。
(五)古城、海伦、宝清、哈尔滨、黑河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
黑龙江省克山古城、海伦、宝清、哈尔滨、黑河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是1964年8月建立
的。哈尔滨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建立不久,即合并到克山古城技工校,年末教职员工,克山
古城校119人,海伦校83人,宝清校71人,黑河校32人。1965年,克山古城校187人,海伦校
85人,宝清校60人,黑河校3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4所学校都下放所在县,1967年
相继停办。
(六)牡丹江、松花江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
1981年5月,牡丹江、松花江两行署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分别改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农
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和黑龙江省松花江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为全省农机系统培养技术工人。
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省地共同领导,以省为主。年末,两所学校教职员工175人,其中教师41人
。1984年7月,两所学校又改由所在市、行署农业机械管理局(总站)全权管理。
二、行署(市)属学校
(一)农业机械化学校
1960年,牡丹江专署在密山县建立牡丹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20人;哈尔滨
市在呼兰县建立康金井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26人。
1961年,嫩江专署在拜泉县建立拜泉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40人。康金井农业
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增至64人。1963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撤销了这3所学校,教
职员工和学生被安排同类学校继续工作和学习。
1978年,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市和绥化地区建立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齐
齐哈尔市校11人,鸡西市校3人,鹤岗市校4人,绥化地区校77人。1979年,哈尔滨和双鸭山
市建立农业机械化学校,哈尔滨市校8人,双鸭山市校6人。同年,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由绥化迁往海伦县,设在海伦县的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撤销,其教职员工合并到绥
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后校名改为绥化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79人。同时,
还将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撤销,改建为嫩江农业机械化学校,年末教职员工91人。
1981年5月,绥化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嫩江农业机械化学校
改名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全省农机系统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省
、行署共管,以省为主。
198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牡丹江市均建有农业机械化学校。
年末教职员工,哈尔滨市校11人,齐齐哈尔市校13人,鸡西市校3人,鹤岗市校4人,双鸭山
市校4人,牡丹江市校107人。
198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市建有农业机械化学校。年
末教职员工,哈尔滨市校14人,齐齐哈尔市校9人,鸡西市校6人,鹤岗市校3人,双鸭山市校
3人,七台河市校3人。
(二)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
1972年1月,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牡丹江、黑河地区各建1所地区农业机械化技
工学校。年末教职员工,松花江地区校33人,绥化地区校35人,嫩江地区校20人,牡丹江地
区校49人,合江地区校84人,黑河地区校21人,合计242人。
1978年,大兴安岭、伊春地区也分别建立了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全省共有8所农业机械
化技工学校,每个地区一所,年末共有教职员工558人。
1979年12月,撤销了绥化、嫩江两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改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
校。1981年5月,撤销合江、黑河、大兴安岭行署和伊春市的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改办行署
(市)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牡丹江和松花江行署两所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分别改为黑龙
江省牡丹江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和黑龙江省松花江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为全省农机系统培
训技术工人。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省、行署共同领导,以省为主。1984年7月,又改由所在行署
(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总站)全权管理。1984年末两所技工学校教职员工175人,1985年职
工172人。
(三)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
1981年5月,合江、黑河、大兴安岭行署和伊春市的4所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改为合江
、黑河、大兴安岭行署和伊春市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负责本行署(市)农业机械化干部的
培训任务。绥化行署在原绥化地区机械化学校校址,建立绥化行署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负
责绥化行署农业机械化干部的培训工作。年末5所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教职员工293人。1985
年末298人,其中讲师14人,教师35人。
三、县(市)农机化学校(班)
1957年9月,省将28个拖拉机站交县(市)领导后,增加了拖拉机,急需增加拖拉机驾驶
人员。拜泉、海伦、巴彦、肇州、富锦等县,首先办起了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训练班,主要培
训拖拉机驾驶人员。1961年统计,全省有41个市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在校生5993人,教职工
234人;有16个市县训练班,学员3108人,教职工38人;有44个农村人民公社训练班,学员3
340人,教职工85人。
1964年,为提高拖拉机驾驶人员的培训质量,省办5所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主要培训拖
拉机驾驶员。这时的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和训练班,基本停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解散的解散,停办的停办,教职员工也都分散了。
1973年,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开始恢复和建立,年末松花江、绥化、嫩江、牡丹江
、合江、黑河地区有30个县(市)办起了农业机械化学校,教职员工228人。1974年,全省有
45所县(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教职员工344人。1978年增至70所学校,教职员工587人。19
85年68所,7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