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篇 农业生产条件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无霜期短,但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基本可以满 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70%的降水量集中在农作物生长的6—9月, 峰值在7月和8月,此期正是高温季节,水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全省地下水资源 比较丰富,水质较好,埋藏深度较浅,平原地区可开采量近100亿立方米/年。但目前开采利 用率很低,开发利用地下水仍有很大潜力。全省在册的耕地,到1985年达到13395.5万亩, 居全国第一位。在耕地中,肥力较高的土壤占70%左右。另外还有2325万亩宜农荒地尚待开垦 。全省农村劳动力,到1985年达到489.3万人,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7.4亩,比1949年 减少6.1亩,这有利于向田间多投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各级人民 政府通过开办农业学校、短期培训班、文化夜校、广播、函授等多种形式,使农村劳动力素 质有很大提高。全省耕畜到1985年达到195.1万头,平均每头耕畜负担耕地68.7亩,比194 9年减少10.1亩,可以多翻地,多中耕,实行精耕细作。农具,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是 用犁杖、耲耙等旧式农具进行农田耕种。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从苏联引进推广新式畜力农具 ,尔后,随着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先后推广了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机引农 具等现代化农机具,到1985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9%,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6.4%, 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的28.7%,打场脱谷、粮米加工、饲料粉碎等非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机 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