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表水

  本省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有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 池和连环湖四大湖泊。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13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656亿立方米(保证率 80%的年径流量为41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地域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 少。在伊春、铁力、海林、完达山东部年径流出现4个高值区,年径流深在200—500毫米之间 ;在安达闭流区、倭肯河、三江低平原出现3个低值区,年径流深20—150毫米。年径流和年 降水的地区分布趋势大体吻合。受自然降水和融雪径流的影响,全省径流年内分配具有明显 的雨雪型特征。较大洪水多出现在7—9月,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5—80%;5—6月常出 现春汛,其径流总量约占年径流量的10—40%;冬季和春季(11—4月)径流量一般占全年的 5-20%。年际间有比较明显的丰、枯交替及连丰连枯变化的特点。近80年来,全省年径流大体 经历了枯、平、丰、枯4个阶段。1930年以前为枯水期,1930—1950年为平水期,1950—1970 年为丰水期,1970年以后又转入枯水期。枯水年与丰水年的年径流量相差8倍以上。全省分 为4大水文区域:大小兴安岭寒冷湿润区年径流深162.3毫米,径流总量230.4亿立方米,占 全省径流总量的35.1%,是全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西部松嫩平原干旱区年径流深44.6 毫米,径流总量51.7亿立方米,占全省径流总量的7.9%,是本省地表水资源最少的地区; 中部山丘湿润区,年径流深222.3毫米,径流总量273.4亿立方米,占全省径流总量的41.7%, 是全省地表水资源最丰富地区;三江平原半湿润区,年径流深114.0毫米,径流总量100.3亿 立方米,占全省径流总量的15.3%。
    新中国成立前,全省只有5座小型水库,650公里江河堤防,洪涝灾害严重。新中国成立 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从1949年到1984年,国家投资30多亿元,群众自筹和 劳动积累40多亿元,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30座,修筑江河堤防9654公里。依靠这些水利工 程,先后战胜松花江、嫩江等7次较大洪水,保护农田2700多万亩。涝区治涝面积3000多万亩 ,占全省易涝面积的54%。建成各类灌区6671处,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1949年全省水稻面 积为167.4万亩,到1985年扩大到584.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