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3亿立方米,平原多,山区少。松嫩低平原为封闭较好的地下水
盆地,浅层地下水分布由近缘到中部,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含水层厚度由薄变厚。普遍分
布第4系砂砾卵石——粉细砂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10—150米,潜水位埋深1—5米,富水性
不等。单井出水量为2—150吨/小时;西部分布第4系砂砾卵石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厚度10—
60米,顶板埋深30—90米,承压水位埋深5—20米,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25150吨/小时。
松嫩高平原大部分地区为第4系黄土状亚粘土、粉细砂孔隙潜水,水位埋深5—20米,水量贫
乏,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吨/小时;呼兰河左岸及拉林河高平原下伏第4系砂砾石孔隙承压
水,含水层厚度3—50米,单井出水量20—100吨/小时。三江低平原盆地型地下水特征不明
显,浅层地下水分布规律由西南部孔隙潜水过渡为东北部孔隙承压水,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
,含水层厚度由薄变厚,富水程度大体由大变小;西部潜水区含水层厚度20200米,水位埋深
1—3米,单井出水量50一150吨/小时;东部承压水区含水层厚度100—250米,顶板厚度3—
17米,水位埋深3—8米,单井出水量2—150吨/小时。穆棱兴凯湖低平原浅层地下水分布由
北向南,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含水层由薄变厚,为第4系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10—
80米,水位埋深1—4米,单井出水量10—100吨/小时。
新中国成立前,很少开发地下水灌溉农田。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开展打井浇地。50年代
后半期,首先在西部干旱地区开展打土水井浇地,尔后,逐步发展为打机电井浇地。1972年
全省能使用的机电井有14803眼,旱田水浇地面积达到171.2亩。到1980年机电井增加到456
50眼,旱田水浇地面积扩大到566.9万亩。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机
电井维修和管理工作没跟上,机电井利用率降低,到1985年,配套的机电井增加到66011眼,
其中能使用的52089眼,水浇地面积下降到324.8万亩。
打机电井除灌溉旱田外,在春季播种时,还可以利用抽上来的地下水坐水、滤水种玉米
、高粱等作物。到1985年坐水、滤水种面积已达到1322.3万亩,基本可以保证春播一次保全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