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机具

  一、古代农具
    据农业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用打制的石锄、石铲、石斧、板状砍伐器 等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石锄、石铲用于松土除草和刨坑播种;石斧和板状砍伐器用于砍伐树 木,开垦荒地。尔后,这类石制农业生产工具,逐步由打制发展为磨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汉代到南北朝,黑龙江地区逐步引进铁镰、铁镢等铁制农具和使用耒耜进行土壤耕作。耒 耜是古代翻土农具,耜以起土,耒为其柄。到唐代,地方政权渤海国建立后,黑龙江地区出 现铁铧,开始实行犁耕。铁犁的出现和使用,为扩大耕地面积和深耕提供了条件,既提高了 生产效率,又解放了劳动力,把农业生产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辽、金时期,特别是金代,已 普遍应用铁制农具。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铁器中,铁制农具占很大比重,主要有犁铧、犁 镜、鋿头、锄、镢、锸、镰、铲、铡刀、垛叉等,这表明铁制农具已配套成龙,应用于农业 生产全过程,使金代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旧式农具
    金代以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到清代末年 和民国时期,旧式农具已相当完备。据《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记载,整地、播种、中耕、收 获、脱谷、贮藏和运输使用的主要农具有:
    犁杖。是一种垄作耕地工具,用于开荒、起垄、扣种和中耕培土。
    耢子。是整地工具,用于垄上碎土和整平土地。
    木磙子、囤轱辘、石磙子。是镇压农具,起碎土和压实作用,在播前或播后镇压垄台。
    耲耙、对犁。是原垄耲种的劐沟工具,劐沟后用点葫芦点种。
    拉子。是覆土工具,播种后用拉子覆土。
    镐头、铁锹。主要用来刨土和挖土,也用于整地和起垄。
    刨锹。用来刨楂子和刨埯子。
    点葫芦、把斗子。点葫芦是耲耙劐沟后,用它点种。把斗子是人工撒籽时的盛种工具。
    锄头、扒锄。用于锄草和间苗。
    镰刀。用于收割小麦、大豆、谷子、高粱、水稻等作物。
    石头磙子、连枷、苞米穿子、木叉、扬锨、扫帚、扇车、筛子、簸箕。是脱谷场上的作 业工具,用于脱粒和清选。
    磨、碾子。用于粮食加工。
    土仓子、板仓子、席子。用于贮藏粮谷。
    大车、大轱辘车、手推车、爬犁。是运输工具。
    这些旧式农具,直到1985年,大部分在农业生产中仍继续使用。
    三、新式畜力农具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的一些淘金工人曾从苏联购买少量播种机等新式畜力农具。1935 年奇克(逊克)、乌云(孙吴)、呼玛、欧浦、漠河等地60户农家有播种机25台、割草机13 台、打场机16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有计划从苏联引进马拉10行播种机、双轮双铧犁 、双轮单铧犁、环形镇压器、园盘耙、丁齿耙、摇臂收割机等新式畜力农具,1950年引进17 05台(件),在农业试验场、良种示范场及农业互助组进行示范,受到农民欢迎。1954年全 省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播种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平播的小麦、亚麻普遍增产两三成,平播的 大豆一般也增产20%左右。由于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在耕作上由过去的耲、扣交替发展为耲 、扣、翻结合,垄作与平作结合的耕作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尔后,由于拖拉机和机 引农具的推广,新式畜力农具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
    四、拖拉机和机引农具
    民国初期,有的军伐、官僚、资本家,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资本,开办农垦公司,用拖拉 机耕作。据《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政府为鼓励移 居北满开垦土地,主要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三角地带向志愿开垦者供给拖拉机及附属农具”。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开拓团也在各地开拓地使用了共用农具拖拉机、割草机、摊晒机等 大农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据《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统计资料》和《黑龙江四十年巨变》记载:1949年全省有大、中型拖拉机 225台,联合收割机14台,机引农具710台(件)。到1985年,全省有大、中型拖拉机90306台 ,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50112台,联合收割机20311台,机引农具269211台,载重汽车12970台 。机耕面积达到790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0%;机播面积达到5973.3万亩,占播种面 积的46.4%;机收面积达3243.7万亩,占收获面积的28.7%。农村的长途运输基本实现了机 械化,短途运输也普遍使用了小型拖拉机,饲料粉碎、粮米加工、场上脱谷等非田间作业已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