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大面积开荒和国家对木材需要量的大量增加,农村
传统能源日益紧缺。为了满足广大农村对能源的需要,多年来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有
计划地供应农用汽油、柴油和农电。1985年全省有90306台大、中型拖拉机,150112台小型及
手扶拖拉机,20311台联合收割机,5368台机动收割机,12970辆载重汽车,需用的汽油、柴
油基本满足供应;5034处机电排灌站、52089眼能使用的机电井,农村谷物加工、饲料粉碎和
农民家庭照明用的电力,都基本得到保证。人民政府在供应农用汽油、柴油和农电的同时,
还提倡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一、沼气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如人畜粪便、杂草、作物秸秆、污泥、废水、垃圾等)在适当的
温度、湿度和密闭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甲烷)。
1974年初,黑龙江省第一口地上方型水压式沼气池,在桦南县试验成功。相继在该县大
八浪公社建了10口方形沼气池。这种池建在室外,池体8—12立方米,池深3米,夏季日产气
量2.4立方米左右(见图1)。1975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桦南县召开推广应用沼气现场
会。同年7月,全省有23个市、县进行了应用沼气试点,共建沼气池131口,其中正常产气的
49口。1976年,各县相继建池2046口,分布在双城、龙江、海伦等18个县。但由于沼气池建
在室外,冬季造成池体渗漏,沼气池全部报废。1977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在宁安县召开全省
沼气工作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指出:沼气工作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重点放在松花江
、嫩江和绥化三个地区的严重缺柴县。把室外建池改为室内建池,把过去建的方(沼气池是
方型的)、大(池体一般8—12立方米)、深(池深一般3米左右)池型改为圆(池型为圆柱
体型)、小(池体4—6立方米)、浅(池深不超过2.5米)池型。这种池型日产气1.0立方
米,可满足5口之家日煮两餐,夜点一盏灯之用。这种沼气池虽然解决了越冬问题,但污染环
境和进出料困难,没有推广开。1980年春,龙江县沼气办公室设计建造全封闭浮沉式沼气池
。池体6立方米左右,夏季日产气量1.9立方米。这种沼气池去掉了水压式沼气池的进出料口
,只留活动盖口。主要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气压比较稳定,利于保温防寒。但浮沉缸
的储气容积小,易跑气(见图2)。同年,省沼气办公室在肇东县试验成功地上顶返水下开口
沼气池(见图3)。池体4立方米左右,日产气量1.2立方米左右。产气率较高,进出料方便
,冬季空池越冬。1982年,望奎县沼气办公室试验成功红泥塑料沼气池(见图4)。池为方型
,容积2—4立方米,日产气量为0.9—2.2立方米。这种池省工、省料、成本低、进出料方
便。到1985年,全省共修建各种沼气池11545个,其中红泥塑料袋沼气池5375个。主要分布在
当时严重缺柴的25个县(市)。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做到燃料、肥料、饲料等综合利用,
致使一部分沼气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二、太阳能
1975年7月,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经验交流会后,黑龙江省开始在城市开展太阳能的利
用工作。1977年11月,哈尔滨铁路局首先建成一座采光面积18平方米的淋浴室。到1985年5月
,哈尔滨市已有37个单位,安装了采光面积为1368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
在农村利用太阳能,主要集中在太阳灶的研制和推广方面。1980年6月,肇东县研制成本
省第一台太阳灶(见图5),安装在肇东县姜家乡赵青家试用。焦点温度920℃,15分钟烧开
5公斤凉水。省科委随即在双城县举办了第一期太阳灶培训班。并向严重缺柴的绥化、嫩江地
区14个县(市)下达太阳灶推广试点的任务。到1982年9月,全省已在23个县(市)推广太阳
灶1213台。到1984年末,先后举办了四期全省性的太阳灶学习班。共培训技术员500余人,推
广太阳灶约3000台。太阳灶采光面积为3.2—3.5平方米。一年可利用5—6个月。据杜尔伯
特蒙古族自治县沙胜大队调查,使用太阳灶,每户每年可节约羊草或芦苇1500—2500公斤。
如果把太阳灶与沼气同时使用,每天可节柴18公斤。1983年9月,哈尔滨市蔬菜科研所李秀敏
与黑龙江省电信器材厂进行了太阳能集热器提高蔬菜温室地温的研究。在早春(3—4月)和
晚秋(9—11月)平均提高地温1—2℃,促进了蔬菜生育,提高了蔬菜产量。
三、风能
风能主要用于风力发电和风力提水。本省风能开发利用历史较短。1965年,由中国农业
机械研究院设计,哈尔滨水产局修配厂制造了一台三叶型水平轴风机。1966年4月至5月运抵
密山县兴凯湖组装。由于调速装置尚未装妥,即遇大风起动运行,该机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
,仅运行了40分钟,桨叶便被大风折断。其后虽然修复,却赶上了“文化大革命”,风力发
电机无人过问。
1979—1981年,省机械研究所和绥化电机厂试制了一台草原供水风力发电机组(见图6)
,该机采用直升机退役桨叶,电动节距调速及尾轮迎风装置。桨叶直径17.3米,塔高12米,
设计风速8.0米/秒,起动风速4.0米/秒,停机风速2.5米/秒,额定功率20瓦千。配12
组90安时蓄电池,能为各类机型的中小型深水潜水井及农牧民生活提供电力。安装在新巴尔
虎右旗的一个知识青年点使用。这是一台由国家投资研制的中型发电机。在国家开发风能的
同时,一些农民和部分基层科研单位也自发地研究小型风力发电机。庆安县欢胜公社民办教
师肖良,1978年利用废材旧料,试制了一台功率为30—5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见图7),不
仅解决了照明用电,而且为大队广播喇叭送电。他还帮助39户社员办起了类似的微型风力发
电装置。富锦县兴隆公社一名拖拉机手,利用拖拉机报废的电机和蓄电池,组装了微型风力
发电机,为自己家庭供电。在他的影响下,有些人相继组装了20—30瓦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
,在偏远的农村利用风能发电看上了电视。桦川县东方红马场,1979年从山东寿光县卫东盐
场购进一部直径6米的多叶型风力机。自己动手制作了配套压力式水泵,每小时出水量3—4吨
,是本省利用风能提水的第一次尝试。伊春市为解决林区防火瞭望哨所的用电问题,于1983
年试制成功了FD—2—100型风力发电机。当年推广10台,运行效果良好。截至1985年末统计
,黑龙江省已有30多个县、市(包括林区及部队),共装设风力发电机和风力提水机205台,
装机总功率4003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