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分布

  随着生产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生产布局不断发 展变化。
    一、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
    据《后汉书·夫余传》、《魏书·乌洛侯传》和《北史·勿吉传》等史书记载,从公元 前206年—公元589年(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居住在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黑 龙江下游广大地区的古民族,起初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麦、稷等,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五 谷”(粟、黍、稷、麦、豆)和葵菜。这些都是旱田作物,其共同特点是:耐寒、抗旱、早 熟。从公元6世纪—10世纪末(隋、唐至五代时期),不仅种植“五谷”,而且有了大豆、白 苏等。作物种植区域由西向东扩展到三江平原、穆棱河和绥芬河流域。
    公元10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辽、金、元、明时期),农作物中又增加了葱、蒜、韭、 芥等蔬菜及瓜、果。从而结束了黑龙江省“土宜五谷,不出五果”的历史。
    清初,农作物种类又有增加。据清代《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软《柳边纪略》载,谷 类有稗子、小麦、大麦、粟、秫(粘谷)、黍、稷、高粱、荞麦、燕麦等10种。到清末,玉 米已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有烟、麻、苏子等。蔬菜类的芹、芥、韭、生菜、菠菜、萝卜、茄 子、黄瓜、莴瓜、葱、蒜、白菜、秦椒、丝瓜、扁豆等已应有尽有。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以种植谷糜、高粱、大豆、麦类为主。1926年“东省铁 路经济调查局”调查,黑龙江省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大豆一般比前10年增加10%,占粮豆 作物面积的31%,成为主体作物;谷子、高粱、玉米、麦类等四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都在15% 左右。东北地区沦陷后,玉米种植比重由1932年的6.1%,猛增到1945年的21.2%;水稻由0 .09%,增加到2.1%;大豆由34.2%,下降到25.2%;小麦由19.8%,减少到6.6%;形成以 大豆、玉米、谷子三种作物为主体的作物结构。作物分布也出现变化。西部干旱盐碱土地区 ,大豆面积减少,向北部、东部黑土地区发展。比较喜温的高粱、玉米主要分布在双城、呼 兰、巴彦和松嫩低平原的肇东、肇州、龙江等县;小麦产区由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克山、拜泉 、绥化、双城、五常等县,向北向东推移到讷河、富锦、桦川、宁安和黑河等地。
    二、农作物主产区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粮食和轻工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作物构 成中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比重增加,高粱、谷子、杂粮比重减少,经济作物比重上升 ,逐渐形成了作物主产区。
    大豆主产区。随着全省土地的开发,特别是大批国营农场的建立,大豆产区逐渐向北部 、东部扩展到齐齐哈尔市、黑河地区、佳木斯市北部和大部分国营农场,大豆播种面积一般 占粮豆薯面积的40%左右。
    
    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的双城、肇东、肇州、肇源、巴 彦、呼兰、龙江等县,玉米面积一般占粮豆薯面积的50%左右。
    
    小麦主产区。新中国建立初期,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克山、拜泉波状平原和完达山西段 的低山丘陵地区。60年代以后,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小麦产区 向北部小兴安岭两麓和三江低平原扩展。这些地区小麦面积一般占粮豆薯面积的40%左右。
    
    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穆棱河两岸和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间河谷平 原地区。五常、木兰、尚志、方正、延寿、庆安、宁安、密山、桦川、汤原等10个县,1985 年种植水稻270.3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46.2%。
    
    马铃薯主产区。商品薯集中在克山、讷河、嫩江、北安、拜泉、依安一带。
    甜菜主产区。新中国建立前后,主要在阿城、双城、呼兰、哈尔滨市郊种植。随着糖厂 的增加,甜菜种植逐渐扩展到松嫩平原西部、北部和三江平原等地。1985年甜菜播种面积超 过15万亩的有安达、讷河、林甸、富锦、依安、甘南、依兰、海伦等8个市、县。
    亚麻主产区。50年代亚麻主产区在阿城、双城、延寿、海伦、勃利、克山、拜泉、呼兰 、兰西、依兰、巴彦等11个县。60年代中期雨露亚麻发展起来后,扩大到安达、依安、佳木 斯等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