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种植区划

  为使种植业生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加强农业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适 地适种,发挥主产作物优势”的方针,制定了农作物种植区划,调整了农作物结构。
    一、进行农作物区划
    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局组成区划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农作物区划工作。经过一年多时 间的调查研究,于1980年12月编制出《黑龙江省粮豆薯作物主产区简明区划》。初步规划出 全省5个作物主产区,即:北部高寒地带的小麦、大豆、马铃薯主产区;东部三江平原大豆、 小麦、水稻主产区;中南部山间玉米、大豆、水稻主产区;中西部松嫩平原玉米、大豆主产 区;西部风沙盐碱干旱地带玉米、杂粮主产区。1981年秋,根据国家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委 员会及黑龙江省区划办公室的部署,先后对北部25个县、市,大、小兴安岭(称北两岭)、 张广才岭、老爷岭(称南两岭)和松嫩平原4个区域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研究农 作物种植区划。到1985秋,编写成《黑龙江省种植业区划》,规划出全省10个种植区和1个类 型区。
    (一)北部山地麦、油、薯、药区
    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塔河、呼玛县,黑河市的西北部和嫩江县北部,属高寒山区 。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1600—2000℃,无霜期90—100天,年降水量400—700毫米。耕地 面积1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生产特点:小麦面积占粮豆面积76.7%,总产占81 %;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油菜籽、饭豆、豌豆在本区均表现籽粒饱满,产量稳定;药材资 源丰富,出产的刺五加、满山红、黄芪、五味子、平贝等名贵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二)小兴安岭低山沿江麦、豆、薯区
    位于小兴安岭中段,黑龙江中游的嘉荫、伊春、逊克、孙吴和黑河市东半部,属冷凉半 湿润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000—2200C,无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500—630毫 米。耕地面积4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生产特点:小麦面积占粮豆薯面积的64. 9%,总产占68.4%,商品率51.3%,是全省小麦商品率最高的地区;该区属大豆早熟、极早 熟品种区;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
    (三)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糖、苇区
    由松花江下游北岸、同(江)抚(远)三角洲和完达山南北地带组成。包括汤原、桦川 、鹤岗、萝北、绥滨、富锦、同江、饶河、抚远、宝清、密山和虎林等市、县。属温凉半湿 润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400—2500℃,无霜期130—145天,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耕地313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3%。区内国营农场耕地比重大,面积2025万亩,占全 区总面积的63.4%。生产特点:粮豆商品率高,商品量大。全区粮豆商品率为40.5%,商品 量占全省的22.3%,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58.9%;大豆比重大,占粮豆薯面积的34.9%,占 全省大豆面积的35.4%;总产量占全省大豆的31.4%,商品量占32.4%;水稻发展潜力大, 1983年水稻面积达79.8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4.2%,总产量17069万吨,占全省水稻总 产量的19%。区内水资源丰富,低洼地多,发展水稻还有很大潜力;甜菜含糖量高,一般比松 哈地区高1—2度;芦苇资源丰富,有苇塘150万亩。其中芦苇生长面积87.6万亩,蕴藏量占 全省的34.8%,分布集中。
    (四)完达山西段低山丘陵米、豆、糖、麻、烟、蚕区
    地处倭肯河、安邦河流域的勃利、七台河、依兰、桦南、佳木斯、集贤和双鸭山等县、 市,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C积温2500—2600C,无霜期130—140天,年降水 量500—550毫米。耕地74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6%。生产特点:玉米比重较大,面积 占粮豆薯的28.7%,总产量占粮豆薯总产量的29.8%;大豆高产稳产,大豆面积占粮豆薯总 面积的28%,总产量占28.2%,平均亩产94公斤,比全省高9.3%;经济作物较集中,甜菜、 亚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8.9%。其中甜菜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8%,亚麻占18%, 烟草占10%。柞林资源丰富,1983年放蚕面积21万亩,占全省蚕场总面积的39.4%。蚕茧总产 量2.5万担,占全省总产33.3%。
    (五)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间河谷米、豆、稻、烟、果、药、蚕区
    地处张广岭、老爷岭山间河谷,包括五常南部、尚志、方正、延寿、海林、宁安、牡丹 江、林口、穆棱、鸡西、鸡东、东宁和绥芬河。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C积温 2400—2600℃,无霜期120—140天,年降水量500—670毫米。耕地107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 积的8.0%。生产特点:立体农业特点明显,河谷区有水稻;丘陵区有玉米、大豆、烟草;低 山区有小麦、大豆、果树、药材和柞林,多种经营门路广。水稻占全省水稻面积的37.9%, 总产量占48.5%,平均亩产比全省高18.7%;烟草面积占全省烟草面积33.4%,其中烤烟面 积占烟草面积的75%,晒烟占25%,烟味纯正浓香,省内外享有盛名;果园6.5万亩,占全省 果园面积的35%,水果总产量占43%;药用植物有250多种,年蕴藏量占全省的一半,也是全省 人参的主要产区:宁安、林口、鸡西等市县柞林面积大,是省内柞蚕生产基地。
    (六)小兴安岭西南山边豆、米、稻、果、药区
    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部,包括绥棱、庆安、铁力、通河、木兰等县。属温凉半湿润气候区 ,日平均气温≥10C积温2350—2500℃,无霜期120—130天,年降水量550—640毫米。耕地4 5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0%。生产特点:大豆高产稳定,面积占粮豆薯的28.8%,平均 亩产110公斤,比全省亩产高27.9%;水稻面积占粮豆薯的9.7%,总产量占17.6%;水资源 比较丰富,发展潜力较大;有发展人参等药材和果树生产的潜力。
    (七)松嫩平原东南部米、豆、麻、糖区
    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包括双城、阿城、宾县、哈尔滨、呼兰、巴彦、绥化、望奎、海 伦南部、拜泉西南部、明水东部、兰西东部和五常北部。泥河以南属半干旱区,以北属半湿 润区,日平均气温≥10C积温2500—2800C,无霜期125—135天,年降水量480580毫米。耕地 面积256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9%。生产特点:为全省粮豆高产区,粮豆面积占全省 粮豆的17.4%,总产量占23.3%,商品量占全省25.2%,平均亩产212.5公斤,比全省每亩 平均高71.3%;玉米面积大,单产高,玉米面积占粮豆薯的36%,占全省玉米的28%,总产量 占全省的37.7%,商品量占全省的55.8%。1983年平均亩产243.5公斤,居全省首位;经济 作物占各种作物总播种面积10%,是老麻区和老糖区,面积分别占全省的27.6%和39%,亚麻 单产比全省高14.4%。
    (八)松嫩平原北部麦、豆、薯、糖、麻区
    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包括嫩江南部、讷河、德都、克山、克东、北安、海伦北部、依安 北部和富裕北部。属温凉半湿润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200—2400℃,无霜期110— 120天,年降水量450—550毫米。耕地220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3%。生产特点:麦豆 面积大,麦豆面积占粮豆薯的69.9%,占全省麦豆面积的22.9%,总产量占全省的26.4%, 商品量占全省的31%。平均亩产115.5公斤,比全省高14.4%。其中小麦面积占粮豆薯的42. 6%,占全省小麦面积的25.3%,总产量占本区粮豆薯产量的50.7%,占全省小麦产量的29. 7%,平均亩产比全省高12.7%;马铃薯面积占全省马铃薯面积的24%,种薯品质好,是全国种 薯生产基地之一;甜菜含糖量较高,为省内甜菜高糖区。
    (九)松嫩平原中南部杂粮、糖、油区
    位于松嫩平原盐碱土地带,包括安达、大庆、肇源、肇州、肇东、兰西西部、青冈、明 水西部、林甸、富裕南部和依安南部。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500— 2800℃,无霜期125—135天,年降水量400—480毫米。耕地1742.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13.0%。生产特点:全省杂粮作物集中产区和高产区,玉米比重最大,高粱产量较稳定,谷 糜杂豆等耐瘠耐旱作物也有较大生产优势;甜菜、向日葵的主要产区,经济作物面积占全省 的27.3%。其中甜菜面积比重最大,占本区经济作物的60.5%,占全省甜菜面积的30%,总产 量占全省的34.6%,平均亩产比全省高18.6%。
    (十)松嫩平原西部杂粮、油、苇区
    位于嫩江右岸风沙土地带,包括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齐齐哈尔 市郊区。属温暖半干旱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500—2800℃,无霜期125—140天,年降 水量370—450毫米。耕地7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4%。生产特点:杂粮作物集中产区 ,玉米、谷糜、高粱、杂豆等作物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75.7%,谷子、糜子、饭豆、绿豆等 高产质佳;向日葵主产区,向日葵占经济作物面积的70.8%,占全省向日葵面积的21.5%; 瓜类、葡萄等糖度高、品质好。齐齐哈尔市郊区,泰来都是闻名省内外的西瓜生产基地;芦 苇面积达100万亩,占全省芦苇总面积的39.7%。
    (十一)工矿、林、油、城郊蔬菜类型区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伊春和大庆 10个省辖城市郊区。蔬菜9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7%,占全省蔬菜面积的21.9%。生产 特点:蔬菜种类和品种较多,栽培技术较高,菜田基本建设较好,平均每94亩菜地有一眼机 电井,灌溉面积达60—70%;生产季节性强,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菜供应期在4月末到6月 下旬,占蔬菜总面积的9.4%;夏菜大部分为果菜类,供应期6月下旬到9月下旬,旺季在7月 中旬到8月下旬,占蔬菜总面积的35.1%;秋菜以白菜为主,供应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占蔬菜总面积的55.5%。三季蔬菜供应期的衔接时间往往是淡季。保护地生产比重较大,19 83年有各种保护地面积5.9万亩,占春、夏菜总面积的13.6%,其中地膜占保护地的68.7%。
    二、调整农作物结构
    在划分农作物区划的同时,开展了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工作。在农作物结构调整中,认真 执行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到1985年全省总播种面积12872. 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包括大豆、薯类)播种面积1082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1%。 总播种面积比1978年扩大454.4万亩,增长3.7%;粮食作物面积增加123.2万亩,增长1. 15%。由于粮食作物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增产技术的推广,1981—1985年,虽有3 年(1981、1982、1985年)遇到较严重自然灾害,5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达到1427.5万吨,比 调整前的1976—1980年5年平均总产量1332.5万吨,增加95万吨,增长率为7.1%。
    在稳定增产粮食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作物。1982年全省经济作物面积由1978年661.9 万亩,扩大到1044.5万亩,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8.2%,增长57.8%。1985年经济作物面积 持续扩大到1334.4万亩,比1978年增长102%,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10.4%。经济作物产值达 14.7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8.3%,比1978年增加了10.6个百分点。同时在北部、东部 气候冷凉无霜期短的地区适当扩大了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在西部、南部气温较高,无霜期 稍长的地区适当增加了玉米面积;在水资源条件好的沿江河地区和低洼易涝地,积极扩大水 稻面积。全省普遍大量压缩了谷糜、高粱等杂粮作物,使高产作物和高产值作物迅速增加, 逐步形成了以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为主体的粮食作物结构。区划前的1978年四大作物种 植面积8064.8万亩,占粮豆薯面积75.4%,1985年扩大到9236.5万亩,占85.4%。作物结 构调整,初步改善了人民以粗粮为主的粮食结构。1978年全省人均占有小麦和水稻不足100公 斤。1985年人均占有量超过150公斤,细粮比重有较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