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干旱

  干旱,历来是黑龙江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危害严重。据《黑龙江志稿》记载:1330 年(元朝至顺元年)“七月开元路大旱,自夏至本月一直未雨,肇州(今肇源县)旱”。据 1983年版《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钞》记载:“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编者注)杜尔伯 特旗连年干旱,米谷不收,牛羊倒毙,兵丁人民,逃亡于黑龙江、郭尔罗斯等处糊口,或至 典身与人度岁者,六千有余。”清朝从乾隆年间开始到光绪末年(1736—1908年)的172年间 ,有35年旱灾记载。1917年“肇州县遭旱灾,面积为四万五千零八十垧”。1918年“龙江县 入夏亢旱,立秋时仍无雨,秋禾平均收成不过二分”。1920年“全省亢旱成灾,饥民遍野” 。1926年“泰来县入夏以来特别异常干旱,禾苗多半枯槁”。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夏季 高温干旱,松江省180万亩小麦棵矮穗小,收成能达五成的不到一半,其余仅三四成。密山县 旱死农作物面积13.5万亩。桦川县旱死作物面积15万亩。拜泉、依安、绥棱、肇东等30多个 县旱象严重,玉米、高粱秆细穗小,普遍减产。1954年全省大旱,嫩江、讷河、克东、依安 、拜泉、杜尔伯特旗等县7—8月降水量比正常年少75—82%。尚志、铁力、绥棱等县从6月20 日至9月4日,降水量仅6.1—35毫米,是1892年以来的最低值。全省旱灾面积达1200万亩, 减产粮食70万吨。60年代旱灾较少。70年代后期旱灾频繁。从1975年到1979年,连续5年干旱 ,每年降水量与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比较,少104毫米,减少19.6%。西部地区这5年间,春 季降水比常年减少19.3%,夏季减少31.6%。据黑龙江省气象局资料,1975—1979年的4—7 月,对56个县、市进行的45个旬次的调查,20—30厘米深土壤平均含水量,小于20%的有25个 县市、35个旬次。其余的都小于或等于15%。这5年累计受灾面积9085万亩,占全省各种灾害 总面积的54.2%。约减产粮食170万吨。
    新中国建立之前,农民抗旱主要是依靠农业措施:一是实行垅作。二是顶浆打垅。三是 原垅种,踩底格子、压磙子。四是坐水种。五是抢墒播种。六是伏秋翻地。新中国建立之后 ,除继续运用农业措施抗旱外,大力发动旱区群众兴修灌溉工程和采取人工降雨办法抗御旱 灾。
    一、打井浇地
    50年代前期主要是打土井,提水浇地,面积很少。50年代后期开始打机电井。1957年有 机电井8眼。1972年发展到14823眼。1978年增加到39897眼。1985年达到52089眼,水浇地面 积达到425.8万亩。
    二、引水灌田
    沿江河湖泊的地方,采取兴修水利工程措施,提取江河水灌田。到1985年全省共有抽水 站和提水灌区3423处,总装机7714台,设计灌溉面积538.9万亩。其中水田247.2万亩,占 45.9%,旱田291.7万亩,占54.1%;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78.2万亩。其中水田159.2万亩 ,占57.2%,旱田119万亩,占42.8%;实灌面积183.3万亩。其中水田155.5万亩,占84. 8%,旱田27.8万亩,占15.2%。
    三、人工降雨
    1959年开始进行飞机人工降雨试验,到1981年共飞行270小时,对缓和旱情起到了一定作 用。1970年开始进行用高射炮打碘化银人工降雨试验,1974年推广。1982年端午节前铁力镇 旱象严重,气象部门派人指导打炮人工降雨,结果降了大雨,解除了旱象。到1984年,全省 气象部门管理的人工降雨专用高炮92门,分布在54个县市。高炮降雨影响面积达1000多万亩 ,有明显效果的占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