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低温霜冻

  低温霜冻是黑龙江省多年以来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据《黑龙江志稿》记载:“清代嘉 庆五年(1800年),黑龙江、墨尔根、呼兰等处,严霜早降,禾稼冻损。”“光绪十年(18 84年)七月大霜,呼兰镶兰旗地被灾”。“光绪十五年(1889年),呼兰城等处……秋霜早 降,岁歉收。”据《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记载:哈尔滨地区公元18801911年32 年间,低温年(6—8月平均气温比32年间6—8月份平均气温低0.7C)有6年,偏低温年15年 (比32年间6—8月份平均气温低0.2—0.6C)。民国元年和民国2年(1912、1913年),哈 尔滨地区连续两年6—8月份气温比历年平均低0.7—1.2℃。
    据哈尔滨低温气候资料记载,东北沦陷期的1934年6—8月,气温比历年平均低0.7℃。 这年宁安县受低温严重危害,高粱减产71.6%,玉米减产76.3%。据《满洲农产统计》载, 1940年龙江省因低温霜冻,粮食作物比1939年普遍减产,其中水稻亩产减少50.7公斤,陆稻 减少23.7公斤,高粱减少14.5公斤,玉米减少6公斤,大豆减少10.4公斤。另据伪滨江省 1941年呈报资料,“9月17、20日各县遭受霜冻……。肇东县、安达县、青冈县高粱、大豆减 产一成,延寿县减产二成”。
    新中国建立后,1949—1985年的37年间,出现10次全省性低温早霜灾害(1954、1957、 1960、1964、1969、1972、1976、1977、1981和1985年)。前二次,由于当时种植品种都是 熟期较早的当地农家品种,受害减产幅度较小。到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晚熟品种面积增加, 减产幅度明显加大。1969年低温,据爱辉、海伦、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安达、哈尔滨 、肇州、尚志、宝清、牡丹江等13个市、县统计,积温平均比常年少283C,全省粮食比上年 少收295万吨,减产37.2%。1972年,农作物生长季活动积温比常年减少253C,作物生育期延 迟,遭霜减产,全省粮食总产量比1971年减少300多万吨,损失25%。1976年前期干旱,作物 生长发育受阻,秋季遭受霜冻面积达1204万亩,比上年减产粮食286万吨,损失20%。1981年 和1985年,发生全省性低温,并伴有严重涝灾。1981年粮食总产比1980年减产212.5万吨。 1985年比1984年减产327.5万吨。
    农民防御低温霜冻的措施,主要有:适当搭配早熟品种,适时早播;玉米、高粱催芽播 种;玉米、甜菜育苗移栽;合理追肥,多产多;放秋垅拿大草,高粱打底叶,玉米去蓼, 大豆掐尖;水稻前期浅水灌溉和后期排水晒田,以促进作物早熟。1977—1979年曾一度采取 群众性大范围烟熏的办法防霜害。后经气象部门反复试验,认为烟雾防霜虽有一定效果。但 作业组织、时机选择比较困难,不宜大面积推广。因此,从1980年起,又进行重点试验,探 索新的防御低温霜冻灾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