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小麦

  黑龙江省是春小麦主要产区,是全国种植春小麦面积最大的省份。春小麦历来在粮食作 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小麦的适应性较强,分布很广,生育期短,春种夏熟,不受霜冻影响 ,又适于机械化栽培,是本省主要的夏熟作物。
    小麦经济价值较高,用途广泛。籽粒磨成的面粉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营养丰富,是人们 食用的主要细粮。黑龙江省生产的小麦品质优良。据西清著《黑龙江外记》记载,黑龙江出 产的小麦“磨面胜内地”,“罗五六过,尘飞白雪”。“艾浑麦面甘香胜中土,所产做饼松 美”。面粉曾被清王朝列为“贡品”之一。小麦磨面粉剩下的麦麸,是喂养牛、马、猪等牲 畜的精饲料。秸秆是草编、造纸和生产食用菌的良好原料。
    一、面积产量
    黑龙江省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土宜五谷。” 五谷即“麻、黍、稷、麦、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嫩江流域的室韦和牡丹江流 域的勿吉等古民族,均有“粟、麦及穄”。唐代渤海国时期,牡丹江、穆棱河以及绥芬河流 域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麦。清末和民国时期,小麦种植已遍及全省各地,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 一。1917年小麦种植面积64.6万亩。到1929年小麦发展到1484万亩,亩产42.5公斤。东北 沦陷时期,由于受日本殖民者摧残,加之进口面粉的冲击,又受锈病严重危害,小麦种植面 积逐年减少。1934年下降到846万亩。1943—1945年减少到600万亩左右。
    新中国建立后,1949—195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上下,平均亩产52.1公斤 ,年均总产59.5万吨。1958-1965年,随着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的建立 ,小麦生产逐渐发展。年均种植面积1386.9万亩,平均亩产60.9公斤,总产量84.5万吨。 其中196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683.8万亩,总产量为120.5万吨,平均亩产71.5公斤。1966 —1978年,播种面积年平均2331.6万亩,平均亩产95.8公斤,比上阶段平均亩产高34.8公 斤。1967年亩产最高为113公斤,首次突破100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小麦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2700—3200万亩,由新中 国建立初期占粮豆薯面积的9%,提高到1985年的28%。年平均种植面积为3037.2万亩,年均 总产量365万吨,平均亩产118.5公斤,比上阶段提高22.7公斤,是1949年亩产的2.8倍。 其中1983年亩产143.5公斤,总产达451万吨,亩产和总产量都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二、分布
    清末和民国时期,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开发较早的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新中国建 立以后,随着农田的开发,机械化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小麦种植区逐渐向东、向北发展。 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的北部县份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相继成为小麦集中产区。这些地方小 麦种植面积发展到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 调整,进一步发挥小麦适宜区的优势,播种面积迅速增加。黑河地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小 麦在粮豆薯面积中占15%左右,1985年上升到49%。佳木斯市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小麦占粮豆 薯面积的14%左右,到1985年增加到23%。齐齐哈尔市小麦面积由占粮豆薯的11.7%发展到29%。 牡丹江市小麦面积由15%发展到27.4%。
    省国营农场总局所属农场,大多数分布在小麦主产区内,机械化程度高,生产发展快。 1949年种植小麦10.6万亩,1965年扩大到752万亩,1985年达到1041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 的34.1%。商品量66万吨,占全省小麦商品量的38%,是本省小麦商品生产基地。
    三、生产措施
    (一)品种
    据《黑龙江通志采集资料》记载,民国初期“有火、洋两种。火麦色红而粒圆,性烈易 熟;洋麦色白而粒长,产较多”。东北沦陷时期,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滨南、兰寿、肇安、勇 捷、克华等。新中国建立前后,种植面积较大的有火麦子、农林3号、农林29号和克华等。5 0年代中后期,推广甘肃96号、秃不齐、合作2号、3号、4号和克强、克壮等耐锈抗锈品种, 使小麦锈病得到了控制。60年代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克进5号、6号,克旱1号、2号和克全等。 70年代以来,一直以“克”字号品种为主,有克旱3号、4号、5号、6号、7号,克涝2号、3号 ,克丰2号,还有新曙光1号、5号等。到1985年克丰2号面积达452万亩,克丰3号339万亩,克 旱6号309万亩,其他品种还有克丰4号、克旱8号、9号,克涝4号,黑春2号、3号,龙麦10号 、11号、12号,东农120,龙辐麦1号,北垦1号、2号等。
    (二)种植方法
    小麦播种一般在清明前后,南部稍早,北部较晚。新中国建立前,均为垄作稀植。主要 播法有:1、对犁劐种。用对犁在旧垄的两帮上开沟,人工点籽后,由犁后的拉子覆土,行距 30厘米。2、三犁川。先用耢子把垄耢平,然后在原垄沟及原垄两帮上开沟、点籽、覆土。3 、劐种。用打耳铧子的犁,在垄台的一侧开沟点籽,返回时在垄台的另一侧开沟点籽,均用 拉子覆土。4、大垄扣种。先破茬,压底磙子,点籽,然后掏墒覆土。5、挨犁挤。一般在马 铃薯或甜菜茬上用铧镏子,一犁挨一犁地开沟、点籽、覆土,然后用木磙子镇压。
    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和推广新式马拉播种机平播小麦,行距15厘米。到60年代,普遍采 用机引大型播种机,在翻地基础上进行7.5、15厘米平播或30厘米双条播,每亩保苗30—37 万株。70年代后,有些地方利用有深翻基础的前茬地实行耙茬播种,既保墒、保苗、增产, 又节省翻地费用。
    (三)施肥
    新中国建立前,小麦基本不施肥。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少量的化肥,到70年代,普遍 施用化肥,1977年亩平均施用化肥11标准公斤。进入80年代,平均亩施化肥20标准公斤左右 。国营农场施用化肥水平高于农村。60年代在北部小麦产区曾发生小麦不孕症,对产量影响 较大。经过专家鉴定认为,是缺硼引起的生理病害,施用硼肥后得到了解决。
    (四)灌水
    小麦灌水历史较短。东北沦陷时期,曾进行过小面积灌水试验。新中国建立后,省人民 委员会于1956年组织各级农村干部500人去河北省学习小麦灌水技术。回来后全省各地开展打 井灌水试验,并先后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林甸、青冈、龙江等县推广。1962年 全省小麦灌水面积达13万亩。随着旱灌技术的提高,先后涌现出青冈县新村大队、林甸县东 风大队等小麦旱灌,平均亩产200公斤的高产典型。1979年对牡丹江、嫩江、绥化、合江、松 花江地区的18个单位的8752亩小麦灌水情况进行了分析,灌水地块亩产175—315公斤,比当 地没灌水地块增产1倍左右。到1982年全省小麦灌水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左右。近年有所下降 ,到1985年下降到116万亩。灌水方法,有畦灌、沟灌、大水漫灌和喷灌等。
    (五)田间管理
    在垄作时代,一般一铲一。普遍推广平播后,在麦苗三叶期,用丁齿耙除一次杂草, 再用镇压器压一次苗。30厘米双条播的地块,进行一次人工除草。从7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 实行化学药剂除草。发生粘虫时,普遍使用药剂防治。有些国营农场在小麦生育后期结合防 治病虫害喷洒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
    (六)收获
    谚云:“麦熟一晌。”小麦成熟期集中,而且正值雨季,需要集中力量抢收。一般有三 种收获方法:一是人工收获。在腊熟中期进行,用镰刀把小麦割倒,随时捆好码好。二是机 械分段收获。用割晒机收割,割茬高度15—18厘米,麦铺放成鱼鳞状,连续均匀,麦穗不接 触地面,晒干后及时拾禾脱粒。三是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熟期进行,随割随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