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属高纬度寒冷地水稻栽培区。北纬50度以北的黑河、呼玛也有种植。一年一熟
,全部为粳稻,米质优良,产量较高。宁安县的响水大米,蛋白质含量高,胶质多,米粒透
明,适口性好。传说清末被列为贡品。五常县生产的大米,也被列为全国优质大米。
一、面积产量
黑龙江地区水稻,相传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有种植。但直至近代始有详细记述。据《满
洲稻作研究》记载:“1862年(清同治元年)原住于俄国沿海边区的朝鲜族农民400多户移住
海兰泡从事农业(种稻)。”“1867年(同治六年)有些朝鲜农民渡江移住瑷珲县法别拉河
口纳金口子开垦种稻。”据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资料,1895年由吉林省舒兰县朱其口迁
来的朝鲜族,在五常县砂河子乡小孤山一带居住,垦荒种水稻。1896年俄国修筑中东铁路时
招收大批朝鲜族工人。工程结束后,这些人留在沿线定居开垦种稻。另据《满洲开发四十年
史》记载:“北满于1918年中东铁路东部的磨刀石站附近由朝鲜人开垦水稻田,以至伸展到
宁古塔、海林、山市等地栽培。”还有“日本人在一面坡一带开始利用河塘种植水稻获得好
收成”。到本世纪2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水稻发展到4.2万亩。1926年增加到11.8万亩,一
般亩产50多公斤。1930年达到24.19万亩。“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锐减到8.37万亩。
自1934年后逐年增加。到1945年发展到185.8万亩,平均亩产145公斤,总产26.9万吨。
新中国建立后,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1960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兴修水利工程,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提高稻谷收
购价格,减轻水费负担,以及实行开荒种稻三年不纳税等政策,水稻生产迅速发展。1949年
全省水稻播种面积167.4万亩。1955年发展到261.7万亩。1956年一年就扩大179万亩,达到
440.7万亩。到1958年发展到499.4万亩。但不少地方水源不足,田间工程不配套,干旱缺
水,水稻减产。1960年水稻面积下降到462.5万亩。
1961—1975年,前期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村生产力下降,水稻面积大下。1961年下
降至262.7万亩。1963年再降至184.9万亩,是1954年以后面积最少的一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水稻面积徘徊在215—275万亩之间。
1976-1985年,省政府为扭转水稻生产长期徘徊局面,采取了有计划稳定发展的方针。发
动农民积极进行灌区整顿和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实行提高稻谷收购价格等优惠政策,并推行
一批先进增产技术,使水稻生产逐步恢复,产量迅速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加之旱育苗稀植等先进增产栽培技术的
大力推广和普及,全省水稻生产进入了面积迅速扩大,产量稳定增长的发展阶段。到1985年
,面积达到584.5万亩,比1949年增加2.5倍。亩产达到278.7公斤,提高1.27倍,总产量
163万吨,增长近7倍,创历史产量最高水平。
二、分布
新中国建立前,水稻主要分布在五常、阿城、延寿、宁安、密山、鸡东、汤原、依兰、
通河等县。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水利资源的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稻种植范围不断扩
大。到1985年,全省已有70个县、市种植水稻。其中种植30万亩以上的有五常、庆安、汤原
3个县;20万亩以上的有密山、桦川、鸡西、木兰、尚志、绥化等6个市、县;10万亩以上的
有方正、延寿、海林、宁安等12个县。80%以上的水稻面积集中在松嫩平原东南部、牡丹江半
山间和三江平原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
三、生产措施
(一)品种
早期水稻品种有红毛、白毛、大红毛、小红毛、大白毛、二白毛、白头儿、光头稻等,
均属早熟品种。1910年从日本引进扎幌白毛,稍后又引入京租。1932年后日本品种逐年增多
。到1949年,在牡丹江地区和松花江南部地方以弥荣、兴国、国主、北海及青森5号等品种为
主;东北及北部各地以北海、石狩白毛、富国、坊主6号等为主:极北部以北海、农林11号、
走坊主1号等为主。50年代主要种植合江1号、合江3号、牡丹江2号、石狩白毛、国主、兴国
、富国等品种。60年代主要种植合江10、12、14号,牡丹江6号,爱辉1号及牡粘2号等新品种
和农民育种家选出的老头稻、洪根稻、星火白毛、丰产4号、太阳1号等良种。70年代主要种
植合江15、16、18、19、20号,牡交29号、东农12号和黑粳1号、嫩江2号等新品种和农民育
种家选育出的普选10号、普粘5号、合旺1号、城建6号、太阳3号等良种。80年代前期主要种
植合江21、22号,黑粳3、4号等新品种。这些良种对扩大面积和提高产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耕翻整地
50年代前主要是春翻整地。50年代后,逐渐推广秋翻秋整地。翻地方法由人力锹翻,畜
力犁耕,逐步发展为拖拉机牵引机械翻地。同时结合灌区整顿和平整土地,修建方田、条田
。到1985年方田、条田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60%左右。
(三)种植方法
早期多采用直播法,到本世纪40年代出现育苗插秧。50年代后,插秧面积不断增加,60
年代形成寒地稻作直播与育苗插秧两大体系。到1985年育苗插秧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3,
使本省成为插秧为主的寒地稻作区。
1、直播。早期采用撒播,后来逐渐改用点播和条播。1945年撒播占86%,条播占8%、点
播占5%左右。新中国建立后,相继推广了人力条播机、点播机进行水直播和畜力、机引播种
机实行机械旱直播。到1954年点播条播增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35%。为了增加绿色面积,便于
中耕除草,1964年开始推广宽幅条播。1975年后点播、条播面积已达水稻面积的60%以上。
2、育苗插秧。1940年五常县安家等地出现小面积育苗插秧,随后逐渐推广到南部稻区。
开始是水床育苗,人工手插。1957年后,育苗方法逐步改进。1959年五常县等地试验示范油
纸保温育苗和砂床育苗。1964年开始试验示范塑料薄膜保温湿润育苗。1969年,牡丹江等地
水稻高产区试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旱育苗,因缺乏防治立枯病技术,没有推开。1976年试验
推广温室秧盘喷水无土育秧。1980年从日本引进水稻机械化塑料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新技
术。在五常县第三良种场进行示范后,全省推广。1981年日本国水稻高产获奖者岩手县农民
滕原长作和水稻专家原正市先后到方正县与中国科技人员合作,结合中国传统经验,示范水
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成功,使水稻育苗插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到1985年全省推广应用面
积达30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51.7%。成为全省水稻育苗插秧的主体栽培技术。
(四)施肥
50年代前,水田很少施肥。50年代后,逐步增施农肥,一般亩施用量1000—1500公斤,
并相继施硫酸铵、硝酸铵、氨水、过磷酸钙、尿素、磷酸二铵等化肥。以农家肥为主,农肥
与化肥结合施用。化肥由一次表层追肥发展为深层施肥。
(五)灌水
50年代前,大部分采取大水漫灌,深水淹稗等方法。50年代后,逐步推行台理灌溉。直
播田:播后灌水7—8厘米深,出针叶时撤水晒田34天;分蘖时,亩保苗30万株以上田块,灌
水8—10厘米深,亩保苗不足30万株的灌水3—5厘米深,以促进分蘖;孕穗到开花期灌水12—
13厘米深;结实期灌水8—10厘米深,蜡熟期撤水晒田。插秧田:插秧时灌花达水;插完秧加
深水层到苗高的1/2到1/3;扎根返青后撤水保持田面湿润;分蘖期浅水勤灌,水深3—5厘
米;幼穗分化期水深10—15厘米;孕穗期水深保持15厘米左右;抽穗开花时灌水5—6厘米深
;灌浆期水深10厘米左右;蜡熟期停水,收获前25天排水。
(六)病虫草防治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多年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已有效地减轻了稻
瘟病的危害程度。水稻泥包虫、稻摇蚊已基本消灭。水稻负泥虫、潜叶蝇为害逐年减少。但
白叶枯病1976年开始传入省内,并有扩大趋势,正加强防治。防除稻田杂草为害,早期多是
人工手薅和结合中耕除草。1958年开始在一批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鸭舌草、三棱草等
杂草,效果显著。以后除草剂种类增多,除草面积迅速扩大。到1958年,全省稻田化学除草
面积已达720万亩次(部分稻田施用两次)。施用的化学除草剂,主要有禾大壮、杀草丹、敌
稗、除草醚、苯达松、二钾四氯、去草铵、2.4—D丁脂等。
(七)收获
一般在水稻完熟期用镰刀收割。割后捆成捆,码成立码子,晒干后运回脱谷。留种用的
水稻,要割在霜前,打在雪前,贮在冻前。有些国营农场,用小型机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