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又称蜀黍、秫秫、芦穄。无论旱地、丘陵,还是涝洼、盐碱地均有种植。高粱子
实除供食用外,可作饲料和酿酒、制醋。黑龙江省出产的优质名酒,如北大仓、花园大曲、
老白干、龙滨、玉泉大曲等,都是用高粱作原料酿制的。高粱茎秆除作燃料外,还可用来编
织、作房笆、夹障子和作攀缘作物的支架等。有的品种脱粒后的穗可制笤帚。有一种甜高粱
,秆可制糖,也可咀嚼吮汁,味似甘蔗。
一、面积产量
清初,仅在屯垦戍边地方种植部分高粱。18511861年清代咸丰年间,弛禁放垦后,高粱
才渐成大宗作物。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已成为高粱主产区。东北沦陷时的一首抗战歌词中写
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1940年,高粱种植面积曾达
1364万亩,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广大农村在恢复殖民者造
成的创伤、重建家园的一段时间里,各种作物的生产布局都在重新调整。高粱种植面积下降
到800—900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前期高粱种植面积逐渐回升。1950年至1957年8年中,年平均种植面积为
997.6万亩。其中有4年超过1000万亩。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
害的影响,1959年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548.9万亩。经过1963年到1965年调整,种植面积又
回升到700多万亩。1965年后,由于玉米双交种的推广,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高粱种
植面积渐趋减少。到1978年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481.9万亩。进入80年代,由于农村产业结
构的变化,作物种植比例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大牲畜饲料需要量减少,国家对
高粱不实行统购等种种原因,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5年全省种植面积只有217.3
万亩。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11%,减少到只占2%。
二、分布
清代,主要产地在泰来、宁安、呼兰等县。以后随着土地的开发,逐步向松花江流域各
县发展。以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肇州、肇东、呼兰、宾县、双城等县种植
面积最大。讷河、绥化、佳木斯以南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北部气温较低、无霜期短的市
、县,一般不种或少种高粱。
三、生产措施
(一)品种
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多使用农家品种,如小红壳、大蛇眼、黑红壳棒子、米高粱
、粘高粱、甜高粱、笤帚高粱。50年代在使用农家品种基础上,推广佳2号,处处红1号,合
江1号、2号,新黑壳,新歪脖子张,新紧穗八叶等良种。60年代又审定推广了大粒红和省农
科院培育的黑杂1号、3号、9号,以及平原红、盖地红等。70年代从山西省大同良种场引进同
杂2号,比当地品种增产1倍左右。在推广同杂2号同时,还选用品质较好的黑杂31号和49号,
嫩杂23号,牡杂2号,合江5号,绥杂1号等品种。进入80年代又推广了龙辐粱1号,兰杂1号,
克杂13号,合红7号,嫩杂25。但同杂2号仍是主栽品种。
(二)播种
据1931年《讷河县志》记载,高粱为原垄种,用耲耙开沟,人工点籽,覆土镇压。新中
国建立后,继续用耲耙耲种。60年代至70年代,使用改良耲耙,改单条为双行拐子苗,并出
现机械平播和大垄种、扣种等播种方法。有的地方搞催芽坐水种,一埯三株,扩大绿色面
积。进入8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平翻基础上,推广单条或双条平播。这种方法
进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种子能播在湿土上,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播后镇压,保墒保苗
。
(三)田间管理
1、铲、间苗。从清代至今,一直延续三铲三。小苗长到3—4个叶时,铲第一遍地开
苗。杂草多的地块,先铲一遍,然后人工手间苗。50年代推广肇源丰产经验后,有些地方进
行等距间苗。
2、追肥。从60年代开始,有些地方在二遍地时,追施化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硝
铵15—25公斤。
3、防治虫害。高粱虫害主要是蚜虫。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采用手撸、打底叶、撒
小灰等办法防治。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推广乐果喷雾,毒土毒砂防治,也有的使用1059
农药涂茎防治。挂锄后(7月中下旬)普遍放一次秋垄。
(四)收获
高粱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风磨。自古以来都是用人工收割,割倒后捆成捆,码好堆,
扦穗,运回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