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俗称土豆。生育期要求冷凉,昼夜温差大和充足光照的条件。块茎营养丰富,
含有大量淀粉和维生素C,既是菜,又是粮,还是加工淀粉和粉条的原料。耐贮藏,是冬季食
用的主要蔬菜。黑龙江省是种薯及商品薯的主要产区。
一、面积产量
马铃薯生产始于清末。1910年(清宣统二年)《呼兰府志》记载:“有土豆子,其形如
芋,钜者类芋魁。土豆蔓生,下结豆,夏种,八月掘食之……。”另据《黑龙江通志采集资
料》“采辑绥化县沿革、山川、物产通志”记载:“洋薯,俗名土豆子,为江省所繁殖者。
其根蔓延土中,末端结果累累,大小不齐,作卵圆形,内含滋养料甚富,可作食料,亦可制
粉。自谷雨后种之,秋则收贮。用以充饥,可与粟米同功。”本世纪初已广泛种植。1935年
全省种植马铃薯面积为80.2万亩,总产量为788668吨。到1941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86.4万亩
,总产量达到919835吨,平均每亩产量493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马铃薯生产迅速发展。1949—1955年,是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阶段。这
一时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213.8万亩,1955年为358.7万亩,平均每年
扩大20.7万亩,递增率为9.7%;总产量由1949年的152.5万吨,增加到1955年的300万吨,
增长96.7%;亩产量也由720公斤,提高到837.5公斤,增长16.3%。1956—1965年,由于栽
培的品种主要是男爵和红土豆,不抗晚疫病,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马铃薯播种面积和
产量波动较大。1959年面积为407.7万亩,1961年下降到225.2万亩。产量也由1958年的亩
产872.5公斤,总产315万吨,分别下降到1961年的444.1公斤和100万吨。60年代后期到80
年代前期,由于推广与应用了抗病高产新品种,防止退化的留种技术在全省普及应用,马铃
薯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0年平均播种面积373.8万亩,其中最高的1966年为467.2万亩,
最低的1970年为310万亩。20年平均总产251万吨,其中最高的1978年总产370万吨,最低的1
969年为122.5万吨。
二、分布
清末和民国初期,主要在绥化、呼兰、龙江、方正、双城、阿城、巴彦、肇东、肇州、
肇源、宾县等地种植。以后,随着土地开发,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到1935年,已有66个县种
植,1941年发展到74个县。新中国建立后,全省各市、县均有种植。主要产区集中在齐齐哈
尔市北部的讷河、克山、依安、克东、拜泉县和黑河地区南部的嫩江、北安、德都等市、县
。
三、生产措施
(一)品种
民国初年栽培的马铃薯品种只分红、黄、白三种。《方正县志》记载:“土豆亦名山豆
,共分三种:一曰黄土豆,形圆、表黄、里白;一曰白土豆,形椭圆形、表里皆白;一曰红
土豆,形稍长、表里皆红……。”《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记载,景星县栽培的马铃薯品种
是肉白黄皮。东北沦陷时期,种植的品种为本地白、本地红和海伦白皮,以及从日本引入的
男爵等品种。新中国建立后到50年代中期,主要品种为男爵和红土豆,其中男爵占全省马铃
薯面积的60%左右。零星种植的地方品种有站秧、大眼皮、麻土豆和延边红等。1957年推广了
抗晚疫病、产量高的292—20品种(又名多籽白)。1959年开始推广一批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
种:波友1号、波友2号,德友1号、德友2号、德友3号和早熟的退化轻的白头翁,北京小黄山
药等。1968—1985年,推广克新1—9号,东农303,北薯1号和花园薯1号等。其中种植面积比
较大的为克新1、2、3、4号和东农303。
(二)栽培
自清末到民国初期,马铃薯的栽培方法比较简单。1919年《方正县志》记载:“种法将
土豆切开,布之土中,发生最繁,一本可得余斤。”东北沦陷时期,一般接谷茬种植,土豆
栽子拌小灰,于4月底5月上旬开沟播种。播种时滤施腐熟马粪或格荛肥,一般每亩施1000公
斤左右,先点土豆栽子后滤粪。均实行垄作,垄距为60—70厘米,株距为25—30厘米,覆土
厚度在15厘米左右,播种后用木磙子镇压。出苗前,多用木耢子耢地一次,也有在出苗前铲
“萌生”的。一般两铲两。收获时用马犁掘垄,人工收拣。早熟的男爵品种一般于8月中、
下旬成熟,下霜前收获完毕,堆置于田间假贮或运回穴积于室内,岁收多者,挖窖贮藏,窖
深在8尺以上。
新中国建立后,有两种播法:一种是选秋翻麦茬或谷茬地耙耢引墒,大犁扣种,种薯实
行睏种或催芽。另一种是用机械开沟,覆土,人工分段点籽,随播随起垄。一般早熟品种垄
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亩保苗4000株左右;晚熟品种垄距70厘米,株距25厘米,亩保苗35
00株左右。在亩施有机肥1吨的基础上,有的地方再施用化肥纯氮与纯磷各4公斤。60年代初
,推广巴彦县马青山土豆芽栽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为防止马铃薯退化和环腐病,还先
后推广了夏播留种、整薯播种和茎尖组织培养法生产马铃薯脱毒薯的技术,使种薯质量得到
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