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面积产量

  黑龙江省种植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牡丹江流域发掘的古遗址中, 发现有碳化的大豆。到渤海国时期(公元7世纪),大豆生产已在农业中占有一定位置,种植 粟、麦,同时也种植菽类(豆类)作物。忽汗水流域盛产大豆。到了辽代,女真已用大豆做 酱。经后世历代流传,到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由于耕地面积扩展,大豆生产进入了大规模 发展时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渐增加。
    一、种植面积
    民国时期,由于大豆大量出口,播种面积持续扩展。1929年,全省大豆面积扩大到3159 .5万亩,占粮豆薯面积的35.6%。1931年前的几年中,都保持在3100万亩左右。东北沦陷后 ,农业遭受日本殖民者摧残,生产萎缩,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34年黑龙江地区大豆 种植面积减少到1640.2万亩,比1931年下降50.7%。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 主义为了战争需要,“研究紧急增产措施”,使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当年达到2686.2万 亩,占粮豆薯面积的28.6%。但在以后几年中,大豆的种植面积又下降到2000—2280万亩。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大豆种植面积2000万亩。1954年2283.5万亩。以后的20几年中, 由于片面强调粮食上“纲要”,多种高产作物,大豆种植面积徘徊在2000万亩上下。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9年增加到2497.7万亩,占全国大豆 面积的23%,占全省粮豆薯面积的22.6%。1982年国家收购大豆价格每公斤由0.46元提高到 0.69元,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3203.3万亩。当年由于大豆总产增加,流通环节不畅,造成 大豆交售困难。省内实行计划内收购大豆每公斤0.69元,超计划部分收购每公斤0.57元。 同时多卖部分不奖售化肥,影响了农民生产大豆的积极性。1983、1984两年,大豆种植面积 分别减少到2538.8万亩和2693.1万亩。1985年由于大豆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大豆 的生产,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又增加到3251.1万亩。
    二、大豆产量
    民国时期,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于玉米、谷子、高粱等,与小麦不相上下,一般亩产 2—4斗,最高可达6斗。但由于面积大,总产量在作物中占的比重大。1929年全省大豆总产量 达到165.7万吨,占粮豆总产的33.9%,平均亩产52.5公斤。1930年大豆丰收,平均亩产8 6.5公斤,总产279.2万吨。东北沦陷时期,大豆生产严重萎缩,产量大幅度下降,年平均 总产量比民国时期减少50—100万吨。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科技进步,大豆产量逐步提高。1958年总产量16 5万吨,亩产80公斤。1966年总产量192.5万吨,亩产提高到90公斤。1984年总产量290.5万 吨,亩产达到108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总产继续增加,达到313.5万吨 ,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