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产区分布

  清代中后期,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乌苏里江,特别是拉林河、呼兰河、 阿什河沿岸冲积平原,已大面积种植大豆。民国时期大豆种植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1929年 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有龙江、克山、拜泉、海伦、肇东、肇州、双城、宾县、延寿、 宁安等县。这10个县,种植面积为1382.8万亩,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43.8%。其中种植面 积最多的拜泉县为205万亩。东北沦陷时期,大豆主产区由松嫩平原向北、向东扩展。据193 4年资料统计,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依兰、桦川、讷河、海伦、拜泉、克山、绥化、兰西、 呼兰、宾县、双城、阿城、泰来、宁安等14个县,这些地方的大豆面积占黑龙江地区大豆面 积的62.3%。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作物产区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部和南部地区 大量发展玉米。大豆主产区集中在北部和东部。据1983年省农牧渔业厅《大豆区划》资料记 载:大豆高度集中区,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的饶河、宝清、同江、富锦、集贤、 萝北、虎林、嫩江、德都、北安、克山、海伦等12个县、市。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42 .5%,总产量占全省40.3%。其次是大豆集中区,包括抚远、绥滨、鹤岗、桦南、依兰、密 山、林口、鸡东、宾县、木兰、尚志、庆安、铁力、绥棱、克东、讷河、嘉荫、孙吴等22个 县、市。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30.1%,总产量占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