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麻类

  黑龙江省栽培的麻类,有亚麻、大麻、苘麻和少量的红麻,均属纤维作物。是纺织、造 纸和制绳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加工服装面料、包装麻布、麻袋、水龙布、苫布、渔网 、绳索和编织地毯等生产生活用品。
    一、亚麻 (一)面积产量
    亚麻也称鸦麻、壁虱胡麻。纤维拉力强,抗腐烂,易着色,纺织空隙大,是传热的良好 导体。在纺织工业中是其它纺织原料不可代替的优质原料。亚麻种子含碘、甘酸等,可制造 高级涂料、油漆。榨油后的亚麻子饼是农业的优质肥料。1906年从日本北海道传入中国。黑 龙江省于1913年引入,在中东铁路哈尔滨香坊农事试验场试种。1926年进行纤维制线生产, 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为掠夺更多的亚麻原料,强迫农民多种亚麻 ,面积不断扩大。1936年8万亩,到1945年增加到77.3万亩,10年间增长8倍多。
    新中国建立后,亚麻生产基本上是根据本省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有计划地安排种植面 积。但由于气候条件、价格政策和产销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出现过波动。30多年来 ,亚麻生产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59年,亚麻生产稳步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亚麻主要用于织麻袋、制绳索, 种植面积不大。1949年亚麻面积仅19.2万亩,1950年为26.8万亩。1952年苏联援建的哈尔 滨亚麻纺织厂建成投产,年需亚麻原茎5万吨。为保证原料供应,1953年亚麻种植面积增加到 41.9万亩,总产量34950吨。由于种植亚麻经济效益好(当时每吨亚麻原茎162元,相当1.26 吨大豆的价值),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到195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75.4万亩,比1949年增 长2.8倍,总产量增加到7.99万吨,增长5.1倍。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1960—1979年,亚麻生产在波动中发展。前期由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亚麻生产 下降。1962年亚麻种植面积减少到43.7万亩,总产量下降到21200吨。为扭转亚麻生产滑坡 局面,省政府颁发了奖售政策(规定每交售1吨亚麻原茎奖售粮食1公斤,亚麻布1市尺)。采 取推广雨露沤麻和鼓励社队兴办小型原料加工厂等措施,促进亚麻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8 年种植面积达到79万亩,总产量119830吨。1969年由于亚麻纤维滞销积压,农民种麻积极性 遭受挫伤。1970年亚麻种植面积再度下降至26.5万亩,产量37550吨,回落到相当于建国初 期的水平。1972年以后麻纤维销路逐渐好转,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到1979年种植面积 恢复到77.3万亩,比1970年增加2/3,总产量上升到97955吨,比1970年增长1.6倍。
    1980—1985年,亚麻生产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 经营”方针指导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亚麻收购价格的上调(省物价局将二 等亚麻原茎收购价格由每50公斤15元调整为18元)以及国际上出现的亚麻热,促进亚麻生产 迅速发展。1980年亚麻面积猛增到133.2万亩,比1979年增长近1倍,总产量174900吨,比 1979年增长78.5%,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本省是全国亚麻主产区。1980—1985年,亚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亚麻面积和产量 的90%以上。生产的亚麻,除满足本省纺织工业原料需要外,还向欧洲和日本出口,1980—1 985年出口亚麻纤维65453吨,价值人民币21.1亿元,平均每年创汇4.2亿元。
    (二)分布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亚麻原料,先后在阿城、呼兰、巴彦、尚志、延寿、 海林、林口、宁安、勃利、依兰、兰西、庆安、克山、海伦、依安、拜泉等16个县扩种亚麻 ,并设有亚麻纤维加工厂。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亚麻纤维加工厂被破坏,种植亚麻的 县只剩下巴彦、延寿、勃利、依兰、海伦、阿城、克山、拜泉、兰西等9个县。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建成投产,亚麻生产集中在呼兰、巴彦、双城 、依兰、克山、海伦、拜泉、兰西、延寿、勃利、依安等11个县。1972年以后,又扩展到宾 县、五常、木兰、方正、肇东、肇州、明水、望奎、绥棱等县。进入80年代,亚麻种植范围 迅速扩大。到1985年全省已有52个县、市种植亚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是松嫩平原东部与三 江平原中部各县、市。这两个地区的亚麻面积占全省亚麻种植面积的79%,产量占全省亚麻总 产量的80%。
    (三)生产措施
    1、品种改良。东北沦陷时期,起先试种的亚麻品种是1931年引进的苏联贝尔纳1号和美 国1号。以后,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贝尔纳1号中选育出哈系384和哈系419品种,在双城、呼 兰、拜泉、依兰、哈尔滨市郊区、克山、绥化、海伦等地推广。这些品种单产不高,又不抗 立枯病。新中国建立初期,生产上用的品种,主要是由苏联引进的五河林。在勃利、克山、 海伦等地推广。与此同时,东北农科所与黑龙江省特产试验站合作,从贝尔纳1号中选育出华 光1号品种。1956年在阿城、呼兰、巴彦、延寿、拜泉等县推广种植。这是当时较好的品种, 推广面积达40万亩,占全省亚麻面积的60%。1957年又从苏联引入乐1120品种。到60年代中期 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该品种比较抗病、高产,加上其它栽培措施,使全省亚麻原茎平均亩 产由50公斤增加到100公斤左右。1968—1985年,黑龙江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出黑亚号系列 品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黑亚3号和4号。这两个品种都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抗病力强等 优良性状,加上其它栽培措施,使亚麻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纤维混合出麻率23— 25%。现在黑亚号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全省亚麻面积的80%,其中黑亚3号为生产上主栽品种。
    2、播种。1954年前,播种亚麻都是采用漫撒子、三苗眼、畜力劐种等方法。1955年开始 推广马拉农具平播,行距15厘米。1956年推广机引48行播种机播种,行距缩小为7.5厘米条 播。7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了7.5厘米交叉或7.5厘米加行重复播法,亩保苗达到100—120 万株。亚麻的播种期,长期以来是在4月上、中旬,为了与小麦错开播期,防止掐脖旱,198 0年以后将亚麻的播期错后到4月下旬到5月上旬。
    3、施肥。50年代前,种植亚麻都施用农家肥。60年代开始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增施化 肥。70年代改进施肥方法,实行氮、磷、钾配合施用。一般以1:2:1增产效果明显。
    4、除草。80年代以前都是人工除草,既费工又伤苗。进入80年代以来,推广化学药剂除 草,在麻田使用拿扑净、2甲4氯除草剂,不但除草效果好,而且能提高亚麻产量和质量。
    (四)雨露沤麻
    60年代中期以前,本省都采用温水沤麻的方法。1964年,省农业厅特产处和省经济作物 研究所,在海伦第二良种场和该县共和公社共享大队进行雨露沤麻(利用天然雨露将亚麻原 茎沤制成便于剥取纤维的状态)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在全省推广。这种沤麻方法不需要特 殊设备,依靠天然雨露,只要自然温度达到18—30℃,相对湿度达50—60%,使好气性真菌在 发酵过程中将亚麻原茎的韧皮果胶分解,筒状纤维束脱离木质部,便可获得良好干茎,制出 优质纤维,比温水沤制的纤维拉力强,容易漂白和利于纺织,而且成本低,节约能源,效益 高。1966—1975年,每年雨露麻面积占整个亚麻面积的8—10%。1976—1985年,每年雨露麻 面积已发展到占整个亚麻面积的50%。
    
    
    二、大麻
    (一)面积产量
    大麻,古称枲,又叫火麻、汉麻。栽培上有密植作纤维用和稀植结子用于榨油之分,早 在汉代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扶余、挹娄人已有种植。唐代渤海国时期,已用麻纤维织布做衣 服。以后的辽、金、元、明、清各代,都有种麻的记载。民国时期,大麻已广为种植。东北 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把大麻做为军需物品,强迫农民种植。1943年黑龙江地区大麻播种面 积为26.1万亩,纤维总产量3754吨,有45个县种植大麻。到1945年大麻面积扩大到84.4万 亩,纤维总产量增加到18508吨。基本上各县都有种植。五常、兰西、宾县、绥棱、拜泉、依 安、方正、密山、青冈等县,是重点产区,大麻面积占全省大麻面积的40%。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生活对大麻需要量的变化,大麻种植面积和产量起伏很大。 1950年种植面积30万亩,纤维总产量10125吨。1959年面积扩大到48万亩,总产量22350吨, 面积、产量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分别增长1.6倍和2.1倍。60—70年代,大麻生产仍 然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到1979年大麻面积发展到78万亩,纤维总产量1.45万吨。进入80年 代,由于化纤工业和亚麻纤维生产的发展,逐渐取代了大麻的销售市场和用途,大麻生产发 生很大变化。到1985年种植面积下降到6万亩,纤维总产量下降到2531吨。
    (二)生产措施
    1、品种。50年代以前,各地种植的大麻,都是延续多年的当地农家品种。50年代初,原 呼兰特产试验站从30多个地方品种中,筛选出五常40号和临江大麻等品种。1959年确定在松 花江、嫩江、绥化和牡丹江等地区推广,表现良好。这两个品种抗麻叶跳甲能力强,纤维的 产量和质量都好于其它农家品种。1959年由山西省潞安县引进了潞麻,从安徽省六安县引进 了寒麻(魁麻),在牡丹江、松花江地区推广,表现很好。这两种麻都为晚熟品种,纤维产 量高、质量好。但在黑龙江省只开花不结实,每年需从省外引种。
    2、连作。大麻适合连作,固定麻田地块,可重茬连作7—10年,不仅能提高单产,而且 麻色好,麻皮薄。据海伦、望奎等县调查,老麻田比新麻田增产30%左右,纤维相对提高一个 等级。
    3、播种。生产纤维的大麻,多密植于大田,传统的种法是大垄扣种,亩产纤维不到100 公斤。1960年推广行距15厘米条播,亩保苗4—6万株,亩产纤维100公斤左右,比大垄扣种增 产10%左右。1974年推广机引48行播种机7.5厘米条播,亩保苗增加到8—10万株,亩产纤维 75—150公斤,比大垄扣种增产50%左右。稀植收子的大麻,多种在田边隙地或与大豆混种撒 播。
    4、南麻北种。大麻是短日照作物。1957—1959年有些地方引进南方大麻种子试验。结果 表明,南麻北移虽然种子成熟差,但纤维增产显著。同一品种北移1个纬度比当地增产10%, 北移3—5个纬度,比当地增产3060%。
    5、种冻麻。是农民固有经验。6月下旬播种,纤维成熟后站杆利用冰冻自然沤制。这种 方法,一般用在夏季受灾地块。
    三、苘麻
    苘麻,俗称青麻。耐湿、耐寒性强,适应性广,在北纬50度仍可生长,全省各地均有种 植。其纤维能与黄麻混纺麻袋、打绳索等。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有种植。到东北沦陷时期 ,1934年苘麻种植面积为8.4万亩,纤维总产量为2098吨。到1945年面积减少到2.1万亩, 纤维总产量下降到693吨。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麻绳、麻袋的需要量大,苘麻按国家计划下达种植。平均每年 4.5万亩左右,纤维总产量1500吨。60年代到70年代,种植面积上升到12万亩左右,总产量 也相应增加。进入80年代,由于化纤、亚麻等的发展,苘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现已基本 被陶汰。
    四、红麻
    红麻,又叫洋麻,有些地方叫印度麻或安培利麻。纤维吸湿性强,能保持包装物品的干 燥和清洁,经久耐用。主要用来制作麻袋、麻布和绳索。麻秆可以造纸或用做燃料。种子含 油量19—25%,可供食用,还可用作牲畜饲料或肥料。东北沦陷时期的1940年传入黑龙江地区 ,在阿城、肇源两县开始种植。到1945年扩展到龙江、呼兰、五常、兰西、阿城、肇源等6个 县。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因红麻炭疽病流行,损失严重,随即停止种植。1959年从中国农 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引入261号抗炭疽病红麻种子,在双城、集贤、讷河、延寿、富锦、望奎 、明水、尚志、桦川等县和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省商学院等单位进行试种,效 果很好。但这种麻需隔年沤洗,麻农当年得不到收益,再次中断种植。1966年省农业科学院 和省供销社又引入红麻种子,在望奎、泰来、呼兰、宾县等地试种,效果不佳,没有得到推 广。红麻在黑龙江省三次引种,三次自灭。主要原因:一是红麻生育期长,在这里只开花不 结实,年年要从省外调种。二是隔年沤洗,当年得不到收益。三是炭疽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