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从用途上分,有糖用、菜用、药用和饲料用4种。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的主要是糖
用甜菜。生产的甜菜块根是制糖原料,与长江以南地区出产的甘蔗共称两大糖源。新中国建
立以来,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发展较快,现在已成为国家糖料生产基地。进入80年代以来,甜
菜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50—500万亩之间,甜菜总产量占全国50%左右。甜菜生产的发展,促进
了糖产量大幅度增加。生产的甜菜糖已超过了南方有些甘蔗集中产区的糖产量,占全国甜菜
糖总产量的50%以上。黑龙江省跃居全国第三大产糖省。
一、面积产量
1896年,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在哈尔滨香坊设立农事试验场试种糖用甜菜。1905年
扩种到阿城县。1906年俄籍波兰人格拉吐斯于本省阿城县筹建第一座甜菜制糖厂,在阿城、
双城、拉林等地种植甜菜。1908年李席珍、王沛霖创办富华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兴建了中国
人私办的第一座甜菜糖厂,即呼兰制糖厂。1911年改为官办,在呼兰、巴彦两县和哈尔滨郊
区种植甜菜。东北沦陷时期,1940年北满制糖株式会社又在绥化试种甜菜。到1943年,全省
种植甜菜25.1万亩。
新中国建立后,糖用甜菜发展很快。3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1958年,稳步发展。1949年甜菜面积仅16.4万亩,亩产0.9吨,总产14.7万吨
。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需要原料大量增加,甜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当时的甜菜收购价格
由糖厂自定。与粮食的比价,1952年以前每吨甜菜核大豆284公斤,1952年改为高粱370公斤
,1956年后由用粮折价改为人民币定价,每吨甜菜定为32.6元,1957年改为每吨34.6元,
1958年定为每吨40元。由于经济效益较好,农民种甜菜积极性高,称甜菜为“金疙瘩”。到
1958年甜菜面积发展到220.3万亩,总产量160万吨,两者分别相当于1949年建国当时的13.
4倍和10.9倍。
1959—1977年,从大落中逐步回升。由于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紧张,扩大
粮食种植面积,压缩了甜菜生产。1962年甜菜面积降到53.1万亩,总产量13万吨,比1949年
建国当时还少0.2万吨。经过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甜菜生产逐步恢复。到1967年种植
面积恢复到121.2万亩,总产123.2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甜菜种植面积徘徊在120—
220万亩,年甜菜总产量在百万吨上下。
1978—1985年,快速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左”的思想影响,
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79年省政府发出127号通知,规定
每吨甜菜收购价由60元提到75元的基础上,再加技术措施补贴费10元,即每吨核价85元。充
分调动了农民种甜菜的积极性。到1983年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05.6万亩,总产量达到515万
吨,大幅度地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和1985年高温多湿,甜菜褐斑病严重,加上实行
分期收购和低糖减价的政策,使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面积、产量略有减少
。但未造成大的波动,甜菜面积仍保持在450万亩左右。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37年间,甜菜的含糖率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含糖16%)的有18年,低
于这个水平的有19年。含糖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茎叶受病虫危害和群众在生育期擗甜菜
叶子喂猪,造成甜菜不能正常积累糖分。二是有的年份甜菜生育期雨水过多,块根内水分过
大,糖分降低。
二、分布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黑龙江省有阿城、双城、呼兰、巴彦、哈尔滨、绥化、五常等7个县
、市种植甜菜。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种植范围不断扩大。1953—1956年先
后扩展到讷河、嫩江、富裕、依安、海伦、肇东、安达、龙江、泰来、克山、克东、桦川、
集贤、汤原、佳木斯等15个县、市。1969年已发展到46个县、市。1975年增加到53个县、市
。到1985年,除边远山区外,全省有66个县、市种植。主产区集中在松嫩平原的林甸、安达
、海伦、明水、依安、富裕、肇东、肇州、甘南、北安、青冈、齐齐哈尔和三江平原的富锦
、依兰等14个县、市。这些主产区的甜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甜菜面积的35%,每个县的播种面积
都在10万亩以上。
三、生产措施
(一)品种
种植初期,从俄国引进种子。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王岗农事试验场育成了丰光、丰荣
和由公主岭引进顺天根等品种。但为数不多,生产用种大批从日本引进。
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从苏联大批进口拉蒙1537号品种,每年引进3000—4000吨。1956
年从波兰引入抗褐斑病的“CLR”和偏高糖的“AJ”,以及标准型的“P”(后命名为友谊品
种)等10多个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繁殖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双丰
1号,甜研1号等和自采的“CLR”、“P”等品种。到1963年每年可采种3000—4000吨,实现
了种子全部自给,结束了多年用大量外汇进口种子的局面。近些年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甜
菜研究所和轻工业部糖业研究所先后育成推广20多个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双丰5、6
、8号,甜研3、4、6号,多倍体双丰303、305号和甜研301等品种,都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
、含糖量高的优势,对发展甜菜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轮作甜菜是深根作物,吸肥力强,消耗地力大,一般实行5年以上轮作。前茬
多是小麦和玉米,后茬多数种谷子和糜子。
(三)整地播种
50年代前种甜菜大部分是原垄播种,少部分翻后播种。由于使用旧式犁翻地,深度仅10
—15厘米,不能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影响块根生长发育。60年代后,普遍推广机械翻地,深
度增加到18—25厘米,有的采用深松耕法,深度30厘米。同时普遍推广秋整地或春季抢墒整
地,大大改善了甜菜生育条件。播种方法采用坐水埯种或滤水耲种。在国营农牧场或机械多
的地区,采用机械整地、播种。初期种甜菜大多是稀植,一般株距33厘米,每亩保苗2000—
3000株。经过多年改革,现株距已缩小到25厘米,每亩保苗4000株左右。
(四)施肥
50年代一般施用优质农家肥做底肥或口肥。每亩500公斤左右,多者达1—2吨。60年代后
期,省政府规定种植甜菜拨给专用化肥,每年几千吨。在施农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用化肥5公
斤左右。进入80年代后,每年拨给种植甜菜专用化肥10万吨以上,加上农民自筹化肥,每亩
施用化肥15—20公斤。
(五)田间管理
间苗,50年代,一般间苗晚,待风、虫等早期灾害过后再间苗,这时苗已长到6—8片真
叶,影响生长。60年代后采取药剂杀虫和铲前一犁防风等办法,多数地方小苗长到2—4片
真叶时间苗。铲,一般两铲两或三铲三。过去很多地方农民在甜菜生育后期擗甜菜叶
喂猪,影响甜菜生长和糖分积累,到80年代基本制止了这种做法。
(六)收获贮藏
80年代以前,收藏甜菜采用了大犁出块根,然后人工切削集堆,培土掩盖,在田里贮
藏,一般需2—4个月,保管时间长,损失严重,影响甜菜产量和农民收入。进入80年代,糖
厂创造出六层草苫子和三层塑料布苫盖冻藏法,甜菜收获后就直接送交糖厂收购贴,由糖厂
统一贮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四、副产品利用
甜菜制糖过程中有许多副产品。制糖余下的废蜜,可制酒精、味精、柠檬酸、丙酮等;
取汁后的滤泥,是很好的水泥原料;煮糖后的废渣(甜菜丝),是营养丰富的饲料,每10公
斤新鲜甜菜废丝相当于一个饲料单位(约等1公斤高粱或1公斤燕麦的饲料价值)。甜菜制糖
废渣有新鲜菜丝(湿丝)、自然干燥丝、机械压榨烘干丝和青贮丝4种。有的糖厂还用机械制
成颗粒状。无论用哪种废丝做饲料,效益都很好,特别是喂奶牛,效益更显著。据齐齐哈尔
市乳牛场测定,对泌乳奶牛,每头每日平均喂甜菜丝45公斤,日平均产乳量比没喂甜菜丝的
牛增加11.8%。安达市70年代中期仅养奶牛7000头,80年代甜菜面积发展到24万亩时,由于
有了甜菜切削下来的大量茎叶和制糖剩下的废丝作饲料,养奶牛业迅速发展。1985年奶牛发
展到3.3万头。
其他种类的甜菜,如叶用的莙荙菜、根用的火焰菜等均为菜用甜菜,是由关内移入本省
,农民自种自食,现在本省已无种植。药用甜菜也已被陶汰多年。饲料用的甜菜种植时间不
长,于50年代初由苏联引入种子,在国营农牧场种植。由于单产高,多汁饲料使用价值好,
曾一度有所发展。60年代初全省曾达10万亩,后因易与糖用甜菜混杂,随即停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