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油料

  油料作物有草本和木本两类。黑龙江省纬度高,气候冷凉,木本油料很少,除野生榛子 、松子、山核桃外,曾少量试种文冠果。种植的草本油料种类较多,主要有向日葵、油菜、 花生、蓖麻、芝麻、小麻子、苏子等。
    一、向日葵
    (一)面积产量
    向日葵,古称迎阳花、丈菊、西番菊。今俗名葵花。本省向日葵栽培始于1875—1908年 (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初期,农户只在房前屋后或地边田头零星种植,作为 自食或将多余部分出卖给经营食品的商贩。随着土地的开发,向日葵生产渐趋发展。1934年 黑龙江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为17250亩,总产1306吨。1942年种植面积增至56220亩。到1949 年种植向日葵9万亩。
    新中国建立后,向日葵生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0—1959年,稳步发展阶段。人民政府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向日葵生产。 1952年向日葵面积20万亩。1957年扩大到43.8万亩。1959年3月,根据国家农业部、粮食部 《关于大力发动群众,大量种植蓖麻、向日葵的联合通知》精神,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制定 了“关于抓紧当前油料的收购和对超额完成统购任务的奖励办法”,促进了向日葵生产稳步 发展。当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扩大到125.3万亩,总产62700吨。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49年 增长12.8倍和11.4倍,成为小油料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作物。
    1960—1978年,大波动阶段。由于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紧张,为增加粮 食生产,挤占了经济作物面积,加之向日葵菌核病严重发生,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1966年 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减少到3.1万亩,总产降到1800吨,面积和产量仅为1959年的2.5%和 2.9%。1971年继续下降到2.8万亩,总产降至1500吨,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面积和产量最低年 份。1971年全国棉油糖会议以后,为了恢复向日葵生产。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制定了 小油料(包括向日葵)超购加价与奖售食油政策。1974年又将超购加价由30%提高到50%;每 超过定购任务50公斤,返油由2.5公斤增加到5公斤。同时又实行了每交售50公斤葵花子返售 油饼25公斤的政策。政策调整调动了农民种向日葵的积极性。1978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回 升到89.1万亩,总产达到60700吨。
    1979—1985年,迅猛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了作物结构,制定了鼓励向日葵生产 的经济政策。1979年3月,作出了葵花子收购完成一定五年任务后,实行议价收购和议价销售 的决定。同年7月又将普通食用葵花子的收购价由原来50公斤(二等)的26元提高到29元,油 用葵花子提高到33元。这些政策和措施落实,促进了向日葵生产的发展。1981年全省种植面 积达到400.5万亩,总产达到374000吨。但由于1981年取消了大豆定购基数,又提价50%,使 葵花子和大豆的差价缩小了,加上国家收购葵花子不再奖售食油,也不再返饼,影响了农民 种植向日葵的积极性。1982和1983年向日葵种植面积比1981年分别减少76.2万亩和115.4万 亩。为了稳定和恢复向日葵生产,1983年省人民政府调整了葵花子的收购政策。取消了葵花 子定购基数,对葵花子按交售量的40%用统购价(食用葵花子每公斤0.56元,油用葵花子每 公斤0.64元),其余60%按超购价(食用葵花子每公斤0.728元,油用葵花子每公斤0.832 元,均为二等价)收购。在完成粮油统购任务后,葵花子可以实行多渠道经营,使向日葵生 产得到了迅猛发展。1985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507.5万亩,总产量为252300吨。
    (二)分布
    全省各县、市均有种植,主产区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50年代10年平均种植面积超过1万 亩的县有依安、肇东、明水、阿城、宾县、尚志、安达、望奎等8个县。向日葵生产波动时期 的60年代到1971年的11年期间,全省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的县仅有泰来、依安、肇东、肇源 、青冈、明水、林甸等7个县。80年代前期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有泰来、依安、拜泉、龙 江、肇源、肇东、肇州、明水、青冈、甘南等10个县。
    (三)生产措施
    1、品种。1955年以前,本省种植的向日葵多是含油率较低的食用型品种。主要有依安县 的黑老鸹嘴和甘南县的甘南大喀等。1955年开始引用含油率高的油用型品种,先后引进苏联 1、2、3、10号和先进工作者,匈牙利1、2、3、4号和草原人,罗马尼亚的列克尔德等10个品 种。经过试种,到80年代初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匈牙利4号、先进工作者、列克尔德和由辽宁引 入的辽葵1号等。
    2、播种。食用向日葵一直沿用稀植大盘,顶凌下种,霜前收获。一般4月20日前后播种 ,亩保苗1800株左右。油用向日葵播种期在5月20日前后,亩保苗3000株左右,两种向日葵均 实行埯种。
    3、施肥。过去种植向日葵不施肥或只施少量农家肥。从60年代起,开始施用化肥。198 5年推广在施农家肥和化肥的基础上,采用钼酸铵和硫酸锌微肥拌种,增产13%左右。
    4、田间管理。实行人工间苗,一般两铲两。苗期喷洒药剂,防治黑绒金龟甲、象甲。 花期人工辅助授粉和喷洒药剂防治菌核病。
    
    
    二、油菜
    油菜子实含油率35—40%,是榨油工业的重要原料。榨油剩下的油饼是牲畜的精饲料和农 作物的优质肥料。油菜花是重要蜜源。油菜还可以作为绿肥,翻压肥田。是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较高的一种作物。
    1956年从青海省引入小黑油菜,从四川省引进胜利油菜,在克东县等地进行试种,均获 得成功。1959年开始较大面积栽培。1959—1962年全省每年种植面积都在6000亩左右。1963 年后,因油菜子滞销而停种。1975年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棉、油、糖会议后,本省对发展油菜 生产作了重新安排。当年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引入门源油菜,在北安、拜泉、桦南、双 城等53个县用白菜留茬地、小麦后茬进行复种,与玉米、糜子进行套种,种植面积7950亩。 1978年锐增至71.3万亩,总产量9450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落实,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油菜的重点产区转移到北部国营农牧场。农村仅在大兴安岭和黑 河地区有小面积种植。到1985年种植面积为29.6万亩,总产量5500吨。
    油菜品种。1956—1962年,主栽品种是青海小黑油菜和胜利油菜。1975年后,主栽品种 是门源油菜。1978年从青海省引入加拿大低芥酸油菜品种奥罗。1985年推广25.05万亩,成 为黑龙江省油菜的当家品种。1982年后陆续引入托尔、里金特、威士特等加拿大低芥酸品种 。1985年确定托尔为黑龙江省油菜的主要品种。
    种植方式。1956—1962年为一年一茬清种。1975年合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油菜间 、混、套、复种试验。到1978年全省推广间、混、套、复种油菜面积5.94万亩,占油菜种植 面积的80%。1979年以后,在国营农场实行机械化栽培,种植方式全部是一年一茬清种。
    三、花生
    花生子粒中含油率达45—50%,是榨油工业的重要原料。子粒中还含有30%左右蛋白质和 丰富的维生素B(i)、B(6),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黑龙江地区种植花生始于1941年,当年兰西县种植225亩。1949年东宁县东宁镇农民杨玉 德小面积试种四粒红花生成功。1951年一些地方开始较大面积种植。到1959年全省种植面积 1.05万亩。1960年以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花生停种。1966年恢复种植。1970年为了 促进花生生产的发展,实行“购六留四,超购加价”的政策。到1981年面积达到8.7万亩, 总产5550吨。1982年以后,随着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花生陆续打入黑龙江占领市场,花 生种植面积锐减。每年只种1.5—4.5万亩,主要分布在泰来、双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等沙土地带。
    栽培技术,60年代以前,主要是耲种或埯种。1970年推广“清棵蹲苗”技术,增产8—1 0%。1976年推广“催芽耲滤水等距点播”新技术,提高了保苗率,增产10—15%。1981年推 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花生”技术,一般增产30—100%。
    四、蓖麻
    蓖麻子含油率46—55%。蓖麻油是不干性高级润滑油,适于飞机和精密机器应用,也可医 用。
    黑龙江省蓖麻栽培始于1916年。当时农户一般利用田头、沟边少量种植,收取子实榨油 ,作为车辆轴承等润滑用。随后在依兰、密山两县有小片种植。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 为掠夺更多的高级油料,强迫农民多种蓖麻。1934年本省蓖麻种植面积扩大到3.05万亩,总 产量216吨。1945年种植面积增至5.72万亩,总产量1738吨。新中国成立后,蓖麻生产又恢 复农民利用闲田隙地零星种植的状况。1950—1984年,蓖麻种植面积,保持在6000—9000亩 之间。1985年由于市场需要,蓖麻种植面积猛增至37.7万亩,总产量15500吨。种植区主要 分布在肇源、龙江、拜泉、肇东等县。
    五、芝麻
    芝麻子实含油率50%左右。芝麻油又叫香油,可供食用和食品加工,也可以做化工原料和 医药使用。
    据《满蒙产业志》记述,1916年“芝麻广泛出产于各地,有黑白两种……特别是白芝麻 普及全东北”。说明当时黑龙江地区已栽培芝麻。东北沦陷时期的1934年,种芝麻7.67万亩 ,1940年增至10.5万亩。主要分布在肇州、泰来、绥化、肇东、双城、兰西、龙江、呼兰、 肇源等县。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植芝麻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以及没列入国家生产计划等 原因,农村种植芝麻很少。一般年份0.1—1.0万亩,种植多的1983年只有3.5万亩。
    六、苏子
    苏子子粒的含油率45%左右。苏子油属于干性油,可以食用或作为制造涂料的原料。
    据《渤海史稿》记述,在忽汗水流域还出现荏(即白苏子)的种植。1894年《黑龙江外 记》有“苏子可榨油,多种之”的记载。《龙沙纪略》记:“艾珲产苏子,榨油。”说明清 代用苏子榨油已很普遍。东北沦陷时期,种植面积较大。1934年黑龙江地区种苏子38.4万亩 ,总产17277吨。1935年面积和产量锐增至289.4万亩和148692吨。1939—1945年,苏子面积 波动在68.6—145万亩之间,有54个县、市种植苏子。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克山、依安、 讷河、拜泉等县。新中国建立后,城乡人民食油以豆油为主,加之苏子没列入国家计划,种 植面积逐年减少。现在只在个别地方零星种植。
    七、小麻子
    子实含油率30—35%。麻子油是很好的食用油和工业用油。农民历来习惯在大田作物地头 种小麻子,大豆、玉米地混种小麻子。东北沦陷时期,由于豆油被垄断,城乡人民都食用麻 子油,麻子种植面积较大。1934—1945年黑龙江地区年均种植92.9万亩,种植最多的1943年 为122.7万亩。有54个县、市种麻子。青冈、拜泉、明水、望奎、海伦、兰西、巴彦、肇东 、肇源、肇州、呼兰、克山、讷河等县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以上。其中青冈、拜泉县种植面积 超过15万亩。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大豆生产的发展,人们普遍食用豆油,麻子种植面积减少 。1949—1985年种植面积波动在14.7—55.5万亩之间。全省各地均有种植。种植面积较大 的有宾县、双城、巴彦、肇州、兰西、海伦、望奎、青冈、明水、拜泉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