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中药材

  黑龙江省中药材资源丰富,有400多种。本省农民采集野生药材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唐代 渤海国时期,民间就采集人参、蜂蜜、麝香、白附子。新中国成立后,有些药材开始人工种 植。1956年种植中药材被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当年种植红花、莱服子、荆芥等1650亩,总产 量5.4吨。1958年种植药材8个品种,面积2.13万亩,总产量171吨。1960年人工种植的药材 发展到19个品种,面积12.45万亩,总产量510吨。后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中药材生产一 度下降。70年代初,中药材紧缺,各地抓紧发展药材生产。1977年又从加拿大引进西洋参等 品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2.64万亩,总产量1500吨。全省先后建立595处药材生 产基地,面积占全省药材播种面积40%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0%。这些基地都实行分品 种专业栽培,促进了药材生产进一步发展。进入80年代,中药材生产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 主。1980年播种面积4.96万亩,总产量1770吨。1985年播种面积4万亩,总产量1196.9吨。 种植面积较大的有:人参、平贝母、黄芪、防风等。
    一、人参
    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其根部很象人形,故得其名。是东北著名特产,被誉为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根、茎、叶、花和子实都可入药。根部最名贵 ,居中药之首,具有很高的疗效和经济价值。《东北地方史稿》记述,渤海时期山林间的人 参最有名,是采集的主要对象。明代,史书中也有“女真人以人参入市货易”的记载。清代 将山参规定为向朝廷交纳的贡品。经过长期采集和山区的开发,山参资源日渐稀少,现已成 罕见的稀有珍品。黑龙江省种植人参始于1958年。从吉林省抚松、辑安县引入,在伊春、五 常、尚志等地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74年人参留存面积已发展到3966亩,鲜参 产量达到112吨,本省药用参自给有余。到1985年发展到43个县、市种植人参,年末留存面积 增加到2.24万亩,鲜参产量629吨,成为全国人参主产区之一。
    人参喜欢生长在荫郁多湿的森林地带。喜冷凉,怕高温,需散射弱光,适宜含腐殖质丰 富,土层深厚,渗透性强的土壤。每平方米施腐熟的猪马粪10公斤左右,施少量磷钾肥。过 去采用干子撒、条播、密植和全荫棚的种植方法。后来改为催芽穴播,适当稀植,半荫棚, 增肥、增水和防治病虫害的栽培方法。催芽温度15—20℃,相对湿度35%,发芽时间由过去的 1年缩短到2个月。每平方米保苗由100棵左右,减少到40—60棵。半荫棚是在棚上盖塑料薄膜 ,膜上再盖单层苕条帘子。人参生长6年即起收加工入药。一般每平方米产参1公斤左右。
    二、平贝母
    平贝母,别名平贝,贝母,灯笼花。为常用中药。黑龙江省野生平贝资源丰富,主要分 布在东部和北部山区。1958年五常、尚志等地人工试种成功。1974年全省播种面积280亩,留 存面积770亩,1979年有25个县、市种植509亩,留存面积1730亩。进入80年代,有37个县、 市种植。1985年播种面积1460亩,留存面积3160亩,总产量21吨。不仅满足了省内市场的需 要,还支援了外省。
    平贝母的繁殖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二是用鳞茎进行无性繁殖。生产 上鳞茎繁殖为多,每亩用大栽子250公斤,中栽子200公斤,小栽子150公斤。栽培平贝母一般 选择肥沃疏松,含腐殖质多,渗水力强,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作畦栽培,畦宽1—2米,畦高 20—25厘米,畦长根据地形而定。一般于5月下旬在畦埂上播种大豆、玉米等作物遮荫。生长 期除净杂草,及时灌水、排水和追肥,并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大中栽子2年收获,小栽子3年 收获,收获后烘干或晒干。
    平贝母一次播种,多年收获,群众称为“子孙庄稼”。一般每亩年产平贝母100—150公 斤。
    三、黄芪
    黄芪二年开花结实,三四年后起收,可自然越冬。黑龙江省出产的黄芪质量好,成品长 粗,素有“鞭杆芪”之称。产于长白山系的称“宁古塔芪”,产于大兴安岭山区的称“卜奎 芪”,是名贵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盛誉。随着山区资源的开发,野生黄芪逐渐减少 。1958年宁安等县进行2000亩野生黄芪变为人工栽培试验成功。到1968年全省播种黄芪面积 发展到2.1万亩,总产量达到420吨。1969—1978年平均每年种植黄芪面积2.98万亩,平均 年产548吨。其中1978年总产量达89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进入80年代,每年播种面积4—5 万亩,总产量200—300吨。
    黄芪是深根作物,多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渗水力强的沙壤土或棕色森 林土种植。播种方法:垄作,翻地深度25—30厘米,垄宽55—60厘米。平播,有耕翻平播和 不耕翻平播,使其呈半野生状态,也有采取平播后起垄和穴播种法。山区土层薄可作台田, 台底宽120厘米,台面宽100厘米,每台播三行。播种量:根据不同播种方法,每亩用1—2公 斤。播种期:春、夏、秋均可播种,春播要在早春抢墒播种;夏播在入伏前播种;秋播在结 冻前播种。苗高6—8厘米时间苗,苗高13—16厘米时定苗。两次铲,秋后拿一次大草。每 年都要追肥。及时防治白粉病、枯腐病、紫纹羽病和蝼蛄等病虫害。
    四、防风
    防风又称茴草、百蜚、屏风、简根、百枝等,干燥根供药用。黑龙江省是防风的主要产 地。西部大草原,防风产量多,质量佳,素有“小蒿子防风”、“关东防风”之称,驰名国 内外。1958年开始进行家植试种,获得成功。据测定,家植8年以上的防风与野生一等品基本 一致。1958—1985年的28年,累计种植防风108964亩。销售给国家人工栽培的防风7335吨, 野生防风10295吨,共计17630吨。其中调往省外7000吨,调出量占全国第一位。
    防风栽培,起先主要是根据野生习性,选择碳酸盐砂质土壤的荒地或二荒地,用机械耙 荒撒播。60年代后,采用秋翻秋耙撒播或春季顶浆打垄耲种。春、伏、秋均可播种。机械耙 荒撒播以伏播为好。垄作耲种多为6月中旬播种。亩播种量2—3公斤,根据播种方法不同,每 平方米保苗80—120株。防风是三年开花结果,种子成熟时及时收获,脱粒,晾干。家植防风 三年后,春秋两季起收均可。
    黑龙江省栽培的其它品种中药材,如党参、龙胆草、红花、甘草、细辛、荆芥、桔梗等 ,有一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药用部位有根茎类、种子果实类、全草类、花类。在生产上 主要是根据各种药材的野生习性,为其创造适应的生育环境和条件,进行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