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树
黑龙江省果树有野生种和栽培种。由于气候寒冷,主要是一些抗寒性强的仁果和核果类
,也有少数浆果和坚果类。野生和早期栽培的果树,以小苹果类居多,果实小,汁少,味酸
。近世纪来,栽培果树渐有增多。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果树栽培技
术逐步改进,相继培育和引进了许多新品种。果树种类逐渐增多,果类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
。每年都生产大量鲜果供应城乡人们食用和向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
一、果树种类
(一)苹果
新中国建立前,栽培苹果多数是由苏联和加拿大引入的品种。以后相继选育出黄太平、
黄海棠、花红、大秋、玲铛果、紫太平、黄沙果等品种。70年代后,通过培育和引进,又增
加了双秋、龙光、祝红和适于匍匐栽培的辽伏、甜黄魁、伏锦、翠秋、迎秋、金红芽变、锦
红、东光等大苹果品种。到1985年栽培的大、小苹果品种,主要有黄太平、大秋、玲铛、龙
光、金红、祝红、嫩光、凯九、东光等。现今,苹果属野生种有山荆子、毛山荆子。
(二)梨
1926年从苏联引入巧马,1933年从吉林省引入古高等品种。新中国建立后,从吉林省引
入大香水、小香水、苹果梨等。1963年,从吉林、辽宁等省相继引进福安尖把、八里香、早
熟白梨、秋黄梨等。1982年选育推广了龙香梨,栽培品种逐渐增多。梨属野生种有山梨。
(三)李子
40年代多为当地培育的品种,有巴彦县的麦黄李、牛心李等。50年代整理出东北美丽、
中心李、巴彦大红袍、呼兰大红李、红干核、香蕉李子等。70年代以来,主栽品种有引进的
吉林6号和本地良种绥棱红、东北美丽、大红袍、绥李3号等。李属野生种有乌苏里李。
(四)杏
新中国建立前,多种植当地品种,有双城县的荷包杏,巴彦县的金杏、银杏等。1958年
后,逐渐整理培育出银白杏、关老爷脸、631、十九团1号和3号、麦黄杏、绥棱501、东宁2号
杏等10多个新品种。进入80年代后,主栽品种为631杏、657杏、东宁2号杏、五九七农场1号
、2号、13号、14号和芦店杏、大珍杏等。杏属野生种有西伯利亚杏、东北杏等。
(五)山楂
新中国建立前,多为野生种。50年代前期由关内零星引入少量栽培品种。70年代以来,
相继由山东省引入大山楂,由吉林、辽宁省引入大旺、双红等品种。山楂属野生种较多,有
光叶山楂、毛山楂、宁安山楂、山里红、无毛山楂、辽宁山楂等。
(六)葡萄
新中国建立前只有贝达一个栽培品种。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加强品种选育和积极引进
新品种,栽培葡萄品种逐渐增多。1955年以前有耐格拉、黑汉堡、玫瑰香、底拉德、康拜尔
早生等。60年代增加了莎把珍珠、葡萄园皇后、哈佛特、布来屯、水晶、美洲红等。70年代
又有了红香水、黄香水等品种。进入80年代,又推广了日光温室栽培的巨峰和适于作酿造原
料的左山1号等品种。现今露地主栽品种是红香水、美洲红、黑莲子、布来屯、耐格拉、康拜
尔、爱地朗等。葡萄属野生种有山葡萄。
(七)穗醋栗
俗称黑豆果。从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到70年代,主要栽培品种是从苏联引入的厚皮黑豆、
薄皮丰产黑豆、不防寒黑豆、甜粒子黑豆等。1983年后以亮叶厚皮黑豆、薄皮黑豆为主栽品
种。穗醋栗属野生种有东北茶藨、黑果茶藨、水葡萄茶藨等15种变种。
(八)草莓
新中国成立前到70年代,主栽品种一直是圆球、鸭嘴、牛心果、大鸡心、小鸡心、牛奶
果等。1984年由辽宁省引入戈雷拉、宝交、春香等10多个优良品种。草莓属野生种有森林草
莓、东方草莓等。
本省栽培的果树,除上述的主要种类外,还有零星种植的核果类桃、樱桃;浆果类的醋
栗(灯笼果)、树莓(马林)、越桔(笃斯)、猕猴桃(软枣子、兰靛果)、蔷薇;坚果类
的核桃、榛子等。这些都是发展果树生产的宝贵资源。
二、果树生产
据《大金国志》记载:“北地苦寒,但多草木,如桃李之类,皆成围,至八月则倒置地
中,封土数尺,覆其枝干,春季除之,厚培其根,否则冻死。”清末修建中东铁路时,俄国
人在铁路沿线栽植一些抗寒的果树。1914—1925年,马忠骏在哈尔滨建成马家花园,栽植果
树。几年后果园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每年卖种苗几万株。当时果树主要在牡丹江、宁安、
哈尔滨等地种植。1924年中东铁路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设园艺部,研究果树栽培。1926—1939
年,全省共出苗木14.5万株。1940年后,果树生产逐渐向一面坡、帽儿山、绥芬河、穆棱、
讷河、佳木斯、绥化、海伦、北安、青冈等地扩展。1944年果树面积达1.91万亩。栽培的品
种主要是小苹果,约占果树总面积的50%,其它有李子、穗醋栗、醋栗、树莓、杏、梨、草莓
、葡萄等,一般亩产仅有几十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把果树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经济重要项目,在重点县建立果
树示范场和苗圃,积极培育和引进果树新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到1961年果树栽植面积
已达60多万亩,其中小苹果48万亩,占80%。果类的总产量增加到6000吨,平均亩产50100公
斤。后来,遇到三年自然灾害,许多地方把果园变粮田,挤了果树生产。到1963年,果树面
积下降到19.2万亩,比1961年少了2/3。“文化大革命”期间,果树生产遭受冲击,栽植面
积徘徊在2535万亩之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决不放
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果树栽培逐渐扩展到全省各地。到1985年果园面
积已发展到55万亩,果品产量由1980年的2.8万吨提高到5.5万吨,增长了96%。特别是浆果
发展更快,全省浆果栽培面积由1980年的1.2万亩,发展到.1985年的16.7万亩,增长10多
倍。并建立起黑豆果、保护地葡萄、匍匐栽苹果和猕猴桃、笃斯的生产基地。
三、栽培技术
(一)建园和栽植果树
在露地大面积栽培果树,为做到防寒、防风、防旱涝,创造适合果树生育的自然环境和
条件,多选择山坡中上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低的地方(也有选用地势平
坦的农田)建立果树园。园地面积大小,一般依地势而定。根据不同果树生育需要和栽培方
法,耕翻整理好园地。果园的周围营造防护林带,在园内定植果树。
果树栽培,按不同品种采取不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改进栽培技术。
小苹果,在60年代一般是株距5—7米,行距6—8米,70年代株、行距缩小为3×6米。进入80
年代株距进一步缩小到1.5—3米,行距4—5米。梨与小苹果大致相同。山楂,一般采取3×
4米株行距。果园葡萄,有棚架和篱架两种栽培方法:棚架葡萄多采用双行栽植,株距1—2米
,行距分为大、小两种,小行距1米,大行距原为18—19米,1985年缩小到10米左右;也有单
行栽植的,株距1—2米,行距6米左右。篱架主要用于保护地栽培的葡萄,一般株距1米,行
距1.6—2米。黑豆,80年代前一直采用2×2米株行距,以后株距缩短到1米。草莓,过去采
用带状平栽,进入80年代开始垄栽和畦栽,垄宽60厘米,株距25厘米,畦宽75—100厘米,畦
间30厘米,每畦3—4行,株行距为15—20×25厘米。李子,株行距为2×3—4米。葡匐栽大苹
果,株行距也由原来的3×6米,逐渐缩小到1.5—2×5米。
(二)果树繁殖
不同果树繁殖方法各异。仁、核果类,50年代主要是秋季丁字形芽接或春季切接。进入
80年代普遍推广片芽接。苹果实行矮化中间砧苗木一年两刀劈接。葡萄,50年代多采用扦插
法、压条法、实生法和硬枝舌接。70年代以来,由绿枝接发展到片芽接,并推广保护地当年
育苗、当年嫁接、当年出圃的三当年快速育苗技术。小浆果,有扦插、压条、分株、种子繁
殖4种方法。黑豆,过去多用种子繁殖,因后代分离严重,现在主要采取扦插、压条、分株等
无性繁殖方法。醋栗,也采用压条法。树莓,有根蘖、顶芽、弓形扦插繁殖法,生产上常用
的是根蘖繁殖法。草莓生产上常用的是匍匐茎繁殖法。
(三)果树管理
1、整形修剪。新中国建立前,小苹果多为丛状形。50年代实行基部留三主枝整形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强枝强树轻剪,弱枝弱树重剪,以结果来调节树势,逐渐扩大树冠的修
剪经验。60年代推广疏散分层形和主枝分散形。70年代采用矮干、小冠、密植丰产栽培方法
,果树呈圆锥形。进入80年代,采用矮干枝组分层形,以伏剪为主,冬剪为辅。葡萄,50年
代对双列棚架和单行篱架葡萄,都采用多主蔓整枝。60年代,棚架葡萄采取无主干多主蔓整
枝。70年代以来,由于倾斜式、连叠式、水平式、层脊式等小棚架,在露地栽培葡萄上广泛
应用和保护地栽培葡萄用单行双壁篱架和带状双壁篱架的出现,普遍推广每株一主蔓和单蔓
更新的修剪技术。1985年又发展到单行双壁篱架和双行双壁篱架葡萄长、中、短、稍混合修
剪的方法。不论哪种整形方法,都剪去副稍和非结果枝。梨和李子采用分层开心形。山植和
杏采用自然圆头形。黑豆和醋栗采用丛状。树莓采用单篱架式,扇形。
2、施肥。秋季或春季深翻果树周围的土壤,施用有机肥。生育期分期追肥。有条件的地
方,实行草炭覆盖树盘,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70年代对苹果、梨根部土壤施硼,
枝叶上喷硼,树干打眼埋硼,肥效可保持1—5年。
3、病虫草害防治。50年代,果树主要病害有苹果腐烂病,葡萄霜霉病、褐斑病、白腐病
等。虫害有天幕毛虫、蚜虫、红蜘蛛、山楂粉蝶、苹果小吉丁虫、李桃食心虫、梨星毛虫等
。防治方法,50年代前主要是通过土肥水管理,提高抗逆性和及时剪除病、虫枝叶,刮除老
翘皮、病斑,以及喷洒石硫合剂等办法进行防治。60年代以来,逐渐转为以化学药剂防治为
主。果园除草,50年代前,主要用耕翻土地和人工除草。60年代以来,逐渐推广化学药剂除
草,效果显著。
4、防寒。葡萄需采取严密的防寒措施,保护安全越冬。50年代多采用将葡萄植株放置地
下棚盖空洞、地面培土压实或下沟实培方法御寒防冻。60年代用抗寒性能强的山葡萄、贝达
作砧木嫁接。70年代采用在植株上先盖草袋或草苫子,然后盖塑料薄膜,四周压严防寒。也
有的先盖草袋片,再盖3—5厘米土,土上再盖草袋片等覆盖物,气温降到—20℃时,浇水2次
,冰冻防寒。从70年代末期以来,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葡萄,不需再用其它措施防
寒。到1985年,全省有日光温室1万余栋,面积5000多亩,栽培葡萄200多万株。仁果和核果
类果树如小苹果、梨、李子、杏树等,普遍应用根部培土,主干涂白或包草防寒。同时推广
高接技术,提高树体的抗寒能力。苹果的高接砧木,主要是山丁子子实砧和黄海棠、大秋等
中间砧。梨的高接砧木主要是山梨实生砧和巧马、奎山尖把中间砧。高接的部位,都在主干
、主枝、侧枝三个部位上。苹果类果树,还实行匍匐栽,以便培土防寒。这类果树主干低矮
,侧枝接近地面匍匐伸展。入冬时,用土掩埋,防冻越冬。最初采用实心埋土法。先用草苫
子等覆盖树体再埋土。80年代初,用铲抛机拥土掩埋,入春后去土,使枝干复舒。小浆果类
的黑豆、醋栗、树莓等,一直沿用压倒植株埋土防寒。草莓覆盖草、格荛、秫秸、马粪等防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