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用情况
据《东北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记载,1951—1952年,克山农事试验场大豆接种根瘤
菌,增产效果明显。1953年开始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1954年推广1050万亩。1955年据45
个县统计,接种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4.2%。1958年由于大搞群众运动,采用大锅炒、炕
头炕等办法生产,菌剂质量差,增产不明显,施用面积逐年减少而夭折。1973—1974年,青
冈等县在农作物上应用5406菌肥,因培养料困难,未普遍推广。1983年后,为提高大豆产量
和改善品质,在省科委的支持下,省农牧渔业厅土肥站、省农科院土肥所、省兽药一厂组成
了大豆根瘤菌科研、生产、推广协作网。通过水培、砂培、盆栽和田间试验以及免疫血清、
乙炔还原测定,进行了大豆接种根瘤菌的增产效果和接种有效性的研究。省农科院土肥所还
进行RB—9菌种研究,合江地区农科所进行了C33菌种的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推广提
供了科学依据。1983—1985年,累计接种面积118万亩。
二、施用效果
据资料记载,1954年勃利县中兴区九0九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相同土质、栽培管理条件下
,接种根瘤菌的大豆亩产142.6公斤,未接种的亩产134.0公斤,接种比不接种的增产6.4%,
亩增产大豆8.6公斤。1983—1985年,全省45个县(市)792个试验点、6种土壤、14个大
豆主栽品种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大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种平均增产11.2%,亩增产大
豆16.1公斤。投入与产出比为1:20。1983-1984年10个点次花期调查,大豆接种比不接种每
株根瘤总数增加16.1—19.4个。其中大根瘤增加8.9—11.6个;中根瘤增加10.8—12.0
个;小根瘤减少4.0—4.4个。根瘤鲜重增加0.25克。省农科院土肥所1983—1985年试验
,大豆接种根瘤菌可增加大豆子实中蛋白质含量,B15、61A76、110、2028、61A76十110
等5个菌种,平均比不接种增加1.98%。该所还进行了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最佳组合优选
,通过17个中间试验点试验:61A76在黑土上对黑农26、绥农4号大豆增产效果好;110在白浆
土、草甸土上对合丰22、23、26号和丰收10、12、17号大豆增产效果好;复合菌种(61A76十
110)几乎在所有土壤和大豆品种都表现出增产效果。应用家兔制备免疫血清,通过血清凝集
反应证明:在接种回收率高的地方,大豆接种根瘤菌效果也高。接种回收率与增产效果呈显
著正相关。1985年全省13个中试点试验61A76菌种在黑龙江不同地区接种回收率10—60%,平
均为40.8%,回收率在30%以上可获得10%左右的增产效果。大豆接种根瘤菌的有效性与土壤
有效氮含量、大豆自然结瘤性状C值(单株瘤鲜重×单株瘤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速效
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也与接种方法及配合氮、磷、微量元素有
关。